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穴贴压疗法对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2016-07-19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脑病科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耳穴贴压神经功能缺损睡眠障碍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脑病科

梁秀莉(沈阳 110032)



耳穴贴压疗法对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脑病科

梁秀莉(沈阳 110032)

提要目的:观察耳穴贴压疗法对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予西药艾司唑仑片治疗,治疗组60例应用耳穴贴压疗法,两组疗程均为3周。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PSQI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低(P<0.05)。两组治疗前后CS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耳穴贴压疗法可有效改善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神经功能缺损。

关键词耳穴贴压;王不留行;中风;睡眠障碍;神经功能缺损;不寐

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引起成人残疾的首要原因,[1]卒中后睡眠障碍是卒中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对卒中后睡眠障碍发病机制的认识逐渐深入,治疗手段也日趋丰富。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笔者应用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60例,并与单纯应用艾司唑仑片治疗60例对照,观察对患者睡眠质量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120例均为我院神经脑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36~65岁,平均(48.0±7.5)岁;病程16 d~9年,平均(4.5±0.7)年。对照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39~67岁,平均(48.2±6.7)岁;病程21 d~9年,平均(4.7±0.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

1.2.1诊断标准: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卒中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

1.2.2纳入标准:均属初次发病;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7分;既往无睡眠障碍,无意识及语言障碍,能配合完成各项观察评分者。

1.2.3排除标准: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疾病。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在本研究开始前1周停用一切镇静安眠及抗焦虑等药物,在研究开始后严格按照本研究的方法进行治疗。

1.3.1对照组:应用艾司唑仑片(生产厂家: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7023047)2.0 mg,每日睡前口服。每周服用4~6次,疗程3周。

1.3.2治疗组:应用耳穴贴压疗法。⑴评估患者:包括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耳部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情况,心理状况。⑵物品准备:镊子、弯盘、弯盘内王不留行若干、探棒、75%酒精棉球。⑶操作方法: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穴位,选穴同时询问患者是否有压痛感,定穴应从上至下。用无菌镊子夹取2个酒精棉球分别消毒操作者的双手指及耳部皮肤。用镊子夹取一颗王不留行贴敷在相应的穴位上,贴敷后为患者进行按摩并询问患者感觉。 ⑷常用穴位:①心脾两虚主穴,心、脾;配穴:神门。②心肾不交主穴:心、肾;配穴:皮质下、三焦。③心肝血虚主穴:心、肝;配穴:神门、三焦。④心胆气虚主穴:心、胆;配穴:肝、神门。⑤肝郁化火主穴:肝、小肠;配穴:心、神门。⑥胃气不和主穴:胃、脾;配穴:神门。⑸常用穴位定位:胃,在耳轮角消失处;肝,在胃、十二指肠穴后方;脾,在耳甲腔的外上方,肝穴下方;神门,在三角窝内外1/3处,对耳轮上下角交叉前;三焦,在内分泌穴的上方;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底部;肾,在对耳轮下角的下缘,小肠穴直下方;小肠穴,在耳轮角上方中1/3处;心,在耳甲腔中心凹陷处;胆,在耳甲庭,肝、肾之间,右耳为胆;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面。

注意事项:①耳部有红肿、破溃、炎症禁止使用此方法。②治疗期间,操作者要经常用手反复按压刺激穴位,每次1~2 min,每日2~3次,以增加疗效,按压力度应适当,刺激量达到稍有疼痛或痠胀为宜。③疗程3周,夏季每1~3 d,冬季每7~10 d更换。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采用PSQI对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调查。PSQI共19个自评项目,由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的应用和日间功能构成,每个成分按0、1、2、3分计算,累计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以PSQI>7分为我国成人睡眠质量有问题的参考值,PSQI≤7分为睡眠质量较好,总分>7分睡眠质量差,总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3]评估方法:患者入院时及入院3周后由研究人员统一指导填写PSQI,完成后收回。需要注意询问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填写的准确性、真实性。应用C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0~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31~45分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4]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耳穴贴压疗法,入院后即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介绍操作的过程和方法,患者及家属同意并能积极配合。由护理小组进行耳穴贴压疗法。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量表评分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PSQI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PSQI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PSQI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详见表1。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6013.62±2.976.62±1.62*△对照组6013.57±2.2012.60±1.94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S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C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详见表2。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6028.40±3.5511.60±2.65*对照组6027.50±3.2612.45±2.70*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3讨论

卒中患者容易失眠的原因,医学界尚无一致结论。研究认为可能与卒中损伤睡眠相关的脑结构,导致脑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血容量减少,中枢神经递质失调,觉醒有关的神经递质减少等因素有关。卒中后肢体运动障碍增加夜间疼痛、抽搐、起床翻身困难等现象,也可能导致失眠。此外,卒中本身易导致抑郁、焦虑、冷漠等精神症状,而失眠是这些神经精神症状的前期及一般表现。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耳廓上有丰富的神经、淋巴管、血管、枕小神经、耳大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耳颞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等均分布在耳廓上,耳廓通过这些神经血管等与肌体各部分产生联系。[5]因此,刺激耳穴能改善和促进神经系统的功能,加强神经系统对全身各系统的调节与控制,改善各个系统、组织器官的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我国学者张颖清教授提出了著名的“生物全息律”理论,即肌体的任何相对独立、完整的部分,它们的每一区位都与特定的整体部位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信息交换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每一位区都能够反映特定整体部位的演示变化。[6]因此,组织器官系统的功能是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当某一个组织器官发生疾病时,影响到与其有密切关系的组织器官的活动,这种影响必然会通过全息反射而将信息传递到耳区,所对应的耳穴区就会产生阳性反应。耳穴贴压是通过刺激耳部末梢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从而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提高肌体的新陈代谢,抚平患者的焦虑心绪,让患者自然放松,改善睡眠质量。

引起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很多,与患者肝阳上扰,心神失宁;痰热扰心,神不守舍;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等有关。睡眠障碍在中医称为不寐,《黄帝内经》中称为“不得卧”“目不瞑”。睡眠障碍的病机较为复杂,但总的病理变化认为是,阳盛阴衰,阴阳失衡,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能入阴所致。故本病的治疗大法应为调和阴阳,镇静安神。

中医理论认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路,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五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十二经脉中,六条阳经直接上行耳部,六条阴经虽不直接循行于耳部,但是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相连系。笔者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着重辨证施治。心、肝、脾、肾经通过经络与耳廓相连,故取心、肝、脾、肾点,并配合三焦、胆、小肠等,具有养心、镇静安神、健脾益气、疏肝补肾作用;神门、皮质下可调节大脑皮质功能。耳穴贴压是采用王不留行、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上,以小方块胶布固定,留埋期间,嘱患者定时用手按压,进行强迫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达到疏通经络,调节阴阳的作用。

艾司唑仑属于一种苯二氮卓类药物,通过与苯二氮卓受体结合,起到镇静的作用,可以解除患者兴奋的状态,改善其睡眠质量。[7]但长期服用可以引起睡眠综合征行为,及口干、嗜睡、头昏、乏力等。因此,建议长期睡眠障碍者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诊治,可选用新型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物,减少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患者PSQI量表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两组治疗后PSQI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PSQI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较单纯应用西药艾司唑仑片更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两组治疗后C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两组治疗后C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说明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能够达到与艾司唑仑片同样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

耳穴贴压是一种非药物中医特色疗法,取材及操作简单,无药物不良反应,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效果明显。提示护理工作中,对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在常规护理中配合耳穴贴压疗法,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促进患者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万琪.神经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4-69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 [S].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103-107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

[5]桑丽清.心包经拍打结合耳穴压豆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4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0(5) : 365

[6]叶永在.生物全息律是客观规律:与《全息生物学质疑》作者商榷[J].医学与哲学,1994,15(6):12-16

[7]宋全芳.佐匹克隆与艾司唑仑治疗睡眠障碍临床对照观察[J].天津药学,2004,16(3):20-21

(2016-03-07收稿)

中图分类号:R245.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15(2016)02-0037-03

猜你喜欢

耳穴贴压神经功能缺损睡眠障碍
非运动性症状对帕金森病的影响探讨
依达拉奉对短暂性脑缺血的干预效果观察
电针加耳穴贴压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血栓通粉针剂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穴位按摩配合头皮花针治疗化疗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观察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不同中医方法治疗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比较
瑜伽结合耳穴贴压法对女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实验研究
某社区门诊苯二氮类助眠药处方情况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