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旦大学药物专利授权看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学研合作
2016-07-19张萌欣
◎ 本刊记者 张萌欣
从复旦大学药物专利授权看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学研合作
◎ 本刊记者 张萌欣
3月15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青教授团队研发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IDO抑制剂,在专利许可转让中可最高获得6500万美元的收益。这条消息立刻引起轰动,可看作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和利用自主知识产权专利进行交易的里程碑式事件。
与复旦大学进行专利交易的美国沪亚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中国原创生物医药开发的公司,遴选出经过前期验证、具有良好应用前途的临床前或临床阶段候选药物,利用该公司与海外临床试验机构和市场建立的合作资源,促进中国原创药物的国际化进程。沪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室研发机构,而更加侧重于对医药市场信息的广泛和深入调研,挑选出最有增值获益可能的药物化合物,验证临床效果后再次进行交易。沪亚在美国圣地亚哥和中国上海设有联合总部,在北京、深圳、广州、杭州、武汉、成都、泰州设有办事处。其中国办事处的选址大多位于高新技术企业、生物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聚集的科技园区,便于起到与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产学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的作用。此次IDO抑制剂专利交易也符合沪亚获得开发许可权,进行药物国际化发展的商业模式。沪亚公司丰富的临床经验,可加快IDO抑制剂的开发进程,实现早日临床应用的目标。
复旦大学的此次专利交易,是将IDO抑制剂有偿许可给沪亚公司。沪亚公司首先支付复旦大学一定额度的首付款,如果IDO抑制剂在后期的国外临床试验中取得良好效果;在欧盟、美国、日本成功上市;年销售额达到不同的目标,沪亚公司累计向复旦大学支付不超过6500万美元的费用。可以看出,在双方的约定中分阶段设置了细致的目标,当各里程目标达成后获得付款,6500万美元是付款总额的最高上限。
专利许可与专利转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即复旦大学仍然拥有该专利的所有权,沪亚公司则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外拥有该专利的全球独家临床开发和市场销售权利。而在区域限制之外的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复旦大学今后仍然可将该专利许可转让给国内任意第三方机构。专利许可仅是让渡了使用专利技术的权利,复旦大学仍然拥有IDO抑制剂的专利权,这也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专利交易。
IDO( 吲 哚 胺-2,3-双 加 氧酶)是一种细胞内含亚铁血红素的酶,很多生理病变过程与其相关。目前现有的IDO抑制剂抑制效力普遍低下,国际上有关IDO抑制剂药物的研发工作竞争热烈,美国New link Genetics公司与Incyte公司的NLG919与INCB024360两个化合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但目前仍无IDO抑制剂药物进入市场。IDO抑制剂作为具有新药靶和新机制的药物,可用于治疗肿瘤性疾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白内障、心境障碍、抑郁症或焦虑症等多种重大疾病,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前景十分广阔。
杨青教授自2006年从日本回国加入复旦大学后,带领其研究小组,致力于发现高活性、新型的IDO抑制剂,研究其在肿瘤、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方面的作用机制,为肿瘤、阿尔茨海默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型候选药物和方法。研究团队的研究系统而深入,从制备重组人IDO、利用天然提取和化学合成方法筛选IDO抑制剂、确定IDO抑制剂有效骨架结构、研究IDO抑制剂抗肿瘤、抗阿尔茨海默症作用及机制到进行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的抑制效力实验。可以说,该研究团队基本完成了一种新型IDO抑制剂的临床前实验室研究工作,是进一步推动该抑制剂向临床试验转化的时候了。
然而,新药的临床转化是异常复杂的高风险高投入事件。药物的临床试验通常要经历三期不同数量规模的志愿者试验,药物I期临床试验需要2年左右时间,II期、III期临床试验则分别需要2-3年时间。每一步试验的失败都将导致前功尽弃,大量的工作和心血付之东流。根据塔夫茨大学药物开发研究中 心(Tufts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Drug Development)2014年的研究报告,近十年来,一个新药的研发总成本达到25.58亿美元,其中临床试验花费达到14.6亿美元,占总费用的57%以上。因此,新药临床转化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远远超过一个从事基础研究的实验室所能承担的范围,与富有临床转化试验经验的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推动新药的应用开发是研究者的最佳选择。国内的医药企业承担药物开发高风险的能力较差,更尚且不具备在全球市场进行医药产品布局的能力,复旦大学的合作可谓是跨国界的产学研合作、专利输出典范,是我国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好榜样。正如复旦大学官方评价,是前沿基础研究走向应用的全新尝试,希望能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中探索一条创新之路。
近年来,顶尖科学家归国创业和国际风投频繁注资让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利用原创科技成果开展国际合作,将专利药物项目有偿许可给国外知名药企,如中国企业和黄医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恒瑞医药、康方生物等等,其中信达生物制药公司与国际药企礼来公司在2015年10月达成的有关三个肿瘤免疫治疗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全球开发合作协议,里程碑付款总额更是超过10亿美元,成为我国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生物医药国际合作项目。由此可见,复旦大学与沪亚公司的签订的专利许可并非天价,是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太少才致使该消息引起轰动。
在未来,随着我国政府对原始创新成果的日益重视和持续投入,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陆续涌现。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鼓励研究机构将研究成果向企业或者其他组织转移。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在实践中更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进行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创造效益。新药研发上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复旦大学与沪亚公司合作,可将其从临床试验中解脱出来,继续专注于基础研究工作。国内药企由于新药研发风险高周期长、审批复杂、难以进入医保目录等原因,投资新药的驱动力不强,借助国际资本“出海发展”加速产业化进程不失为一条良策。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多方合作,因合作关系恶化导致合作终止的案例时有发生。产学研各方既要讲究合作也要权责明晰,研究者的主要精力应放在课题的攻关上,侧重前端发开,不应因横向工作的开展影响正常的科研工作;企业更应专注成果的放大生产、市场转化,侧重下游与市场的对接;中介服务、投融资机构则应侧重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作好合作制度和机制体制建设,增强合作的可操作性。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生物医药科研成果通过产学研合作和资本力量转化成功,早日走向市场造福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