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头菇生物特性及高品位栽培新技术
2016-07-18丁湖广
丁湖广
猴头菇,又名刺猬菌、玉髯、阴阳蘑,日本称山伏菌,欧洲称熊头菌,是闻名中外的食药兼用真菌。
一、经济价值与发展前景
猴头菇因其形似猴头而得名,是我国久负盛名菇品。其营养价值很高,据化验表明:每100克猴头菇含有蛋白质26.3克,脂肪4.2克,碳水化合物44.9克,粗纤维6.4克。此外含磷856毫克,钙2毫克,铁18毫克,硫胺素0.69毫克,核黄素1.89毫克,胡萝卜素0.01毫克。尤其含有人体9种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具有医疗保健和养生功能。早在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猴头菇性平、味甘,有利五脏、助消化之功能。近期研究证明,猴头菇含有多糖、寡糖、多肽、甾醇、菇类、酚类、腺苷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降胆固醇、滋补、保肝、健胃,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养生保健作用。
据《中国食药用菌学》文献记载:近代医药学研究发现,猴头菇提取物可治胃黏膜损伤,慢性萎缩性胃炎,能显著提高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因此广被医药和保健工业部门用于研制药物及保健食品,市场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猴头菇栽培原料为农林业下脚料,取材容易,成本低廉;栽培方式有室内外架层袋栽、冬闲田露地袋栽,或免棚地沟袋栽长菇。每栽培1万袋可产鲜菇7000千克,目前产地交易价每千克8~9元,产值5万~7万元,成本一般2万元,可获利3万~4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因此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精准项目。
二、生长发育基本条件
要实现猴头菇高品位栽培,首先要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及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1.营养 猴头菇属木腐菌,栽培原料以阔叶树种的杂木枝条、碎屑、农作物秸秆、棉籽壳、木薯秆等均可,辅以麦麸、玉米粉,此外可添加复合肥、石膏粉等。
2.温度 属于中温发菌,低温和变温结实型的菌类。菌丝生长温度10~32℃均可,但以25~28℃最适,高于35℃停止生长,低于10℃生长缓慢。子实体发育12~24℃均可,但以16~20℃最适,高于25℃即使现蕾,但也难长大;低于12℃菇体呈现红色,影响品质。
3.水分 培养基含水量要求60%~65%。空间湿度菌丝长阶段以70%以下为适,也就是干燥发菌培养。子实体形成保持在85%~95%才能正常发育,菇体洁白;低于70%时出现萎缩、变黄;高于95%,菌刺过长,易感染杂菌。
4.空气 猴头菇属好气性菌类,对二氧化碳反应敏感,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时,会发生菇体珊瑚状等畸形。
5.光照 菌丝生长不需光照,子实体没有趋光性,栽培场所要求散射光,光照度300~600勒克斯为适。
6. 酸碱度 猴头菇属喜酸性菇类,pH值3~7均可,但pH值5~6最适,大于7.5时菌丝难以生长。
三、高品位栽培核心技术
猴头菇进入商品化栽培,在各地已不同程度地形成规模生产。要达到产品高品位标准,其生产管理核心技术如下:
1. 把握最佳接种期 根据猴头菇生物特性对生态环境条件的基本要求。顺应自然气温的最佳栽培季节,长江以南省区,应以秋分(9月下旬)接种育菌,至小雪(11月下旬)出菇1~2潮,来年春季再产1潮菇。北方省区可提前10~15天接种,利用温棚长菇。高寒地区可在早春接种,加温培养菌丝,清明后自然气温适于长菇。
2.合理配制培养基 栽培原料应按无公害食用菌基质条件,要求新鲜,无霉烂变质,不含有毒有害菌丝的物质,下面介绍3组配方:①杂木屑40%,棉籽壳40%,麦麸18%,蔗糖1%,石膏粉1%;②棉籽壳82%,麦麸15%,石膏粉2%,砱肥1%;③棉籽壳38%,杂木屑20%,玉米芯20%,麦麸16%,玉米粉3%,砱肥1%,石膏粉2%。
以上配方的含水量60%左右,灭菌前pH值 6为适。栽培袋规格(袋径扁宽×长),春栽12.3厘米×52厘米,秋栽13.5厘米×56厘米。装袋、灭菌、冷却。
3. 优化基质育壮母体 猴头菇栽培袋通常打3~4个接种穴,为防止“病从口入”。接种时严格做到“三要求”,即袋温应降至28℃以下方可接种;菌种预处理,即刮除表层老化的菌丝和已形成瘤状或珊瑚状子实体;选择晴天晚上或清晨接种,接种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
接种后,从菌丝萌发到培养成菌丝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20~25天即可长满袋。管理上主要调节好温度,接种后头4天室内温度以26~28℃为好,使菌丝在最适的环境中加快吃料,定植蔓延,造成优势,减少杂菌污染。第五天起至15天内,随着菌丝发育,袋内温度上升,袋温自然会比室温高2℃,此时温度应调至25℃左右为好。16天之后菌丝逐步进入新陈代谢旺盛期,温度控制在20~23℃。春季栽培自然气温较低,可采取加温发菌,促进菌丝正常生长发育;秋季注意防止高温。发菌期要求室内干燥培养,空气相对湿度要求70%以下为宜,而且注意避光。
4. 摆袋诱导定向出菇 猴头菇是好氧性菌类,栽培场所要求空气新鲜,野外菇棚较为理想。菌袋经过室内发菌培育25天左右,菌丝生理成熟,便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通常出现菌丝尚未走满袋,就开始出现原基,分化成子实体,因此要注意观察,及时把菌袋搬到野外荫棚内摆场,并进行搔去原菌种块表层,诱导定向整齐出菇。
排袋常见有3种方式:第一种菇棚搭架5~6层,集约化摆袋立体栽培;第二种是畦床露地斜靠摆袋栽培;第三种是免棚地沟摆袋,无论采用哪一种摆袋方式,穴口均要向下长菇。以上3种方式摆袋对比,第一种,空间利用率高,形成立体,但保湿性差,易形成光头菇和萎缩菇;后两种依靠地湿,有利菇体形成刺毛,色泽较白,因为猴头菇刺毛有明显“向地性”长势。但在管理上要注意雨季畦床水沟积水,通风不良时,易出现烂菇。尤其斜靠摆袋出菇期,不要轻易倒调菌袋,否则造成刺毛不顺势生长,变成畸形菇。
5. 控制生态提高品位 要获得高品位的产品,长菇阶段必须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科学管理。
①调节温度。菌袋下田后应从原来发菌期温度,降到出菇期最佳温度16~20℃条件下进行催蕾。气温超过23℃时,子实体发育缓慢,会导致菌柄不断增生,菇体散发成花菜状畸形菇,或不长刺毛的光头菇,超过25℃还会出现菇体萎缩。因此出菇阶段要特别注意控制温度,若超过规定温标,可采取空间增喷雾化水、畦沟灌水增湿、荫棚遮盖物加厚等方法来降低温度。同时要错开通风时间,实行早晚揭膜通风,中午打开罩膜两头,使气流通顺,创造适合温度,促进幼蕾顺利长大。
②控制湿度。根据菇体大小、表面色泽、气候等不同条件,进行不同用量喷水。菇小雾喷,特别是穴口向下摆袋或地面摆袋的,利用地湿即可,一般不喷水。若气候干燥时,可在畦沟浅度蓄水,让水分蒸发在菇体上即可。检测湿度是否适当,可从刺毛观察,若刺毛鲜白,弹性强,表明湿度满足;若菇体萎黄,刺毛不明显,长速缓慢,则为湿度不足,就要喷雾化水增湿。喷水必须结合通风,使空气新鲜,子实体茁壮成长。但要严防盲目过量喷水,造成子实体霉烂。
栽培场地必须创造85%~90%的空气相对湿度。幼菇对空间湿度反应敏感,若低于70%已分化的子实体会停止生长,即使以后增湿恢复生长,菇体表面仍留永久性斑痕;如果高于95%,加之通风不良,易引起杂菌污染。创造适宜湿度可采取畦沟灌水,增加地湿;喷头朝天,空间喷雾;盖紧畦床上塑料薄膜保湿;幼蕾期架层栽培的,可在表面加盖湿纱布或温报纸增加湿度等措施。
③加强通风。猴头菇是好气性菌类,如果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沉积过多,刺激菌柄不断分枝,抑制中心部位的发育,就会出现珊瑚状的畸形菇或引发杂菌繁殖污染。为此野外畦栽,每天上午8时应揭膜通风30分钟,子实体长大时每天早晚通风,适当延长通风时间,但切忌风向直吹菇体,以免萎缩。
④适度光照。长菇期要有散射光,一般300~600勒克斯光照度。野外荫棚掌握“三分阳,七分阴,花花阳光照得进”,以满足子实体生长需要。
6. 采收及再生菇管理 猴头菇从菌蕾出现,到子实体成熟,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一般10~12天即可采收。有的还可提前成熟8~10天开采。成熟标志:菇体白色,菌刺粗糙,并开始弹射孢子,在菌袋表面堆积一层稀薄的白色粉状物。根据猴头菇市场的要求,采收的成熟度略有差别。作为菜肴保鲜应市或盐渍加工的猴头菇,最好在菌刺尚未延伸,或已形成但长度不超0.5厘米,尚未大量释放孢子时采收,此时色泽洁白,风味鲜美纯正,没有苦味或极微苦味; 若是作为药用的猴头菇,以脱水烘干为商品,其子实体成熟度可以延长些,以菌刺1厘米左右时采收。
猴头菇一般可采收3批,有的还可收4批,但以头1~2批产量高,品位高,占总产量的80%。再生菇培育方法:在第一批菇采收后,停止喷水3天,并揭膜通风12小时,让采收后菇根表面收缩,防止发霉;再把温度调整到23~25℃,使菌丝体积累养分。5天左右原基出现,10天左右幼蕾即可形成,此时把温度降到16~20℃,空气湿度提高到90%左右,子实体即健康成长。整个生产周期正常气温条件下60~70天结束,生物转化率一般90%~100% 。
四、畸形菇表现及防控措施
从现有各地栽培情况看,突出的问题是产量虽然达标,但高品位产品的比率不高,表现菇体光秃无刺毛、珊瑚丛集、色泽异常、萎缩腐烂等,也就是畸形菇比率大,降低了商品价值,影响了经济效益。下面介绍畸形菇的类型体态,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
1. 光秃无刺型 病状:菇体呈簇状分枝,个肥大,表面皱缩粗糙,无刺毛,肉质松脆,略黄褐色,香味正常。
发生原因:主要是因温度偏高,空气相对湿度偏低,常在25℃情况下子实体水分蒸发量过大,架层栽培的顶层,空气相对湿度没及时跟上。
预防方法:注意控温保湿,当气温超过25℃时,野外菇棚栽培应早晚揭开盖膜通风,白天把两头盖膜打开,使其透气;畦沟灌水降低地温,顶层空间喷洒雾化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把荫棚遮盖加厚,减少阳光透进水分蒸发。
2. 珊瑚丛集型 病状:基部多次分枝丛集,形似珊瑚,形成多个猴头菇状态的小子实体。
发生原因:主要是因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刺激菌柄不断分化,抑制中心部位的发育。
预防方法:加强菇房通风换气,改善环境条件。已形成珊瑚状的子实体,在幼小时立即将它刮掉,然后再行培养正常出菇。
3. 色泽异常型 病状:菇体色泽变黄,菌刺短而粗;有的子实体发红色,或幼菇开始到成熟均呈红色,其菇体味带苦。
发生的原因:主要因湿度偏低,常因秋、冬季节栽培,气温突降,子实体受到直流风刺激,菇体萎黄。变色的菇应区别病因。
预防方法:若是因低温引起的,则是安排好菌袋最佳的接种期,当地气温以不低于14℃为宜。升温办法:野外栽培可把盖膜盖密,中午气温高时通风,并把遮盖物排稀,引光增温。室内栽培避免通风直吹菇体上,在风口处的菇袋上盖上湿布,缓冲风速。
4. 萎缩霉烂型 病状:前期生长势正常,中间刺毛萎倒,形成皱缩;有的菇体变褐发霉。
发生原因:因温度过高,空气干燥,明显缺水,逐渐萎缩干枯
预防办法:应及时空间喷水,菇体上微量喷雾,使其恢复。如发现菇体霉烂,则为病害或霉菌侵袭,应加强通风降湿。已出现霉烂的,及时摘除,并局部涂抹3%的漂白粉水或1%石灰水,控制患处,避免蔓延。
(作者联系地址:福建省古田县城西过河路13号 邮编:35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