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2016-07-19白洪彬
白洪彬
摘 要:建筑工程是消耗资源较多的产业之一,在现阶段的各行各业当中,节能的思想已经深入到各处,政府的职能部门也要求各企业和单位都向着节能的方向进行发展,通过相关的技术手段实现节能减排。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对节能的概念进行普及和研讨,让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都能够良好地运用节能施工技术。
关键词: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运用
一、节能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新生了一种全新的施工模式,即节能施工。节能施工就是施工方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对施工的环节等进行适当的减少,对建筑资源进行合理的使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进行节能施工时,施工方对使用的资源进行优化和节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程对于资源的依赖性,并对工程的投入成本进行有效地降低,形成共赢互利的局面,因此,节能施工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保障节能施工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施工的技术手段,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能够将资源的消耗量降到最低,并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其手段主要应用在工程中的节暖、节水和节能或是采光上,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使建筑环保化和科学化,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二、节能施工技术的具体现实应用及其发展
(一)节能技术的具体应用。建筑工程中处处都能融入节能技术,大致可划分对地面、外墙和屋面的保温,这三种保温的技术施工对节能减排做出了显著贡献,所以节能施工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以此为中心进行。外墙保温:外墙保温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施工工艺,在实际具体的施工中,一些施工方在建筑物的外墙上会进行保温板的加设,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实际天气,在保温板的厚度和材料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同,并且在进行正式的保温施工前,还会对保温板材料进行相应的拉伸试验,确保建筑能具有足够的整体强度。屋面保温:建筑工程中节能理念的另一种体现就是屋面保温,这种技术是当前广泛应用在建筑工程中的一种方法,为使屋面能获得有效的保温效果,保温材料通常采用泡沫混凝土,其具有较为灵活的保温层位置,通常可分为防水层的上方、与结构层的结合及防水层和结构层之间,在这三种位置当中结合的方式能同时确保建筑保温性和稳定性,对施工的技术和工艺进行了简化,在一定程度上对施工成本进行了节省,因此拥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具体的实际施工当中,还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和施工条件进行工艺和技术的选择,确保将节能效果发挥到最大。地面保温:除了上述的两种方式,在建筑的工程施工当中,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也会运用地面保温的工艺,在进行地面保温的施工中,其工艺可以分为:夯实素土、砂石铺垫和同垫层、保温材料的铺设和增加保护层。在具体的施工操作中,要根据建筑的要求载荷来进行地面保温材料的选择,在进行选择时要将材料的吸水率、导热率、抗压性等特性的参数考虑在内,当前的地面保温主要应用的保温材料是发泡水泥板、挤塑板和聚苯颗粒浆料等,为了确保地面的保温性要针对实际的情况进行材料选择。
(二)节能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发展。树立意识: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中,施工方企业要将节能减排的环保思想不断灌输给参与工程施工的人员,让所有的施工人员都能够意识到当前背景下的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紧迫性,将节能减排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充分贯彻和落实到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确保建筑工程当中的各个施工环境都能将节能减排的思想融入其中,将节能减排作为工程施工的目标之一。学习先进的经验技术:节能施工工作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当中开展的较晚,因此我国的节能减排施工技术并不成熟,但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进行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要对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进行积极的学习和灵活的借鉴运用,结合其丰富的施工经验对我国建筑工程中的节能施工技术进行改良和创新,开发出更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节能施工技术。
三、节能施工技术设计的重要性
(一)提高我国人均能源利用率。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能源占有少,加上能源开采和利用技术的落后,我国居民人均能源利用率较低,而建筑工程中的能源利用是居民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也是居民利用能源最多的地方。传统的建筑工程中耗费能源较多,节能技术落后,能源重复利用率很低的同时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能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我国的能源分布不均匀,经济发达地区的能源紧缺同时经济落后的地区能源开采技术落后导致能源供应不上,国家为了能源的调动才花费大笔的资金形成能源输送以解决能源分布不均导致的供不应求。
结语:在我国的能源消耗中,建筑工程施工所造成的损耗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所以要将节能施工技术应用到各种建筑工程的施工当中,实现节能减排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然而我国当前的节能施工技术并不完善和先进,因此要对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进行借鉴和学习,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节能减排技术,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