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正操在冀中平原的战斗岁月

2016-07-20郭永学

文存阅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游击战冀中根据地

郭永学



吕正操在冀中平原的战斗岁月

郭永学

吕正操,开国上将。1905年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唐王山后村。1922年参加东北军,曾任张学良副官和秘书、东北军团长。1937年10月率部脱离东北军,此后历任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晋绥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兼东北铁路总局局长。建国后历任铁道部副部长、铁道部部长兼铁道兵第一政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9年以一百零五岁高龄辞世。

作为一名军人,吕正操的成名之地是冀中平原,这里到处都留下了他的战斗足迹。在冀中,他由一位东北军团长成长为统率数万将士英勇拼杀的军区司令员,举世闻名的“冀中抗日神将”。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冀中平原上的浴血奋战,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小樵镇,高举起抗日大旗

吕正操是个富有爱国精神的热血军人。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他已经秘密加入了共产党。全面抗战爆发后,吕正操于8月底率第六九一团赴河北任丘、安次一带设防。这时他接到了党组织要他争取将部队留在敌后抗战的指示。在国民党军队纷纷后撤的形势下,吕正操毅然率部奋起抵抗,先后在永定河畔、束鹿县半壁店和梅花镇与日军三次激战。梅花镇战斗结束后,吕正操拒绝执行第五十三军军长万福麟南渡黄河的命令,率本团朝着国民党军队撤退的相反方向,开到了晋县东北的小樵镇。部队在小樵镇停留三天,吕正操下令镇上禁止人员出入,严密封锁消息,着手进行部队的改编。

10月14日,在镇上小学校的教室里召开了有士兵代表参加的军官会议,让大家商讨决定部队的前途问题。会上吕正操首先讲话。他从“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军的悲惨遭遇,讲到他在“西安事变”时看到红军的情形,又讲了当前的华北军事形势。最后他严肃地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回师北上,到敌后打游击去!不知大家有什么意见?”这时军官们有的提出脱离主力北上无法解决给养供应,部队也没有打游击的经验等问题。但在场的多数官兵都不愿继续南撤,提出“宁愿北走一千,不愿南下一竿”,北上抗日的主张完全占了上风。吕正操见大局已定,便果断地宣布:“从今天起全团脱离东北军,立即回师北上。”会议决定将部队改称人民自卫军,吕正操任司令员,李晓初任政治部主任。同时约法三章:严明纪律,不准扰民;发动群众抗战;官兵平等。

改编后吕正操率人民自卫军继续北上,向高阳地区进发。途经蠡县时,吕正操见到中共保属省委军委主席孟庆山,与地方党组织取得了联系。10月31日下午,人民自卫军进至高阳城下。高阳城此时驻有惯匪尹松山部数百人,企图据城固守,抗拒人民自卫军。吕正操见对尹松山争取无效,即于当晚九时下令攻城。人民自卫军先用两发平射炮弹轰开南门,尔后战士们架起扶梯迅速登上城墙,部队随即从南门攻入城内。城内的匪军一击即溃,很快就缴械投降了,为害一方的匪首尹松山就擒后被当众处决。

打开高阳城,令人民自卫军军威大振,人民群众纷纷踊跃参军,部队很快就由一千余人发展到五千余人。人民自卫军在高阳附近各县以小部队开展分散游击活动,宣传抗日,铲除汉奸土匪武装,得到百姓们的热烈拥护,成为冀中地区最有威望的抗日武装。

居冀中,开创抗战新局面

为了成为真正的“八路”,1937年12月中旬,吕正操率人民自卫军主力跨过平汉铁路,到路西晋察冀根据地中心区进行整训。在阜平,吕正操见到了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聂老总不愧为身经百战的军事家,他很有气势地用手在地图上画了个圈,对吕正操说:“你们就在平津路、平汉路、津浦路之间,南边以滏阳河为界,搞冀中根据地吧!”他还说:“冀中这块抗日阵地,是我们党领导首创的平原根据地,意义非常深远。”吕正操虽然没打过游击,但他对冀中平原了如指掌,在这里建立根据地他很有信心。他说:“冀中平原大得很!日本侵略军兵力不足,根本没法控制这么大的地方。有了群众的支持,我们到处可以走来走去,活动余地是很广阔的。冀中平原,虽然没有山和海,但有八百万人民群众,是人山人海。”聂荣臻明确指出,冀中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广泛发动群众,改造杂色武装,肃清反动势力,扩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建立抗日秩序。

吕正操是个雷厉风行的将才,他说干就干。1938年春节过后刚回到冀中,就着手对形形色色的地方杂色武装进行收编改造。首先以武力解决了徐二黑、张八、张安邦、高建勋等匪部;对联庄武装进行分化争取,对大刀会、红枪会等会道门武装通过宣传教育的方法逐步瓦解。1月下旬,人民自卫军炮轰定县火车站,夜袭东石桥日军据点,在南于八痛歼日军旱川中队,还先后攻克了高阳、安新两座县城。2月间,独立第一团挺进大清河北地区,连克新镇、霸县、永清等城镇。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了,一连串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冀中的民心士气,百姓看清了——人民自卫军真的是打鬼子的好队伍,一时间众望所归,各色地方武装纷纷投归人民自卫军。此后又进行了保卫深泽县城,攻打保定、望都、定县、无极、河间县城等战斗,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4月至5月间,冀中政治主任公署、中共冀中区党委和冀中军区都建立起来了。吕正操担任了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冀中公署主任。黄敬和孙志远分别负责冀中党务和部队政治工作。

在吕正操等人的领导下,冀中抗日根据地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了。到1938年11月,根据地扩大到四十四个县,冀中军区主力部队扩充到六万余人。根据地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晋察冀边区银行冀中分行、抗战学院、各种训练班和干部学校、医院、军工厂、火线剧社都开办起来了。这段时期,被称为冀中抗战的“黄金时代”。当时在冀中流行着这样一首歌曲:“我们英明的吕司令,给八百万人民带来了无限的光明;在广大的平原上,栽上了自由的火种,在滹沱河两岸,你领导着我们走上了神圣的自卫战争……我们永远跟随着你,吕司令,我们高唱着向你致敬,我们永远跟随着你,吕司令。”正因为吕正操在冀中根据地军民当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才能领导冀中部队和人民群众,神出鬼没地战斗在华北日寇统治的心脏地区。

吕正操将军在冀中

战平原,游击战术谱新篇

冀中平原是华北最肥沃富庶的地方。这里沃野千里,河流纵横,物产丰饶,盛产小麦和棉花,号称“华北粮仓”。因其地处平、津、石(家庄)、保(定)四大城市之间,为平津、平汉、津浦、石德(1940年修通)四条铁路环绕,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但又由于平原地形无遮无掩,因此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比起山岳地区就更为艰难。以吕正操为首的冀中部队,在广大冀中父老乡亲的大力支持下,克服了前所未有的重重困难,在千里大平原上燃起了抗日游击战争的熊熊烈焰。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日寇把富庶的冀中平原视为其进行“大东亚战”的后方基地。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时刻威胁着日寇的几条铁路运输命脉,并极大遏制了他们“以战养战”的战略,使他们感到如鲠在喉,必欲除之而后快。冀中根据地刚刚创建,就接连遭到日寇的疯狂攻击。1938年11月起,日寇在半年内对冀中连续发动的五次“围攻”,兵力最多时达到九千余人。吕正操命令冀中部队避开敌人的进攻锋芒,采取广泛的袭击和伏击战寻隙出击,与敌作战百余次,挫败了日寇对根据地的“围攻”。1939年10月至1940年5月,日寇又连续发起六次“扫荡”,最多时使用兵力达三万余人。吕正操率冀中主力跳到敌人包围圈之外,向日军的侧背和交通线进行突然攻击,同时对“扫荡”之敌展开伏击和袭击,共歼灭日伪军九千三百余人,胜利粉碎了日寇的“扫荡”行动。1941年以后,日寇通过扩建路网、增修据点碉堡等方式,对冀中根据地进行“蚕食”。吕正操则针锋相对地组织部队开展反“蚕食”斗争,攻袭敌孤立据点和碉堡,伏击、袭击出动之敌,限制敌之扩张。

冀中部队不仅在历次反“围攻”、“扫荡”斗争中一再挫败敌人,而且多次抓住战机,组织对敌的主动攻击。1940年6月,成功进行了保卫麦收的作战。当年夏天又发起了青纱帐战役,利用雨季和青纱帐掩护,主动向敌城镇据点和交通线进攻。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吕正操又率冀中主力参加了百团大战,半年间歼敌五千余人,破毁公路铁路两千多华里,使日寇封锁冀中的点线政策遭到沉重打击。

吕正操在冀中创建起第一块平原抗日根据地,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大创举。他还善于唤起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聪明智慧,在游击战争实践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诸如:地道战、地雷战、挑帘战、顶门战、水上游击战、破路填沟、拆城……1938年,他动员民众,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一口气拆毁了二十四座县城的城墙。1941年,又用一年的时间,破毁铁路、公路及封锁沟共达四千多华里,将地形平坦的平原改造成冀中子弟兵攻守自如的游击战场。

与一般的军事将领不同,吕正操的卓越之处还在于他不仅擅长指挥作战、巧计杀敌,而且更善于及时总结战斗经验教训,把实战中摸索到的宝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于指导今后的战争实践。1938年11月至1941年6月,吕正操根据冀中根据地开展游击战的实践,写出了一系列论述平原游击战争战略战术问题的文章,对冀中平原游击战的经验作了初步总结,丰富和发展了中共敌后游击战争的军事理论。在谈到战术问题时,他指出:平原抗日作战基本是游击战,但必须向运动战发展;防御战在平原游击战中也是很重要的。利用村庄巧妙进行防御战斗,既是保护自己的有效途径,又是歼灭敌人的重要手段;各部队既要养成独立作战的能力,更要养成配合作战的能力;平原作战中必须特别重视侦察和警戒;在敌人进攻根据地时,我军主力应放在敌人的侧背,主动机动转入外线,打他的接济,消灭小据点之敌,以疲惫、牵制敌人;伏击和截击,“本钱小,利钱大”,是游击战中最便宜的战术;昼伏夜行,冬守夏攻,近战、夜袭,短小精悍、秘密、突然、急如迅雷的袭击与伏击,都是游击战的基本战术;精炼纯熟的近战技能,广大群众的援助,最熟悉的地形,是进行这种战斗的基础。

冀中部队历经数千次英勇卓绝的苦战,用鲜血和生命保住了这块处在日寇统治中心的平原根据地,并取得了在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展开游击战的重要经验。冀中的斗争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充分肯定。1941年5月4日,毛泽东亲自为冀中部队题词,称赞冀中军区部队是“坚持平原游击战的模范,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电影剧本《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是当年冀中游击战争的亲历者,他对吕正操在冀中所起作用评价是:“他是在非常的土地杀出了一块非常的根据地。”

斗强寇,熬过抗日最难关

1942年,是冀中抗日军民最艰苦、最难熬的一年。这年5月1日到6月底,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出动五万兵力,配备飞机、坦克、炮兵和骑兵,采取纵横封锁、铁壁合围,分段清剿、连续奔袭与拉网合击等方式,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历时最长、空前残酷的全面扫荡。这就是著名的“五一大扫荡”。

冀中部队对这次反扫荡是有一定准备的。5月1日这天,冀中区直属机关正在饶阳县张保村举行纪念国际劳动节大会。大会进行中,天上飞来了一架日本侦察机。吕正操风趣地对大家说:“也许是冈村宁次来看我们了。好,那就让他看吧,晚上再演场戏给他看,然后开始行动。”当晚,军区火线剧社演了大型四幕话剧《日出》。演完戏,机关各部门就开始转移了。吕正操率队伍先向正西行军到饶阳县邹村,再向南过了沧石公路,之后转向东南。他们辗转多地,穿过武邑、东光、大城、交河、景县等县境,不断在敌人的包围圈中隐蔽穿梭。6月1日,在景县龙华车站以西过了石德路,进入冀南根据地。6月12日,当部队行至威县北部的掌史村时,遇到一群正在扫荡的日伪军。在吕正操指挥下,护卫部队第二十七团打了一场漂亮的村落防御战。敌人开始只有三四百人,后来陆续调来两千多人增援。吕正操判断敌人并不清楚我方的情况和实力,命令部队依托工事沉着应战,只使用步枪和手榴弹,不许使用重武器,准备拖到天黑再乘夜色突围出去。打到傍晚时分,吕正操见敌人并无重兵参战,突围反击时机已到,即下令部队集中所有火力,轻重机枪、迫击炮、步枪、手榴弹一齐向敌人头上狠狠地打去。敌人遭到突如其来的猛烈打击,顿时晕头转向,损失惨重,火力明显减弱下来。晚上九点,吕正操下令部队分三路迅速突围。14日,部队安全进入晋鲁豫根据地的中心地区。此战吕正操率一个团的兵力,毙伤日伪军三百多人,自身伤亡仅四十六人,被中央军委誉为“平原游击战坚持村落防御战的范例”。

冀中部队在反“五一大扫荡”中还打了另外一些漂亮的战斗,如第二十二团的小吕王村战斗、李贵子战斗和宋庄战斗。六分区警备旅白庄战斗,都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歼敌一百至四百人的战绩,并创造了构筑工事和阻击作战的新经验。整个反扫荡冀中部队进行二百七十多次战斗,共毙伤日伪军一万一千余人。冀中大部分主力在敌军空隙间跳出外线,转移到冀西山区,小部主力和县区武装则化整为零,在冀中地区坚持斗争。

日军在消灭冀中军区主力部队和首脑机关的计划落空后,转而分区清剿地方部队和民兵武装,搜捕地方干部。由于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也由于当时从上到下对日军大扫荡的长期性和残酷性预先估计不足,使冀中部队在敌人的扫荡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损失,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政委王远音,第三十团团长萧治国、政委汪威,六分区政治部主任袁心纯等重要干部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冀中人民群众在掩护部队干部战士和地方干部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他们也承受了巨大的牺牲。敌人对根据地的群众肆意屠杀,奸淫掳掠,共计五万余名群众遭到抓捕杀害。

1940年初,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冀军区负责人在河北涉县。左起:李达、聂荣臻、邓小平、刘伯承、吕正操、蔡树藩。

“五一大扫荡”后,日寇大量增修据点碉堡,到处挖沟筑墙,把一马平川的冀中大平原分割为二千多个小块,变成了“抬头见岗楼,出门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到处是狼烟”的恐怖世界!日寇还在各村组建伪政权,设立眼线,实行“联保制度”,大搞“治安强化”。继续在冀中坚持抗战斗争,已经变得非常艰难。

面对这种极其困难复杂的局面,吕正操、黄敬等冀中区领导向仍在冀中坚持战斗的部队和党的基层组织发出指示,提出改变组织形式和斗争形式,主力部队的游击战遵循“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的原则,组织精干的武工队深入敌后开展斗争,县、区游击队则以班或小组为单位分散隐蔽活动,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实行革命的“两面政策”,把伪政权变成明为日本人服务,暗中为抗日服务的两面政权。加强对伪军的争取工作,孤立日军。组织村落联防,广泛开展攻防结合的地道战,有效发挥地雷的威力,利用水淀苇塘开展斗争。运用“三速”(速战、速决、速转移)、远程奔袭、“院落战”、“化装袭击”、“里应外合拿碉堡”等游击战术,在小股敌人来犯时对敌实行反包围与合击,积小胜为大胜。在日寇对抗日游击区进行“扫荡”、“清剿”时,八路军部队执行“敌进我进”方针,进到敌占区去,袭击敌人的老窝,把那里闹得天翻地覆,让敌占区没有一处安宁的地方,迫使敌人中断“扫荡”和“清剿”。

1942年8月,冀中部队发起青纱帐攻势,平沟破路一百多公里,拔除和逼退点碉六十多座,毙伤俘日伪军二千余人,击破了日军大肆散布的“冀中八路军已被彻底消灭”的谎言,振奋了冀中军民的抗战斗志。1943年以后,游击战日益活跃,从小规模的袭击、骚扰发展到围困据点,主动进攻敌人。1943年9月,日寇被迫撤除碉堡四百余座,冀中根据地终于渡过了抗战以来最困难的时期,进入了恢复和再发展的新阶段。

忆往昔,将军难忘冀中情

1943年8月,根据当时敌后斗争的形势,中共中央做出撤销冀中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决定,冀中的抗日斗争直接归晋察冀边区领导。吕正操调任晋绥军区司令员,率冀中六个主力团来到晋绥边区领导这里的抗日斗争。晋绥边区地域辽阔,山地多,根据地较为稳固。根据地的条件变了,但游击战的基本原则仍然是适用的。吕正操把在冀中平原取得的成功经验在新的条件下加以运用,向敌占区派出大批武工队,广泛开展以地雷战为主要内容的爆破运动,粉碎日寇的多次“扫荡”,组织民兵和群众围困并“挤”掉敌人的许多据点,扩大和发展了根据地。这年9月间,中外记者团来到晋绥边区考察敌后抗战,亲眼目睹了晋绥八分区(司令员王长江是原冀中六分区司令员)部队攻打汾阳外围各据点的战斗。著名的美国记者啥里逊·福尔曼专门著文,将此次战斗进行了生动的报道,让全世界看到了八路军在敌后英勇战斗的真相,扩大了中共军队在国内外的影响。1945年8月全面大反攻中,吕正操领导晋绥军区部队转向外线作战,一举收复晋绥地区城市二十二座。10月中旬,吕正操正在绥远商都指挥作战,接到中央“打回老家去”的紧急电令,率第三十二团迅速挺进东北,投身于收复和解放东北的新战斗。

举世瞩目的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争,是吕正操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篇章。每当人们想起在冀中平原上演的破袭战、地道战、地雷战、村落战、“挑帘战”、“麻雀战”、白洋淀水上游击战这一幕幕人民战争的威武活剧时,脑海里就自然会浮现出吕正操的名字。建国以来反映抗日战争历史的文学作品,很多题材都来自冀中平原,这既是由于冀中抗战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戏剧色彩,也得益于程子华、吕正操等冀中区主要领导者在当年大力倡导的《冀中一日》群众性写作运动。《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回民支队》、《野火春风斗古城》、《战斗中的青春》……曾经生动地再现出一幅幅敌后抗日军民英勇奋战、誓死报国的感人画面,讴歌了冀中儿女不畏强暴、忘我牺牲的献身精神。这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昭示了吕正操领导的冀中游击战争,在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崇高的历史地位。

吕正操率领冀中人民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平原游击战的奇迹,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吕正操在冀中渡过了五年的战斗岁月。“五一大扫荡”后一年多时间里,他身在路西,心系冀中,仍然指挥着留在冀中的部队展开顽强的对敌斗争。美国军事历史学权威学者T·N·杜派主持编写了一部著名的《哈珀·柯林斯世界军事人物全书》,书中收入中共军事家二十七人,作为开国上将的唯一代表,吕正操有幸与十大元帅、十大将军同列其中。吕正操之所以能够得享这份特殊的荣耀,无疑与他在冀中的精彩战绩有最直接的关系。

冀中的战斗岁月令吕正操终生难忘,他称自己是“冀中人民的儿子”,把冀中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直到晚年,吕正操还对冀中这块英雄的土地和伟大的冀中人民充满了感情。1985年,在阔别四十二年之后,吕正操重返冀中“探亲”。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不辞劳苦,在八天里走了十二个县、十一个村镇,沿途看望曾经共同生活、战斗过的冀中父老乡亲,瞻仰拜谒烈士陵园,细心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冀中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恰似一个远方的游子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在一次研究冀中抗战史的座谈会上,吕正操动情地说:“作为一名曾经长期生活、战斗在冀中地区的人,我对那里的人民、对那里的河流、村庄、田野,甚至一草一木都是深深怀念的。”他还说:“我不过是战争的幸存者,老百姓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常常想到失去的战友和壮烈牺牲的群众,无限悼念他们。如果没有冀中人民的英勇战斗和流血牺牲,我们这些人能不能剩下来就很难说了。”

吕正操就是这样一位善于从人民群众中间汲取力量,并能够把蕴藏在民众之中的战争伟力激发出来的将军,他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的英雄!

1985年,吕正操(右二)重回河北石家庄藁城县南部的梅花镇。1937年10月,吕正操带着一个团两个营的兵力,在梅花镇消灭了近八百名日军。

猜你喜欢

游击战冀中根据地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
白崇禧与抗日游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