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长碰上教授
2016-07-19玉燕
玉燕
部长:他可能是这个意思
一些政策出台后引发议论,相关部门总说是误读。你说得模棱两可,人们当然要误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有关《劳动合同法》的批评,也有这个问题。他说得太宏观、太理论,又因角度不同,自然引起职工不满。
不能说楼部长的言论没道理。比如他说,《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的保护严重不足,倒霉的是劳动者。他说的是结论,这个结论是怎么推演出来的,他没说,广大职工不知道,当然要骂街。我们不妨形象地细解一下:
比如某地有100名劳动者,有两家企业各雇了50名员工。劳资双方供需平衡。忽一日,上边提出要保护劳动者利益,给两家企业提出很多要求,不照办就得受罚。两家企业的老板一算计,要是按这个要求来,那我的经营成本就要加大。他们不得不各自裁减了10名员工。这样一来,企业的经营成本还维持在上级提出要求前的水平,这20名员工却失业了。
楼部长的这点意见说的就是这类事:《劳动合同法》的确应该保护劳动者这个弱势群体,但同时也得保护企业,要让双方利益均衡;企业没了或企业过得难,劳动者哪有岗?他们只能裁员,最终倒霉的当然是劳动者。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楼部长说这话时是站在国家这个宏观角度,劳动者理解时是站在个人角度。他说劳动者会倒霉——是针对几亿产业大军;我说我没倒霉,有岗有工资有资金——指的是几亿分之一。我现在过得挺好,你偏要改变什么,我当然不乐意——楼部长便成了众矢之的。
在楼部长那里,有些立法初衷不错,结果相反。这种事不胜枚举。
1990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法令,对奢侈品项目征收10%的税,尤其对那些昂贵的游艇和豪华汽车,以安抚低收入的美国人。但出人意料,征收奢侈品税没有引来企业和富人的不满,倒是招惹起劳动者的极大愤怒。这项法令寿路很短,到1993年,被克林顿总统废止。这是怎么回事?
先说汽车。按美国那个规定,售价超过3万美元的汽车,超出部分按10%征税,预计有3000万美元税收。可后来算上行政管理成本、执行成本和与新形成的失业劳工相关的成本,奢侈品税让美国几乎无利可图。再说游艇。当时没人考虑这项法令会给游艇制造业带来消极影响,结果这项税收摧毁了“世界游艇交易之都”佛罗里达的游艇产业,工人大量失业。
1985年5月,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颁布《关于消除酗酒的措施》,本意是消除烈性酒对国民和社会的危害。没有料到,禁酒令导致全国性食糖短缺。人们抢购白糖是为私酿白酒。私人酿酒的技术设备简单,许多有害物质不能过滤干净,对人体伤害很大。为了解馋,甚至有人饮用古龙水等含有酒精的有毒液体。最后,戈尔巴乔夫不得不放弃了他的禁酒令。
按楼继伟和与他持相同意见的官员和学者看来,我国的《劳动合同法》也陷入了这个悖论。事实和结果真是这样吗?有学者不敢苟同——
教授:就该保护劳动者
针对楼部长等人的意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姜颖的观点是: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劳动合同法》不应成为替罪羊。
姜颖教授从4个方面发表了反驳意见。
一、《劳动合同法》是否应该保护企业。姜颖答:不应该。
她从源头上指出,《劳动法》的产生及存在,源于劳动关系资强劳弱的特性,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刻上了劳动者保护法的烙印,目标是在倾斜保护劳动者基础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是《劳动法》中重要内容,价值取向与《劳动法》一致。所以,保护企业权益不应是《劳动合同法》的重任。
二、《劳动合同法》 是否导致工资上涨。姜颖答:没有。
她分析道,《劳动合同法》只规范了《劳动合同》订立、变更、解除、终止等,不涉及工资。我国现在最低工资水平只占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28%到32%,处于较低水平,与国际通行的40%至60%的标准有较大差距。近年各地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确实有所提高,但很多地方有50%以上职工工资仍低于平均工资。一直以来,我国GDP和财政收入保持高速增长,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却逐年下降。无论从经济发展,保护劳动者基本生活,还是从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等角度看,劳动者工资增长都有合理性。
三、《劳动合同法》是否增加了企业用工成本。姜颖答:没有。
她指出,企业压力和负担更多来自于税负。数据显示,企业平均税负在4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60%。造成企业成本增长较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归咎于《劳动合同法》。减轻企业负担更多要降低或取消那些不合理的税和费,让利于民,而不是在减损劳动者合法权益上做文章。
四、《劳动合同法》是否使劳动力市场僵化。姜颖答:不能这么说。
她指出,《劳动合同法》没有长期合同这个概念,只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一定任务为期限的三类期限。将无固定期限等于长期合同是片面的。无固定期限正是可长可短的较灵活期限,其解除与固定期限合同的解除条件一样,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双方都可以解除,不存在不能解除、甚至终身雇佣的情况。无固定期限合同借鉴了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目的是减少劳动关系短期化,引导建立稳定劳动关系,有利于企业发展。《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无固定期限这一规定并未得到有效实施,企业用工实际上仍非常灵活。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监测报告,2014年,只有38%的农民工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其中《无固定期限合同》只占13.7%。与此同时,为规避《劳动合同法》,企业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人数一度达到几千万之巨。在劳务派遣用工得到规范后,外包用工又呈蔓延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