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报的生存之道
2016-07-19剑浙江衢州广播传媒集团电视报社浙江衢州324000
刘 剑浙江衢州广播传媒集团电视报社,浙江衢州 324000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报的生存之道
刘剑
浙江衢州广播传媒集团电视报社,浙江衢州324000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形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是传播资源重组的时代。这种重组,不仅仅是传播内容和传播手段的重组,更重要的是传播对象——受众的“站队”。笔者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这场“对决”中没有绝对的赢家,两者之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将处在并存发展,相互竞争、相互交融中。文章将具体阐述广播电视报应该如何适应新环境,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
广播电视报;媒体融合
1 要有危机意识和紧迫感
随着通信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体和以手机为代表的第五媒体迅速崛起,并以其快捷、简单、信息量大等优势推动传统阅读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越来越深刻和明显的变化。而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每况愈下,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一时间,唱衰传统媒体的各种议论呼啸而至,有人甚至放言,十年后,纸质媒体将消亡。
新媒体并非静止概念,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的崛起,相比之下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新兴的电视媒体面前根本没有招架之力,举步维艰,一度陷入了“低谷”。许多人都认为广播会消亡。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加,广播媒体“咸鱼翻身”,摇身一变成为人们在车内或旅途中,获取信息和各种资讯最快捷、最方便的渠道和不可缺少的娱乐方式。为此,一些传统媒体抱着侥幸心理,以“风水轮流转”的心态,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复制”广播的“幸运”。今天,面对高速发展的新媒体,传统媒体是否也会如当年广播那般幸运?
从传统媒体及新媒体本身所具备的特点来看,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以及无纸化的推广,新媒体带来了传播方式颠覆性的革命。传统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报必须跟上社会变革的节奏,否则必定会遭到淘汰。这是不可逆转的。在传统媒体江河日下,新媒体高歌猛进的大背景下,广播电视报由于版面和出版周期的限制,面对来自传统纸媒和新媒体的多重挤压,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在这个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适者生存”不仅成为自然规律,而且也是广播电视报生存、发展的金科玉律。因此,必须丢掉“幻想”,要有危机意识和紧迫感。
广播电视报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说明它有许多存在的理由。它既有报纸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鲜明的个性。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报人应从核心竞争力中找到自己可以延伸的价值点,扬长避短,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之路。
2 找准定位,抓住根本
广播电视报是一份最早进入家庭的报纸,曾经在地方传媒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年它以灵活的办报方式和娱乐新闻,给沉闷的中国报业带来一缕清新之风。尤其是独家拥有电视节目这样的“重器”,一度使得广播电视报成为报业的“佼佼者”。随着晚报、都市报的崛起,广播电视报风光不再。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纸媒面临生存危机,对于广播电视报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死的是纸,活的是报。新媒体本身的优劣都比较明显,新在传播手段,优在快捷、容量大,门槛低。而原创内容不足,深度不够是其短板。而这正是传统媒体的强项,守住“内容为王”的底线,“服务功能”不能丢。这是传统纸媒的立身之本。许多广播电视报以此转型,将广播电视报由新闻纸,做成民生纸,区别于一般都市报;从娱乐资讯超市做成一个“民生”内容的品牌专卖店。
以服务为主要功能面世的广电报人似乎逐步认识到,不能囿于“广电”这一光环,不能“痴迷”节目预告的这一绝招。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找到报纸的“发力点”。《衢州广播电视报》根据多年来对于读者群的抽样调查,“锁定”广播电视报的主要目标人群,即以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热衷生活和文化品位的的中老年人。经过几次改版,逐步确立了“生活周刊”的定位,栏目设置和内容都围绕着“民生”“服务”这个主题。
作者简介:刘剑,浙江衢州广播传媒集团电视报社。
2016年开始,《衢州广播电视报》推出了《生活周刊》,报纸一半以上的版面紧扣“关注民生”“服务大众”的主题:“健康”“美食”“旅游”“寻珍闻”“夕阳红”“看故事”“听诉求”“剧情”等版面就是针对目标受众而设置,形成了新闻、生活、服务三足鼎立的格局,凸显了“衢州家庭第一报”的定位。同时,注重在“深度”和“厚度”上做文章。“深度”,就是指报道的深度;“厚度”,就是报道中所体现的思想厚度。在保持传统媒体的优势的同时,倾力打造报纸自身的特色。《衢州广播电视报·生活周刊》的民生报道内容大多根植于当地土壤,以本土化的平民视角报道民生内容和民本取向。从平民的视角关注民众,向民众负责,为民众服务,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从市民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百姓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诉求、喜怒哀乐;让平民百姓,走进报纸的版面,进入公众的视野,加强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努力做到深度“厚”、视点“厚”、形态“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民生报道。这些接地气、本土化、贴近性的民生报道所显示的优势,是新媒体快餐式、碎片化信息所不能替代的。
3 “克隆”创新“网”为我用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实现了传播权利的平等。传统媒体信息的独家发言人的地位被颠覆,网络成为公共发布平台。尤其是对于重大的突发性事件的发布,网络和自媒体基本没有门槛所限,完全突破了先前需要授权的禁锢。
新媒体实际上就是一个集散各类信息的“信息大超市”,里面的“产品”大部分来自媒体。同时,又为各种媒体所用。对于网络新闻信息的运用,各家媒体不尽相同。一些广播电视报采取“拿来主义”,干脆开设“博闻”造成了编辑选稿、记者采写新闻过度依赖网络的现象。而一些媒体对网络资源的运用,则在“克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如何整合网络信息,让报道的内容延伸性更强、覆盖面更广,符合报纸的特点和更多读者的阅读需求,最大程度强化报纸功能。成了当前报纸编辑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对广电报编辑的素质和能力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报纸编辑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改变编辑思路,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做好报纸的“决策人”和“把关者”;二是从以编者为中心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不能只局限于改改稿子,或从网络上面“复制”信息。而是要从“幕后”走到“台前”,与记者一起分析新闻线索、拟定采访大纲、并随同记者深入一线采访。不能只顾“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把握百姓关注的热点和读者的需求,善于从繁杂的网络信息中发现新闻线索。使之以符合报纸版面规律的要求予以体现。同时,报纸编辑还要不断研究媒体的发展趋势,从报道内容策划,表述方式等方面去迎合报纸读者日益变化的阅读习惯,以期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有段时间,“老龄化”和“养老”问题,成了网上热议的焦点。《衢州广播电视报》的采编人员据此结合本地实际,经过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做了一期《“银发潮”呼唤“养老新政”》的话题;针对网络争议较大的“滴滴快车”,又策划了《“滴滴打车”到底方便了谁?》《“滴滴”来了!改变了什么?——衢州出租车市场调查报告》等系列跟踪调查报道,形成自己的独家新闻。这些报道内容贴近市民,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4 既要“换肤”更要“换脑”
媒体融合,是一篇大文章,也是时下最热门的话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转变。在这种变化中,新媒体迅速崛起,传统媒体日渐式微。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新媒体有着呈几何级增长的受众,但缺少自己的“拳头产品”——独家的、本土化的新闻。而传统媒体拥有丰富的“产品资源”,却没有更好的“销售渠道”和“展示平台”。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融合实现共赢?
对于媒介融合,传统媒体早已形成共识。一位资深的广播人曾这样说过,“搞新媒体不见得成功,但不搞则一定是死。即使是飞蛾投火,也要置身新媒体的浪潮之中,这就是当下传统广播的生存哲学。”媒体融合不是赶“时髦”,而是关乎生存。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广播电视报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主动出击进行了许多尝试。广播电视报与新媒体的融合,实际是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以及移动新媒体的整合应用。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将新技术直接应用到纸质报纸;二是打造一份数字报纸,如电子报、手机报,以及推出报纸的官方微博、微信等。但是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是,观念上还停留在传统媒体的行事方式上,关键在于对新媒体缺乏一个全面的认识,没有找准与新媒体融合的切入点。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复制,或者是平移的阶段,这种媒体“搬家”的做法于事无补。
目前,许多地级市的广电传播机构采取传媒集团的运作方式,初步形成了“声、屏、报、网、新媒体(手机微信平台)”多终端、全覆盖的传播体系。但大多也只是流于形式,各媒体仍然是“各行其道”,依靠单一的传播载体为受众服务,没有形成统一的平台:即报纸(广播电视报)、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站以“同平台采集、多平台发布”的方式完成对同一信息的立体化传播。这种所谓的融合变得只是形式,而根本上却没有发生变化,尤其是观念上还存在传统媒体的惯性思维。因此,媒介融合不仅要“换肤”,更要“换脑”。
作为传统纸质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报,若想在全球化媒体融合的大势下,获得生存空间,必须实行“脱胎换骨”般的变革,走媒体融合的道路,这才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报的生存法则。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报要想生存和发展,除了守住根本、实现转型外,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可以说,媒介融合是一场“头脑风暴”,而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1]李洪洋.新媒体时代的报业转型[J].传媒,2014(3):32-34.
[2]张斌.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应有的新意识[J].青年记者,2015(3):58-59.
2096-0360(2016)14-0079-02
G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