APP下载

曾国藩传 刘晓峰

2016-07-20文轩

北广人物 2016年17期
关键词:曾国藩家族

文轩

现在,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曾国藩的升迁之路了。笔者以为有两点尤为重要:一是他个人的努力,二是他遇人遇事的时机和眼光,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穆彰阿对他的知遇之恩和援引之功,无论他再怎么努力,要想在十年之内连跃数级,也是不可能的。同样,如果他平时不够努力,也很难得到穆彰阿的赏识。

后来,曾国藩位极人臣,权倾朝野,选择在如日中天之际,自削兵权,悄然引退,也都与他审时度势,眼光敏锐有关,非目光短浅者所能领会.这也正是他与众不同之处。

不能免俗的升迁之路

曾国藩一步一个脚印,从湖南偏远山村的一个文弱书生,到成为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再到“大清圣哲”、“中兴第一名臣”,个中的艰辛实非常人所能想象。

他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他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师长,他始终秉持着一个“敬”字,比如他对他的老师吴文镕,逢年过节,能亲自上门时,必亲自上门拜谢,不能亲自上门时,也必会差人送上礼物。当吴要到江西去任巡抚时,曾还起了个大早,一直将他送到彰仪门(即广安门)外,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还有对“三代帝师”、“四朝重臣”祁隽藻,他自然也少不了与之来往。某年,祁过生日,他原已准备了寿礼,后来听说祁很喜爱字画,于是立马赶到琉璃厂,买采最好的宣纸,又通宵达旦为祁写了一篇大字,据说是二百六十个一寸见方的“寿”字,第二天一早,又亲自送到祁府。据说,祁展开时,墨迹尚且未干。曾的这一举动让祁非常感动。

在与同僚的交往中,曾国藩始终秉持着一个“谨”字,既不过分亲近,以免让人说有结党营私之嫌,又对每个人都很诚恳。

对于同年,曾国藩始终秉持着一个“亲”字。他认为,同学之间的情谊是亲情之外最亲的情谊。这种情谊经过时间的锤炼和沉淀,虽不出于天然,但胜于天然。因此,他总是尽可能对同年有求必应。

在封建时代,官宦之家,名门贵族,为了显示自己家族的源远流长,一般都会修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家谱是记载血亲和姻亲家族发展的原始记录,也是留给后辈的一部教科书,子子孙孙都可以从家谱中得到先人的经验及教训。通过修家谱,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整个家族的凝聚力,维护家族内部的团结,增进家族各家庭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互帮互助。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曾家世代务农,没有骄人的成绩,就如曾国藩自己所说的,“吾曾氏家世微薄,自明以来,无以学业发明者。”他深知,如果自己的家族没有家谱,那么在同村同族中说话自然就没有分量,而家中的长者更没有资格出来主持大局。所以他要修家谱了。于是议修家谱,清查源流,就成了他当年返乡探亲期间的头等大事。等这事告一段落,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的时间。

曾国藩为人虽然廉洁自守,把廉与勤看作是居官治政的要义之一,可是如今身在官场,也不可能出淤泥而不染,他也需要结交各种各样的人来帮助自己。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结成的关系网越来越大。有了这个庞大的关系,他将来就有充分的条件按自己的意志来施政,而不会受到太多的牵制,如果出现重大失误,也可以用来自保。这样的为官之道,很有点像当年战国时代的合纵连横之法。

后来,曾国藩在担任湘军统帅期间,也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庞大的关系网,使凡湘军出身的封疆大吏都能得到互相照应。可谓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曾国藩与这些人结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痛痒相关。越到后来,地方上出现的重要职位,往往都是由湘、淮军将领出任。朝廷如果有大的决策,也一定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如果他们中有人犯了罪,朝廷要治这个人的罪,都不得不考虑会不会引起大的波澜。

除依靠多年旧部获得联盟互助以外,曾国藩还以联姻的方式,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因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人都比较重视裙带关系。曾通过这种方式来扩张自己的势力,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比如曾早年的朋友罗泽南,文武兼备,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罗的次子就娶了曾国藩的三女儿。再比如与曾患难相依的李元度,两人是忘年交,李几次舍死护卫曾,后来李的女儿就嫁给曾的次子曾纪泽。又比如曾的得意门生李鸿章,不仅与曾有着师生之谊,他的弟弟李鹤章与曾的三子曾纪鸿是儿女亲家,李鸿章的四子还娶了曾纪泽的长女。使两家人做到了“亲上加亲”,紧密地连为一体。

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曾国藩是在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跟已和他订婚九年的欧阳小姐成的亲。当时他二十三岁,刚考取秀才。那一天,曾家张灯结彩,喜联高挂,大摆筵席,高朋满座,乡人忙忙碌碌。好不热闹。

二十三岁得中秀才才结婚,这在当时来讲,已经算是晚婚了。当时,一般男子都是十六七岁就会娶妻生子,曾比别人晚了五六年,只能说明曾家对他的读书抓得很紧,没有功名就不能成亲,也是先立业后成家的典范。

早年,曾国藩曾在欧阳凝祉门下读书。一开始,欧阳先生对曾还不十分看好,以为他资质平平,并不比其他学生强。但是没过多久,欧阳先生就发现曾尽管不是非常聪明,但却十分用功,曾做的诗文也越来越入欧阳先生的法眼。于是,欧阳先生改变了之前对曾的看法,觉得此子前途无量。再加上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与欧阳先生素有私交,所以两家的关系一直很好。

一次,曾麟书请欧阳先生出题考考儿子,欧阳先生便以“身登青云梯”为题,让曾国藩写首律诗。曾国藩很快就作了出来。欧阳先生看了以后异常欣喜,连声赞好,称“是固金华殿中人语也”,并当时就把自己的长女许配给了曾国藩。

欧阳夫人虽然相貌平平,但才艺出众。自嫁到曾家后,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孝顺公婆。对待家务,不论是下厨烧灶,还是纺纱织布,都事事躬亲,堪称传统女人的典范。后来有人说曾国藩娶了欧阳小姐,堪比古之梁鸿娶了孟氏女,虽身粗貌陋,但知书迭理;诸葛孔明娶了黄氏女,虽肤黑发黄,但智慧过人。

曾国藩年长欧阳夫人五岁。婚后四年,欧阳夫人生了长子桢第(又名纪第),但在道光十九年时,孩子染上了瘟疫,不幸夭亡。当年,又生了次子纪泽。

次年冬天,欧阳夫人带着孩子前往京城,一家人终于团聚了。后来欧阳夫人一连又生了四个女儿——纪静、纪耀、纪琛、纪纯,再后来又生了三子纪鸿和小女儿纪芬。

成丰二年(公元1852年),欧阳夫人就带领着子女回乡下生活了,这一去便是十余年,其间两人一直靠书信往来。直到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全家才随居曾国藩官邸。而曾国藩也一直都是“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欧阳夫人对此也从来没有抱怨过。

勤俭持家、谦和处世,是曾国藩提倡的持家之道。一直以来,不管他官做得有多大,都一再叮嘱家人生活务要节俭,远离奢华。他在给子弟的信中曾写道:“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以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书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传》称‘骄奢淫逸,宠禄过也。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除了要求节俭以外,曾国藩对家人的另一条要求是“勤”。作为朝廷重臣,曾国藩的事务非常繁忙,但他再忙碌也会抽时间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与他们一起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儿子纪泽大一点后,曾国藩就要求他每天起床后,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打扫房间,再读书识字,每天要坚持练一千字,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曾国藩家族
攀禽家族
曾国藩 左宗棠 互掐互粉,相爱相杀
HK家族崛起
精密家族AW
《小偷家族》
皿字家族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