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形成、影响与对策研究
2016-07-19陈思思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广东广州510642
陈思思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广东广州 510642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形成、影响与对策研究
陈思思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广东广州510642
群体极化在网络舆情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于特定时代诞生的一把双刃剑,需要我们理性地认识和处理。文章通过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理论的梳理,阐明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本质内涵、特点与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带来的社会影响与解决对策。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群体极化效应;网络事件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高达46.9%,网民规模已超过6亿,微信、微博、QQ、MSN和Facebook等越来越成为公民舆论的主要阵地[1]。近几年来,网络舆情群体极化事件并不少见,如抢盐事件、天津大爆炸的网络谣言等,群体极化问题及其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从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研究概况、形成过程、动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展开论述,为正确认识群体极化效应并对其实施良好的控制与引导措施提供可行性参考。
1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研究概况
“群体极化”的假设认为,合群讨论可以使群体中多数人同意的观点或意见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使原来持有这一观点或意见的人更相信该观点或意见的正确性。这样,原先群体坚持的观点和意见,在群体讨论后会变得更为人所坚持;而原先群体反对的观点和意见,讨论后反对的程度也会更加强烈,并最终使群体意见出现两极分化的倾向[2]。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网络事件中的群体极化效应是一种极端的网络舆论,它通过网民对某个社会事件或现象进行充分地讨论和交流后,在互联网上形成具有极端性和对立性的观点和意见;其次,在网络事件群体极化效应中,网络群体的心理与个体由于处在不同的舆论环境下而使得二者的心理状态存在质的差别,个体的理性和智慧由于受到群体思维和意识的制约而被群体舆论所感染,从而产生从众的心理;最后,由于网络媒体自身的特点而使网络互动具有方便、快捷和打破时空限制的优势,使我们在每一次的舆情酝酿后都有可能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段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使网络传播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3]。
2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社会影响
2.1不利于网民个人良好素质的培养
因为存在人为不可控的因素,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网络事件当事人都应该遭到批判和强烈的谴责。就算如此,网民在发表个人评论时也应保持做人最基本的素质,学会尊重、理解和宽容一切合情理的人和事,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羞辱,盲目跟风,毫无思考和非理性地发表负面的主观评论,这不仅不利于个人良好素质的培养,也不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2.2引发对事件当事人的网络暴力
在新闻媒体网络事件中,由于受到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群体的社会不良情绪被再度激发,不再受到社会道德规范以及法律法规的约束,对事件当事人进行强烈地谴责和谩骂,严重的还可能产生网络暴力。如网民个体因不满事件当事人的所言所行而进行的人肉搜索,并将他们的个人隐私公布于互联网上;或对当事人进行强烈的言语谴责和人身攻击。这些网络暴力不仅侵犯了当事人及其家庭的个人隐私,还对当事人造成严重的人身和精神损害,并为社会带来众多负面的影响。
2.3加大政府对相关问题的治理难度
在网络事件中,由于群体极化效应的作用而形成巨大的群体舆论场,加上许多的舆论都是负面的、消极的评论,政府等相关部门不得不重视和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导,从而倒逼政府对相关网络事件及其衍生事件进行治理,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政府治理社会问题的难度。如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有网民肆意散播政府灾区救援的混乱局面,宣扬政府灾区治理的无能,造成社会对政府救援工作的强烈质疑和不满,进一步加大了政府开展相关救援的难度。
作者简介:陈思思,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学生。
3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对策研究
3.1培养网民的道德素质与网络素养
网民是网络舆论参与的重要主体,网民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网络文明的发展程度。因此,为防范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网民群体道德素质的培养极为重要。要树立公民良好的道德观念,规范和约束网民的行为,引导网民正确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同时提高网民对网络媒介的利用能力,包括对网络信息的筛选、理解、评估和质疑的能力,以及媒介信息的生产、制作与传播能力,从网民自身查找原因,进一步降低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发生概率。
3.2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危机的预警机制
政府要加强网络监管,严厉打击恶意网站和有意诽谤他人的行为,建立和完善公共舆论极化危机的预警和防控机制,对所收集到的网络舆情的真伪性与传播速度进行详细分析,对恶意言论和不实信息要及时制止和终断传播,必要时可采取技术手段,以及时过滤和阻断可能造成网络事件和群体极化危害的信息,强制阻止含有恶意信息的页面到达用户客户端。
3.3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拓宽意见表达渠道,提高政府公信力
由于网民的信息认知会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一旦网民的认知受到来自诸多媒体负面信息的影响,网民对该事件的初始认识便会持续很长时间,并进一步左右同质圈层群体的认知。为此政府必须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及时呈现最真实的信息给公众,马上组织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公布在互联网上,减少网民不必要的猜测和对信息的曲解,不给小道消息和谣言传播的空间,掌握和控制舆论的主导权,同时拓宽公众的意见表达渠道,不断发挥各大媒体的传播优势,合理利用现代媒体的监测功能,不断畅通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疏解渠道,从而降低群体极化现象发生概率,让不良信息无隙可乘。
3.4培养意见领袖的专业素质,打击恶意非法的网络公关
意见领袖对网络舆论的影响至关重要,为此政府必须组织相关的舆论专家和意见领袖,培养他们的专业素质,使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和法律意识,引导他们理性讨论和参与公共事件,塑造正面的网络舆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对于恶意炒作网络舆论话题,肆意散播虚假信息,歪曲事件事实的恶意网站要加强监管,严格处置,从而有效维护互联网公共领域中的良好环境,切实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4 总结
总而言之,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等新兴自助媒体在社会互动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群体极化效应在网络舆情中的表现也将变得越来越明显,这一普遍存在的效应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分析和处理,以便能够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防控和应变能力。
[1]吴诗贤,张必兰.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相关研究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5,32(3):85-88.
[2]焦德武.试论网络传播中的群体极化现象[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05-108.
[3]王根生.面向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1.
2096-0360(2016)14-0003-02
G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