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圣叹:至死都要幽一默

2016-07-20木匠

北广人物 2016年17期
关键词:刽子手老金西子

木匠

若给中国历史上的百大才子排个序,因个人口味不同,可能会出现几百种乃至上千种不同的榜单,但无论如何,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是任何一个榜单都不可能遗落的人物,且在绝大部分榜单上,他都应该可以排进前十位。

金圣叹,原姓张,名采,字若采。明亡后,尝喟然叹日:“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遂改姓金,名人瑞,字圣叹,别号鲲鹏散士。金圣叹1608年3月3日,出生于苏州吴县。幼年生活优裕,后因父母早亡,家道中落。他为人狂放不羁,能文善诗,以才子自居,经常讥笑其他秀才庸俗愚拙。早年因岁试作文怪诞而被革黜,从此绝意仕进,以读书、著述为乐。因好谈《易》,亦好讲佛,是以评点古书,喜附会禅理。尝称《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本拟逐一批注,但仅完成了后两种,《杜诗解》只完成了一半,即因“哭庙案”被杀。后人尝将其遗稿辑为《唱经堂才子书》,“外书”包括《第五才子书》、《第六才子书》、《唐才子书》、《必读才子书》、《杜诗解(一百八十首)》、《左传释》、《古诗解(二十首)》、《释小雅(七首)》、《孟子解》和《欧阳永叔词(十二首)》;“内书”包括《法华百问》、《西城风俗记》、《法华三昧》、《宝镜三昧》、《圣自觉三昧》、《周易义例全钞》、《三十四卦全钞》、《南华经钞》、《通宗易论》、《语录类纂》和《圣人千案》;“杂篇”包括《随手通》和《唱经堂诗文全集》。

金圣叹是文学史上少有的旷世奇才。他的文学批评注重思想内容的阐发,并往往借题发挥,议论政事。有文史学家认为,他对古书的点评,大都“生动真切,颇能得其情致”,富有创意。如他判定《水浒传》后50回是罗贯中的“横添狗尾”,故尽行砍去,又伪造施耐庵序于前。还断言《西厢记》第五本非出王实甫之手,也是“恶札”,故截去,而以《惊梦》收尾。

他斥责“犯上作乱”“只许官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释“水浒”之名为“恶之至”,反对“以忠义子之”,然而他又同情民生疾苦,痛恨鱼肉良民的官吏和行同盗贼的官军,认为一百单八将“不得已而尽入于水泊”是“乱自上作”,从而肯定了梁山好汉的反抗。但他又以为“水浒”“非圣人而作书,其书破道,非天子而作书,其书破治,破道与治,是横议也”,可他又承认天下无道则庶人敢议,“庶人之议皆史也”。他既认同忠恕、孝悌的儒家道德规范,又对礼教对人性的摧残深恶之,赞美崔莺莺和张生的叛逆行为,是以他一会儿认为《西厢记》为淫书,一会儿又认为它是“天地妙文”。

又如其评点杜甫的《秋兴》其四“闻道长安似弈棋”,“闻道”二字,写出了老杜不忍心直写长安的动荡,也不敢相信其事的心理活动,从而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老杜对长安正在发生的事的震惊之情。但金圣叹有时亦会为了刻意求新,而作出一些莫须有的牵强解释,比如他认为老杜在《春日怀李白》中的“飘然思不群”一句,是在批评李白的一些诗章写得过于随意。

对于像金圣叹这样一位大才子,文学家、史家固多会站在思想、学术、艺术的高度给予评判,而普通百姓更喜欢谈论的则是他的幽默滑稽与离经叛道。

本刊不是严肃的学术期刊,只是一本通俗读物,所以我们还是看坊间流传的他的那些幽默滑稽与离经叛道的故事。

一、科场上的幽默

据传老金在年轻时参加乡试,那届的考题为“西子来矣”,题意要求以越国的美女西施出使吴国的史实,给予评说。

老金面对试题,迅速答道:开东城,西子不来;开南城,西子不来;开北城,西子不来;开西城,则西子来矣!西子来矣!主考见他把功名视若儿戏,即在卷上批道:秀才去矣!秀才去矣!于是,老金名落孙山。

此后又一次乡试,考题是“孟子将见王”。老金又在试卷的四角写了四个“吁”字,主考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老金解释说:“文章之中提到孟子的地方难以计数。而在这个考题之前已经写过四十多个孟子了,所以‘孟子二字没有必要再写了。至于说见王,不管是见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都是见王,所以也不必写了。所以题目的五个字,只有‘将字可以写一些。”又说:“主考大人,您没有看过演戏吗?王上朝的时候,总是先有四个内侍,站在左右发出‘吁的声音。我在试卷的四角分别各写一个‘吁字,讲的不就是‘将字的意思吗?”结果老金还是名落孙山了。

二、联戏舅舅钱谦益

老金固为一时之才子,而且是个大才子,但毕竟只是一介布衣,官场白丁,但他却有个舅舅是个大官。他这个舅舅名叫钱谦益,说起来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曾被授翰林院编修之职,更是明末东林党的领袖人物之一,还做过南明小朝廷的礼部尚书。因其文才出众,还被视为“江左三大家”之一。可是,当清兵占领南京后,他却投降了清廷,摇身一变成为清朝的礼部侍郎。老金对他的这一变节行为十分不齿。

据说有天钱谦益过生日,在府第大宴宾客。老金亦被邀请,尽管他十分不情愿动漫,但因母命难违,还是去了。寿筵之上,有人提议:“钱大人,令甥乃江南才子,今日盛会,正好置酒论文,让我等开开眼界。”其他人也都随声附和。老金并不推辞,站起来淡淡一笑,道:“盛情难却,只好献丑了,就题一对联吧!”只见他提笔一挥,写道:“一个文官小花脸”,众人见后,无不面面相觑,钱谦益更是气得脸都青了。只见老金又不慌不忙地接写了四个大字:“三朝元老……”众宾客一见,脸上露出了笑容。钱谦益见外甥笔锋一转,也连忙赞道:“人瑞,真人才也!”谁知老金又一声冷笑,“刷刷刷”写完后面三个大字,然后把笔一掷,拂袖而去。众人一看,只见他写的对联竟是:“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

三、至死也要幽一默

老金是个文人,一生著述,虽有点狂放不羁,但总的说来,还是个安分守己的人,奈何却被卷入一起大案,死于非命。这个案子就是号称满清江南三大案之一的“抗粮哭庙”案。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顺治帝驾崩于紫禁城养心殿。二月一日,顺治帝驾崩的文书传到苏州,按照清朝的制度,全国各地之民都可以去当地的庙中设灵哀悼。

然而,当时苏州吴县知县任维初在征收公粮时,采用高压政策,凡有不按时交纳者,即抓起来用竹片暴打一顿,结果打出了人命,激起了民愤。其时,吴县几个秀才因同情农民的遭遇,联名写了“揭帖”到文庙哭灵,控告吴知县,参与哭庙的文生多达百余人。老金义愤填膺,还在哭庙时发表了一篇痛决淋漓的演说。文人的壮举,引来了周边十里八乡的农民,大家群情激愤,哭庙后开始上街游行示威,要求官府给个说法。当他们得知苏州巡抚朱国治正率五署官员齐集府堂设幕哭灵后,游行的群众便浩浩荡荡地开往了巡抚大堂,鸣钟击鼓,要求惩办任维初。

谁知朱、任二人早有勾结,竟然调动官兵驱散了游行队伍,并逮捕了十八名核心人物,老金即为其一。随后,朱国治又向上级报告,说秀才们抗纳兵饷,鸣钟击鼓,聚众倡乱,震惊了先帝之灵,要求予以严惩。

最后,老金等十八人被判死罪,是年七月十三日立秋之日,在南京执刑。据《辛丑纪闻》记载:“至辰刻,狱卒于狱中取出罪人,反接,背插招旌,口塞粟木,挟走如飞。亲人观者稍近,则披甲者枪柄刀背乱打。俄尔炮声一震,一百二十一人(应该是除他们十八人外,还有其他犯人)皆毙死。披甲者乱驰,群官皆散。法场之上,惟血腥触鼻,身首异处而已。”

据说老金被判死刑后,在牢里等着秋决期间,仍不忘幽默。一次,他的儿子前往探监,望着很快就要被处死的父亲,泪如雨下。老金被他哭烦了,就说:“好了好了,你别再哭了,咱们父子对个对子吧。”随后,就用手指着儿子带来的梨和莲子,出了个上联:“莲子心中苦。”儿子跪在地上,肝胆欲裂,哪有心思想对对子。老金,长叹一声:“起来吧,别哭了!我已替你想出了下联,‘梨儿腹内酸。”此联语可谓巧用谐音,语意双关,上联的“莲”与“怜”谐音,意思是看到儿子的悲戚之状,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谐音,意思是就要与儿子永别了,心中不免酸楚。旁边的人听了奠不动容。

又,在临被押往刑场时,老金忽然对狱卒说道:“你附耳过来,我有要事相告。”狱卒还以为他会透露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呢,赶紧趋前来听。没想到老金临终所要交代的“要事”竟然是“花生米与豆干同嚼,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吾死而无憾也”。

又,到行刑了,老金一看跪了白花花的一片,不想看到一个个人头落地的惨象,就叫行刑的刽子手先杀自己。刽子手说:“你都是一个要死的人了,我凭什么要听你的话啊?”老金说:“我给你钱啊。”刽子手一听说有钱就来了劲,可又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儿,就问:“可是你死都死了,我找谁去要钱呢?”老金嘿嘿一笑,“你只管砍来,我死之后,你就知道了。”刽子手心想,先杀谁不是杀呀,于是就答应了老金。

时辰到了,刽子手提着刀大踏步来到老金的跟前,手起刀落,将老金的人头砍了下来。随后就见老金的耳朵眼里,滚出了两个纸团,刽子手疑是银票,急忙上前拾起,打开一看,只见一张纸上写着一个是“好”字,另一张写着一个“疼”字。

可叹,一个这么有学问的大才子就这样地陨落了。他给后世留下的,除了宝贵的文学遗产,还有不尽的感伤。

不过,令人解气的是陷害老金的任维初和朱国治最后也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任维初因为贪污被处斩,朱国治更是被吴三桂所杀,并让人分食了其肉,骸骨无存。正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

猜你喜欢

刽子手老金西子
王钊《西子妆》《山青花欲燃》
你听
西子“我们论坛”:“互联网+”in杭州——融合与创新
“刽子手……”
广场上有什么(短篇小说)
斯里兰卡刽子手因怕绞刑架辞职
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