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为何成为全国宜居村
2016-07-19秦卢鲍
文/秦卢鲍
小山村为何成为全国宜居村
文/秦卢鲍
●名城名镇名村是大地的符号,历史的文脉,精神的家园。千百年的沧海桑田,华夏大地依然留存了众多的名城名镇名村,留住了历史,留住了灵魂。2006 年,本刊曾连续报道了我省10 个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从2014 年第3 期起,继续向读者展示燕赵大地的名村名镇。让我们一起出发,走进这些名村名镇,谛听历史的足音,感受文脉的律动,拥抱精神的家园……
2015年,位于秦皇岛市卢龙县东南端的鲍子沟村,被住建部评为第二批全国宜居村庄示范村,且是我省唯一的入选村庄,引发游人兴致。这个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仅有178户、500亩耕地的小山村,为何成为全国宜居村庄示范村呢?
秋日的一天,笔者走进了鲍子沟,一探究竟。
小山村有奇观。鲍子沟村头有一座独特的山,上山的路旁怪石林立,山顶是一个有足球场大小的大平顶,平顶上花草茂盛,如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大草原;站到山顶向四下望去,绿色葱笼,好像置身绿色的海洋。到鲍子沟来的外地人都被这山村美景所吸引。鲍子沟的美景除了千亩葡萄田,还有怪石和大平顶草原。那块石头叫“卧虎石”,形状如一只大虎伏卧在山上,站在上面可以俯瞰整个鲍子沟村和千亩葡萄园。鲍子沟村三面山体多由花岗岩组成,千姿百态,村里的村民根据巨石的形状给它们起了有趣的名字。如一块巨石像拥在一起的情侣,叫“情侣石”,此外还有“豹子石”“天狗石”“四大金刚石”等,形状各异。当地人介绍说,大平顶草原由南平顶、北平顶、东平顶、小平顶四个部分组成,共有1000多亩的面积。从山脚爬上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山顶的大平顶草原,夏季是齐膝深的草丛,开满黄色、紫色、蓝色的各种野花,到了秋季就是一片齐腰深的金黄色的草原。到大平顶看草原的人有时多达4000多人,场面非常壮观。
小山村走上强村富民之路。过去,人们常到山上去放羊、砍柴,没有想过这座山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从2001年全村开始种葡萄,如今,家家房前屋后、道路两旁都种了葡萄,总面积达150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之乡”。
从2003年开始,鲍子沟村依托独特的山水风光和葡萄资源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业。近年,在“驻访帮解”工作队的帮助下,村两委制定了“规划从远、硬件从快、软件从优、管理从严”的生态特色旅游发展思路,力争把鲍子沟村打造成为秦皇岛地区较有竞争力的专业旅游度假村,实现鲍子沟村经济的一次质的飞越。近年该村开发了卢龙县第一个“农家乐”旅游项目,游客来到鲍子沟村,既能品尝到甜美可口的葡萄,又能饱览秀美的山色,还可以亲手采摘葡萄,吃到风味独特的农家饭。第一年,鲍子沟农家乐旅游就接待游客10000余人,为全村增加收入40多万元。村班子积极对外联系,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先后争取资金53万元,将入村的650米凹凸不平的土路铺成了柏油路,把环村4公里崎岖不平的山路硬化成了水泥路;新上一个30千伏变压器,架线1100米,解决了村里用电不足的问题;修建蓄水池50多个,解决旱季缺水问题。
鲍子沟村远眺
在此基础上,村两委从五个方面入手,对村务进行规范管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成立生态特色旅游开发管委会,下设卫生管理组、文艺宣传组、山林管理组、饮食服务组、导游组,负责各种规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鼓励村民向陈规陋习宣战,建沼气池、改厕,自我整治院内门前环境,建设文明家园。目前全村已建沼气池30多个,改厕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加大旅游开发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组织村里有文艺专长的20多位群众组成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以宣传本村旅游项目为题材的文艺节目,并利用每周六、周日晚上向本村群众宣传精神文明常识,引导群众提高自身素质,树立鲍子沟人的良好形象;通过各种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村中除利用文艺宣传队对好人好事、家庭和睦的典范、孝敬父母的典型等进行宣传外,还通过村图书室、文化站、有线电视网等思想文化阵地充实和活跃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文明向上、锐意进取的风气在鲍子沟村已经逐渐形成;进一步做好生态特色旅游接待准备工作。在市旅游局包村干部的帮助下,一方面对20名素质较高的村民进行了导游培训,一方面对经县妇联等部门考核取得“农家乐”资格的农户,进行全方位培训。据有关专家估计,鲍子沟生态特色旅游全面启动后,每年可以为全村带来上百万元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