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

2016-07-20王月辉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师生

【摘要】非语言交际在外语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容小嘘的作用。本文作者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和外语老师做了调查研究,探讨如何具体应用非语言交际以及非语言交际行为对大学外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外语课堂教学 师生

一、课堂非语言交际的类型和必要性

非语言交际是指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收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非语言行为是一个微妙的多方位的自发的过程,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非语言行为,萨莫瓦指出:“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美国有研究表明,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3%。Birdwhistell 的研究表明:语言在人际交流中只表达不超过30%~35%的信息,而其他65%的信息是由非语言传递的。Hennings 也说教师在课堂上82%的行为是非语言的,而仅仅18%是言语的。这足以表明教师的非语言行为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David Abercrombie 指出:“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非语言行为包括语言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是语言反应连续发生的必要条件,对于信息发出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或意义。在师生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的课堂交际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往往只注重于词语是传递和领悟信息的唯一途径,即重视语言交际而忽略了非语言行为的传递信息的功能。

库伯还将课堂非语言交际分成如下几种类型:(1)近体距离(Proxemics),包括个人领地和人际体距。一般情况下师生之间体距较大,但为了表扬或抑制学生的某种行为时可适当改变。(2) 空间布置(Sparialar rangements),也就是教室环境的布置。座位的摆放、课桌和讲桌排放都包括在其中。(3)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教室内的张贴、亮度、温度、颜色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4)教师的装束打扮(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artificial)也会影响课堂效果与师生关系。(5)体态语(Kinesics)能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一般教师在课堂上频繁使用体态语和表现活跃的话,教学效果较好。(6)体触(Touch)。教师不宜和成年学生发生体触行为,但可以碰触同性学生的肩或背,以示鼓励或表扬。(7)副语言(Paralanguage)。副语言能反映教师个人的特征。例如:学生不喜欢听声音平淡和语调单一的老师讲课。

二、外语课堂中的非语言交际的调查与分析

鉴于非语言交际的重要作用,笔者就其在外语课堂中运用的现状向大连交通大学2014级的三个班级(非别为机械、日语和艺术专业)200名学生发放了问卷调查,并对30名老师和50名学生进行了采访和数据分析。现以非语言交际的作用以及哪些非语言交际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数据分析为例:在三个不同专业学生中认为非语言交际在外语课堂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分别为5%、8%、和10%,认为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的分别为32%、40%、45%,认为有时候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分别占63%、52%、和45%,这足以说明非语言交际在外语课堂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力量。另外我们还对在外语课堂中哪些非语言交际是必需的做了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以上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大部分师生对非语言交际在大学外语课堂上的作用是积极肯定的态度.学生中超过一半的人数认为师生间的眼神沟通和教师授课的音量、声音和语气是必不可少的非语言交际。各种非语言因素的重要程度依次为:教师的声音、音量和语气、师生间的眼神沟通、师生间体距、教师穿着打扮、教师行为举止以及教室布置和座位安排。有大概70%的师生对目前大学外语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情况不是很满意。

三、如何具体发挥好非语言交际在课堂上的作用

1.重视非语言声音。非语言声音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重视的第一个方面。非语言声音是一种无固定语义却可以传递交际信息的声音,这类声音不是分音节的语言,而是发出声音的“副语言”。语调、音量、语速以及停顿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语言运用中,语调能传达特定的含义。升调一般表达提问、怀疑、惊讶等语气;降调则表达陈述或强调等语气。当教师情绪激动时,副语言通常表现为音量高、语速急促;当情绪平和时,音量适中或低、语速缓慢。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在进行难点和重点的讲解时要适当停顿,一般以降调、较高音量和较慢语速呈现语言知识,适当留有空余时间以便学生理解和吸收新信息。如有必要应再次重复这或者用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听课效果。教师应避免始终用同一语调、音量和语速贯穿课堂始末,那必然会想白开水一般索然无味。另外还有一些副语言声音可以运用到课堂中去。比如倾听学生发言时发出的mm,mm 声音,或者是谈到某一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的笑声和赞叹声,这些都会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关注与尊重,从而容易一起共鸣,提高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体态语及客体语。教师应该以阳光自信的精神面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上课时的着装、发型、所佩戴的饰物以及他们的动作、手势和姿势都会对学生的一言一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就着装来说,教师应该以整洁、端庄、朴素大方为基本要求。课堂上教师的教姿教态应该大方得体,从容自信亲和。另外,师生的眼神交流不仅有助于课堂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反馈,而且也是传递非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教师的目光应从容、自然而且合理地投向每位学生,使他们感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同时,从学生的目视行为中,教师可以迅速捕捉到学生对信息输入的反馈。提问时,教师应把目光集中在被提问的学生身上,尤其是面部,以此来鼓励学生,还可以不时把目光投向其他同学达到监督与交换意见的目的。在学生的目视行为中,教师可以预测出不同的意见与看法为下一轮提问做好准备。当学生左顾右盼或者长时间地看向一个地方时,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可以通过直视学生来引起对方的注意,从而达到目的。还有遇到学生搞小动作,看课外书,玩手机的情况,可以用眼神或者动作加以提示,这样既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又保护到学生的自尊心。endprint

3.灵活调整体距。环境可以影响交际。纳普认为,人们既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环境。因为我们一旦对所处的环境产生一种看法,就会将这一看法体现在所发出的信息中。而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也认为,空间的变化对交际产生影响,可以加强交际的效果,有时会超过言语的作用。人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感是后天习得的,不同的文化体现着其特有的空间规则和秩序。交谈双方的距离远近直接反映着双方的关系甚至是交谈的内容本身。距离过近会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距离过远又会令人感到陌生和冷淡。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这一“动态的环境” 会直接作用于学生。因而,教师根据需要合理调整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合理安排学生的座位距离是十分必要的。一般上读写课以教师信息输入为主的课程时,采用传统的座位排列方法,有利于教师掌控整个课堂,避免学生互相干扰。在上视听说等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为主的课程时,采用U型或模块型的座位排列方法,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激发所有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教师也应当不时走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这种面对面式的交际也正符合英语语言的交际习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非语言交际比教学本身的作用还要大。

4.观察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以外,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因素。教师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及情绪反应来了解自己教学效果的优劣;对于好的方面继续发扬,不足的方面则在下一步教学中加以改正。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是主动和积极配合,并且轻松愉快的情绪,那么说明老师所用的教学方法是适合的,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掌握。相反,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沉默或者不合作的态度,冷漠或者抵触的情绪,甚至是哈欠连连、昏昏欲睡的状况,那就说明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调整,或者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方面存在问题或者发生了变化。另外学生上课选择的座位也能想授课教师传递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一般坐在前面的都是对学习充满信心和兴趣,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坐在后排的则是信心不足、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他们的不同表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那些程度较好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给予肯定表扬,而对于那些程度较差学习消极被动的同学,应该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建立自信心;通过有意给他们创造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另外在学生发言时,教师一定要耐心倾听,并及时地做出反应,以示对学生的重视。当学生暂时无法回答出所提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面带微笑,用短暂的沉默来给他进一步思考问题的时间,直到想出答案或者继续发言,这样不仅可以化解学生的尴尬和焦急情绪,同时也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四、非语言交际行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启示

由此可见,运用好非语言交际行为,能够促进课堂互动和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充实和管理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意识,提高交际能力。所以外语教师在重视语言教学的同时,应当同样重视非语言文化交际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外语老师要重视非语言交际,从各方面充分发挥非语言交际的作用,相信外语课堂必将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Hall,E.T.The Silent Language.Anchor Books.1973.

[2]毛军社,周燕.论非语言交际行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优化作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9).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60.

[4]韩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重视非语言交际的运用[J].前沿,2007,(3).

[5]Cooper,Pamela J.S peech Communication for the Classroom Teacher:3 rd ed[M].Gorsuch Searis brick,Pulishers.1998.

【项目简介】此论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课题”(课题号:JG15DB067)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月辉(1982-),女,辽宁沈阳人,大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师生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高校千余名师生无偿献血66万毫升
暑假模式开启42条暑期安全提示转给师生家长
浙江省诸暨市牌头镇小学师生抗疫作品展
浙江省嘉兴市师生抗疫作品展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麻辣师生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