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思与草书共舞 探寻与鉴赏同奏
——读《唐代草书歌诗研究》
2016-07-19文/刘忠
文/刘 忠
诗思与草书共舞探寻与鉴赏同奏
——读《唐代草书歌诗研究》
文/刘忠
风清月朗的寂静夜晚,捧起一本书,畅游在古代文学艺术理论的海洋,毫无倦意和困意,提笔写下书评,不知东方之既白。
作为2014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唐代草书诗歌研究》,作者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的一名文学副教授,中青年学者。该书是作者多年来对唐诗中的草书歌诗研究成果的结晶。她既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方面的学术专著,又是一部具有震撼力和审美冲击力的精品之作。
该书以发生学、古典美学、接受美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文艺艺术等相关理论为依据,在借鉴参考古今中外一些学者研究成果,一些文学家、艺术家创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唐代草书歌诗从内容到体式展开实证性分析研究,同时充分展示草书歌诗在唐代取得的登峰造极的巨大成就,深入研究产生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对草书歌诗所特有的审美境界进行深入解读。在此基础上研究发掘草书歌诗意韵、意味的独特审美蕴含。与此同时,充分展现草书歌诗诗人以及草书艺术家精神和风采,以此表现大唐盛世这个时代气象万千、群星璀璨的景象。
纵观草书歌诗研究领域,能够将唐诗研究的目光如此集中投注于草书歌诗身上,并注意将诗歌与书法艺术完美结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整体理解与把握,全面深刻地加以研究阐释,可谓是独树一帜。《唐代草书歌诗研究》填补了我国草书歌诗研究领域的空白,改变了这一领域无学术专著的历史。
该书共六章二十一节。第一章从分析唐代草书歌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生活滋养的土壤入手,概述了大唐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状态,诗歌、书法等文学艺术发展状况;第二章从分析草书及其创作特点入手,概述唐代草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而分析唐诗种类及草书歌诗、歌行体的特点及与草书结缘后的创作手法;第三章主要是对以张旭、怀素和其他草书歌诗艺术家为主的近50首草书歌诗进行赏析,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视觉盛宴;第四章集中对草书歌诗的审美境界进行探析,将其中的艺术美学,类物象形的意境,神采飞动的意韵,无言留白的意味,书法艺术与诗歌意境天衣无缝的完美融合加以严密、合乎逻辑的论证,对意境、意韵、意味三个重要的古典文学概念加以科学界定和全新的阐释;第五章着重介绍唐代草书歌诗描写的内容,诗书家描摹草书时龙飞凤舞,气吞山河的豪迈形姿和创作情态。最后一章以大唐盛世、怒放的生命为主题,对唐代草书歌诗作者,草书艺术家形象、草书歌诗展示的个体生命状态等全方位展示。全书经过上述旁征博引、缜密分析论证,得出研究结论:唐代草书歌诗以无可比拟的诗思与草书共舞的审美意境、意韵、意味给人带来美不胜收的审美享受和审美体验。唐代诗与书共同发展、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后形成的独特文学现象----草书歌诗,是唐诗的精品。
正如毛诗序所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而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歌诗家更是舞蹈之不足,故书之,草书之,狂草之。草书诗歌艺术家们从屏风,绢素到墙壁器物,无不留下了他们神采飞扬的身姿。
《唐代草书歌诗研究》一书,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学术性极强,但仍关照了其观赏性。为了满足普通读者,广大文学、艺术、诗歌和书法爱好者的需求,精选了近50首草书歌诗供读者鉴赏。其中杜甫《饮中八仙歌》、《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李白《猛虎行》、《草书歌行》等作品以诗人的眼光,把读者带到那草书艺术家精美绝伦的神奇世界。这无疑弥补了今天的人们无法欣赏到的那早已消失于历史的烟尘中瑰丽的国宝真迹的遗憾。这也是《唐代草书歌诗研究》一书又一个收获和价值的体现吧。由此也弥补了这本书偏于学术研究,书法作品展示不足,对普通读者和书法爱好者的品读,欣赏的吸引力不强的缺憾了。
写到此,我突然想起了《晓松奇谈》主题曲中的几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在凡尘浊世,纷纷扰扰,心浮气躁、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一部纯学术的专著无法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畅销书,更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读者来消费购买,但对祖国艺术瑰宝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探求与追寻仍是有良知的文人、学者永恒不变的主题,许许多多的人仍然“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