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安吴氏祠建筑防水功能研究

2016-07-19甄新生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山西建筑 2016年9期
关键词:防水内涝

王 丹 甄新生(.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



红安吴氏祠建筑防水功能研究

王丹1甄新生2
(1.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摘要:以红安吴氏祠建筑的防水功能为着重点,研究大别山区古代建筑的各种防水手段,从而对当今全国各大城市常常出现内涝的现象产生启发,介绍了建筑的选址规划、建筑单体的设计以及建筑材料的选用等建筑设计方法,通过这些有利的方法,因势利导减免水灾内涝的出现。

关键词:建筑选址,挡雨板,防水,内涝

吴氏祠位于湖北红安县八里湾镇徒山村,是红安县保留最完好、建筑艺术最高的一座建筑,被誉为“鄂东第一祠”。如今在祠堂的门口树立着两块碑刻,第一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刻,1992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国家级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整个湖北,为保留一座祠堂建筑而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很少见,由此可见其建筑成就的不一般。第二块碑刻名为“陡山村吴氏祠说明”,主要记载了吴氏祠的简介。陡山村吴氏祠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后毁于火灾,在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再次重修,又遭遇大火,整个建筑被大火两次毁灭,直到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陡山在外经商的吴氏兄弟倾其数十年积蓄,捐银八千两,带头重修吴氏祠(见图1),族人纷纷响应,共耗银万两以上,历时两年建成。根据当地村民描述现在保留下来的建筑位置同同治十年修建建筑不在同一地点,原建筑在村庄的东北角。关于乾隆二十八年所修建筑位置,由于缺少史料记载,具体位置现已不明确。依据当地风俗看“士大夫有家庙,馀惟奉木主于中堂,四时节序及祖先生祭日皆奠,涸焚楮以祭”[1]。祠堂扮演着维系族人的纽带作用,自然使得吴氏族人再三修建祠堂,对祠堂的安全和永久特别重视。

图1 吴氏祠总平面图

依据红安地区的地理气候因素,红安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两省交界处。地势呈北高南低的形式,海拔高度一般为200 m。吴氏祠周边是丘陵地带,“坡度5°~20°……海拔26 m”[2]。红安的气候气温属于亚热带,“夏季雨量多,强度大,暴雨容易成灾……易发生洪涝灾害”[2],夏季降雨量占年总雨量的1 /2。年平均降雪日为8. 3 d。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主要风向北风,年平均风力为3级。全县土地资源总面积179 752. 91 hm2,林地面积为72 254. 82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0. 197%,所占比例最大。根据以上所述,营建之时必须对防雨很看重,否则湿度、降雨以及泥石流等等都会严重影响到建筑,所以在吴氏祠建筑选址、防雨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设计上都做充分考虑,才能够保证建筑长久不朽。

1 选址与布局防水——融汇周边环境元素

吴氏祠建筑布局防水结合了建筑同周边环境的利用。综合了建筑物、山体、民居、池塘、田地和河流各种因素,利用周边的环境特点,协调建筑防水功能。整个吴氏祠坐南朝北,比较少见,由此可以推断出祠堂的修建要晚于村庄历史。特别是在丘陵地带依照山势的走向来选址较为常见,不一定非是坐北朝南,且由于封建社会的土地依附关系,往往宅基地建在田地周边,没有条件选择朝向好的地址。出于风水上的考究,所用之地被誉为“青龙地”,吴氏祠背靠天陡山,门前是举水河和另一小河交汇之处系“二龙戏珠”,可谓风水宝地。从整体布局来看,吴氏祠后山的天陡山,山体坡度较大,山势比较陡峭,这样在雨量充沛季节,水势顺着山体会很快呼啸而下,祠堂的位置距离山体约100 m,建筑物为了避免山水的急速冲刷和泥石流的侵害,建筑用地最靠前,地面坡度不大,并且后有民宅,建筑物依附山体,但也隔离了山体对建筑的不利影响。选择在此,正是看重地理地貌特点,能完成建筑理水功能,吴氏族人基于上述原因在此修建吴氏祠,造就了坐南朝北的布局结果。

祠堂建筑面积约1 163 m2,砖木叠梁结构,主体建筑依次为观乐楼、大殿、拜殿3幢组合而成。整体布局呈现出3幢2院落的递进式院落组合方式,前院面积212 m2,后院51 m2,从大殿正脊把建筑物的水分成两部分,前面面积为682 m2,后面面积581 m2,除去屋顶向外走水,前院真正分流面积460 m2,后院300 m2,看出院落和建筑的关系达到1∶6,从院落承载房屋的雨水量来看达到完美结合,上百年来从未出现过内涝情况。在修建建筑时,把建筑抬高,院落部分有25 cm的高差,四周布满石条,把建筑物同院落分割开,达到沥水除潮的作用,保护木构架建筑物。最为关键的部分,在前后2个院落部分,都只留有1个出水口,后院的出水口分布在院子的西北角,很隐蔽,内院的水通过窨涵管从正殿地下流到前院水沟,前院三边留有U字形水沟,在流进前院西北角出水口,也用窨涵管导流出院,为了避免“如果水道之形笔直如箭……斯宅比凶”[3]通过两处窨涵管避免了下水的笔直造型,这一设计既解决了出水问题也保持了风水各种需求,加上外围的主沟渠,主沟渠主要承载外围建筑水流和山体上流下来的大量雨水,一起汇流到门前的池塘里面。出水口少但未出现内涝的根本原因是在建筑的选址上,吴氏祠是建在坡度约i =3%地面,建筑物本身的递进抬高关系,每进建筑物都依附地形采用加高的做法,前厅坡度小,后面的坡度大,从而保证出水迅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雨水流出院落,水流依靠建筑平行而下,不会产生左右交叉现象,方向统一,沟渠笔直,距离最短,所以2个院子2个小出水口,就彻底解决了雨水侵害的问题。

2 建筑材料防水

由于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是族人精神的传承与延续,也是农村地区处理宗族事务的唯一公共场所,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活动场所,族人的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都在祠堂举行,平时也是家学的场所,培养本族后人,“宗祠已成为家族礼制活动的多功能空间”[4]。所以修建时对建筑的质量要求特别严格,具体到吴氏祠堂的每块砖都有“吴氏祠”3个字,采用定制模式,在工人的选择上,也是启用当时湖北本地最好的木匠和石匠,吴氏祠建造上木雕艺术是弥足珍贵的,就是当年“黄孝帮”的杰作,而建筑土建部分是当地有名的石匠肖家石匠班子所为,这套班子专在红安南部“江、吴、程、谢”四大富户中做房子,建筑材料的质量和施工工艺力求完美扎实。

2.1挡雨板

走进吴氏祠的院落,有一奇特的现象,两侧厢房建筑物上都挂满了挡雨板,由于建筑结构内向型布局,挡雨板也就是厢房2层的内墙,整体看像是给建筑物穿上衣服一样,从而保护建筑物不被雨水侵蚀,主要是保护建筑上的精美雕刻,吴氏祠屋顶均建有龙头鱼尾式飞檐,檐角挂有大铜铃。“彩画《八仙图》、《太极图》,浮雕《武汉三镇》、《大禹耕田》、《文王访贤》、《群英会》、《渔樵耕读》等”[5],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观乐楼楼檐木雕《武汉三镇》,全长8. 8 m,画面雄伟壮观,气势非凡,并且工艺精湛,立体感强。正殿两旁有数米长的《百鼠图》木雕,造型与雕刻工艺水平颇高超。祠内还有一些陶塑、石雕等等。其中木雕艺术水平较高,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保护这些木雕大都依靠挡雨板完成,具体在2层的顶面外檐口的横梁上,均匀布满间距1. 5 m铁钩,每当遇到雨季到来,就把挡雨板直接挂上隔绝雨水,挡雨板的设计十分科学,每块挡雨板设计成1. 5 m宽,高度比二楼高度稍微高点,大约在2. 5上下,挡雨板的外表面不是平板,为了防止水流侧滑,在上面均匀布满0. 5 cm高度的条纹,当雨水接触到挡雨板就被分割成一块一块直接流下。由于挂上挡雨板重量增加很大,所以在1层的廊道上又增加了并排的石柱,从结构上来看,可以推测是后来增加的部分,很好地分担了挡雨板的承载问题,正是由于挡雨板的存在,才能使得这些木雕至今完好的保存下来,同时也保护好了建筑梁体,增加了建筑的使用寿命。为了延长挡雨板的使用寿命,每到秋季都要把挡雨板刷一遍桐油,这样既保护了挡雨板,又使得挡雨板十分光洁,增强沥水性能,一举两得。

2.2墙体材料防雨

吴氏祠的整个外围墙体的防雨性能也特别强,墙体设计上主要分成两部分,1. 5 m以下部分,全部采用大型块状条石砌成,都是采自当地的花岗岩,打磨平整细致,用糯米浆和石灰混合,上部全部用当地烧制灰砖砌成。为了保证砖的质量,首先选取当地最有名的窑炉来烧制砖块,其次采用特定标准模型制作而成,每块都有大小一样“吴氏祠”三个字,从而保证了专用的制度,做到最节约,约束差窑炉次品砖的流入。经过调查,每块砖都是古代砖的标准砖大小,即3寸宽6寸高9寸长,由于墙体设计上的科学,1. 5 m下不用砖制品,避免潮气对砖的侵袭,所以在使用了百年之后,还没有一块砖出现风化崩落现象,可见虽然是低温烧制的灰砖,但是质量极佳,最为关键的是运用得当。

内墙部分由于是2层房屋结构,在材料上根据楼层上下分成两部分,上部分就是前面讲解的挡雨板,下部主要是石柱,从柱础开始到2层顶面,再与上部的木柱对接,保证在落雨时,溅落的水对柱子没有任何影响。从柱础的雕刻来看,经过百年的侵蚀,雕刻的纹理清晰,所以雨水和潮气对柱子结构基本没有产生大的改动。

2.3屋顶结构防水

观乐楼进门口的房顶斗拱结构是3层,虽然这里的斗拱不承重,但是增重了斗拱的原初设计功能,出檐大能特别增大檐口的出挑,保护墙体,同时3层的斗拱结构,能反映出吴氏家族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也符合我国历来特别重视装饰大门的习惯。吴氏祠的戏楼木雕《武汉三镇图》,在全湖北都是首屈一指,反映了湖北商业繁茂的景象,同吴氏两兄弟经商的背景相符,为了保护这一杰作,在房顶的设计上,相比较外门口立面内檐口的设计,在3层基础上还加了2层斗拱,内檐口5层的斗拱设计,加上出檐35 cm的屋顶,总共到达75 cm的檐口,防范飘雨对木雕的损害。在保护木雕的同时,还能增强视觉效果,因为观乐楼的2楼就是戏楼,戏楼属于开放式空间,所以没有进行挡雨板的设置,在过去戏曲是娱乐的重要手段,这里是最聚集视觉的地方,集中整栋房屋装饰最精美的部分,屋顶设计也做到了极致,屋顶的5级斗拱同戏楼的开敞立面处理,形成强烈对比,特别能吸引人视觉观察。使得屋顶与木雕,以及戏楼的建筑空间在建筑设计层面达到完美结合,能符合空间的需求,也能折射出建筑的实用价值和精神功能。

2.4植物防水

在吴氏祠里并没有种爬山虎这类的植物来直接防水,只是在院落中间种植了6棵树木,前院空间大,种植了4棵,其中原来是2棵百年的桂花和紫薇,为清同治年间栽种,如今只剩下一棵老桂花树,这样4棵树基本涵盖了整个院落。当遇到雨天天气,加上内向型的房屋结构,在大风雨天气中,把落入到院落的雨水通过树叶缓冲,导入到地面,防止雨水吹到墙体,造成建筑物的损害。同时也能够避免阳光对吴氏祠精美木雕的暴晒,减小了木材在短时间内的膨胀和收缩。另外,房后的天陡山植被茂密,长满树木花草,山体牢固,减小泥石流的掩埋危险,也是保证建筑安危的重要因素。

3 结语

从吴氏祠的环境范畴从上到下来看,首先,要考虑的是建筑物后山的山体,因山体植被茂密,从而减少了泥石流的侵害,涵养了水,这是建筑得以保存的重要外因。其次,外因的另一条件就是建筑物的地形,是坡地的导流性很强。最后,就是建筑物的门前池塘,当所有的水流入池塘,就彻底安全了。内因在建筑的本身,特别是挡水板的设计,在古代建筑设计之中是很好的手段,从考察看,这一形式也比较新颖。建筑的墙体、柱子、房顶和植物等元素也扮演了特别重要的防水作用,使得建筑物能保留至今。

通过对吴氏祠的防水功能的分析,从中也能看出,现在我国大部分城市每到夏季就容易出现水灾。在城市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上都有很好的经验借鉴,遵循自然和因势利导的设计理念,对设计师有着鲜活的例证。

参考文献:

[1][清]英启修.黄州府志(卷三风俗)[M].光绪十四年刊本. 150.

[2]红安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红安县志(卷二自然环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78,81.

[3]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53-154.

[4]王贵祥.中国建筑史论汇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96.

[5]红安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红安县志(卷三十一文物圣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628.

Study of Wushi temple building with waterproof function on Hong’an

Wang Dan1Zhen Xinsheng2
(1.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the Arts,Kunming 650500,China;2. Academy of Fine Arts,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Huanggang 438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to the waterproof function of Hong’an Wushi temple building for the key. Study on various waterproof methods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Dabie Mountain area which of today’s national each big city often appear waterlogging phenomenon inspired. Through these favorable flood waterlogging reduction method in the light of its general trend appea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te planning,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monomer and the selection of building materials.

Key words:building site selection,rain shield,waterproof,waterlogging

中图分类号:TU76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825(2016)09-0005-03

收稿日期:2016-01-12

作者简介:王丹(1982-),女,在读硕士;甄新生(1977-),男,副教授

猜你喜欢

防水内涝
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功能探析
构建城市水文监测系统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探索
地铁车站明挖隧道防水施工技术研究
关注建筑工程领域内的土建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铁路路基沥青混凝土防水层的施工与探讨
国外应对城市内涝的智慧:从“驯服”到“巧用”
城市内涝的形成与预防
我国城镇内涝防治:由理念到标准体系建立
哈尔滨推进九大排水工程 发力抵御城市内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