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化视角下西双版纳农场开发对傣药资源的影响

2016-07-18段忠玉陈普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

段忠玉+陈普

【摘 要】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双版纳外来移民的到来以及农场的开垦,改变了昔日与外界隔绝的“原始社会”。农场的开发对西双版纳有着深远的影响,从积极方面看,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改变了西双版纳地区的文化教育环境。从消极方面看,影响了西双版纳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大量橡胶林的开垦种植,造成了傣药资源的减少。本文主要简要介绍西双版纳农场开垦后对傣药资源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生态文化;农场开发;傣药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005-02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它本身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后来逐渐被运用到其他许多领域。生态文化就是通过对生态知识的学习,人类形成的生态价值观,并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采取的各种行为。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为笔者探讨西双版纳傣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1]。

1 西双版纳农场概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云南省第一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1月23日。全州土地面积1.91万平方公里,辖三区(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景洪工业园区、磨憨经济开发区)和一市两县(景洪市、勐腊县、勐海县),有1个街道办事处和31个乡镇, 22个社区,222个村委会,2223个自然村,12个农场,辖区内驻有6个中央、省属科研单位[2]。2013年末,全州常住人口为115.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97.2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75.33万人,傣族是主体民族,有32.7万人。西双版纳地理纬度较低,位于北纬21°~25°,东经97°~102 °之间。处于热带北部边缘,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终年无雪,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000~1700mm之间,且多集中于5~9月。没有明显的春夏秋冬之分,有“长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在这样的气候条件,适合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为了满足民用工业和国防工业的需要,开始在西双版纳建立国营农场,包括景洪农场、东风农场、勐养农场、橄榄坝农场、勐醒农场、勐腊农场、勐捧农场、勐满农场、大渡岗农场及黎明农场等,并大力推行了橡胶种植计划。西双版纳最早的橡胶园是1948年泰国华侨钱方舟组织马帮托运2万多株橡胶苗到西双版纳橄榄坝,在当地开垦的300多亩胶园。在此后的50多年间,橡胶种植业得到了飞速发展[3]。

2 农场开发带来的影响

2.1 农场开发的积极影响 农场的开发,带来了大量的汉族移民,同时也带来了汉族的文化和观念,出现了汽车和公路,出现了现代化通讯设备,也带来了医院和学校,使千百年来与世隔绝的处于“原始社会”的西双版纳产生了巨大变化。另外,橡胶的种植和加工增加了西双版纳州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活水平。据统计,截至2006年,西双版纳10个国营农场、6个直属单位一共拥有土地面积151.14万亩,其中橡胶面积是140.6万亩,实现农业年产值17.7亿元,西双版纳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5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8%[4]。

2.2 农场开发的消极影响 农场的开发,橡胶产业的发展,对西双版纳地区的农业产业、气候、水源、动植物种类等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森林面积的减少是最直接也最突出的。历史上的西双版纳地区交通不便、人口稀少、森林茂密,傣族人民的信仰和传统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森林和植被,而农场的开发使得森林覆盖率锐减。1953年的云南省森林资源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森林覆盖率为60%以上,1963年减少至40%,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1984年的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至34.28%。随后通过环境保护和退耕还林,森林覆盖面积有所增加。西双版纳森林面积减少的直接原因被普遍归结为人工林面积的增加,而其中橡胶种植形成的人工林占了70%左右的面积。

森林面积的减少,导致原有的一些动植物物种和野生傣药资源的减少。“我年轻的时候,傣药很好找。现在山上很多都是橡胶林,胶林里找不到傣药,必须到比较远的原始森林去找。我现在年纪大了,走不了那么远,所以找不了傣药,很多病也就治不了了。”(笔者于2016年1月访西双版纳景洪市嘎洒镇曼令村依罕叫摩雅资料整理所得)。“傣药的话,山上很多的。但附近都是胶林,要走很远才可以找到。去找一次傣药需要几天时间,我儿子女儿都不太愿意去,太辛苦。很多时候需要在山里住,遇到下雨就更麻烦。所以他们(儿子们)都没好好学习傣药了。”(笔者于2015年7月访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曼梭醒村岩迈捧摩雅资料整理所得)。

3 保护傣药的对策建议

3.1 西双版纳傣族药用植物的人工种植 西双版纳州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生长发育了丰富的药用植物,同时很适宜人工种植和栽培。所以,应该根据我国《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的要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建立植物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加强药用植物的品种选育、种植规范、种植技术等的指导和研究工作,才能保护当地傣族人民的基本利益,合理开发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规范化种植,使西双版纳傣族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得以持续稳定的保护和开发,为传统傣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如西双版纳傣医医院傣药园的打造就是很好的示范,科研人员到野外采集种苗移栽至医院。目前,已种植宾蒿(白花臭牡丹)、比比蒿(白花丹)、文尚海(竹叶兰)、皇曼(板蓝根)、恩倒(闭鞘姜)、娜龙(冰片叶)、芽英忍(大车前草)、咪盾(刺蕊草)、摸哈郎(大驳骨丹)、洪夯喃(大狗响铃)、波郎(大黑附子)、故季马(大莲座蕨)、帕接玉哇(大仙茅)、短肯(大叶火桐)、贺嘎(傣草寇)、埋丁别(灯台树)、拉勐龙(对叶豆)、保龙(光叶巴豆)等一百多种傣药。

3.2 弘扬傣族传统森林生态文化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生态观念认为,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源,没有水源就没有稻田,没有稻田就没有鱼和米,没有鱼和米傣族人就不能生存繁衍。在桑木底创立“勐神、寨神”后,西双版纳傣族先民创立了勐神林和寨神林。村寨中的水源林被敬奉为寨神林;一个地区或一个坝子的水源林被敬奉为勐神林;地球上所有的水源林是人类共有神林。凡是神林范围之内的一切动物、植物、土地、水源严禁人们进去砍伐、狩猎、采集和开垦,神圣不可侵犯。神林中被吹下的枯枝、干树叶、熟透的果子只能让其自然腐烂,不允许人们进入拾捡。人们还选择高大的榕树或老树进行祭祀,祈求人畜平安、丰衣足食。如果人们违反相关禁忌就会得罪树神,给村寨和人们带来灾难。傣族先民的传统习俗、自然崇拜和一些禁忌维持了生活环境的生态平衡,实现了人类和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和谐相处。然而随着农场的建立,橡胶的种植,带来了傣族人民收入的增加、生活的改善、家庭的富裕,但人们的传统生态观念和神灵信仰也产生了变化,许多村寨不惜砍伐神林来扩大橡胶种植面积。导致原始森林面积减少,许多河流干季时干涸而雨季时洪水泛滥,水土流失严重。所以建立健全的傣族传统习俗和传统知识保护和传承制度迫在眉睫,开展抢救性保护,传承和弘扬傣族传统森林生态文化,实现传统资源的合理获取。

3.3 动员广大民众参与 傣族人民对其生活的环境有着最真挚最深刻的感情,是保护原始森林、传承傣族传统生态文化最忠实最重要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应该加大传统生态文化保护的宣传力度,调动广大民众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探索和完善当地民众参与式保护机制。

综上所述,西双版纳农场的开发、橡胶的种植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它改善了当地人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它带来了负面的生态后果,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西双版纳原始森林,致使动植物种类减少,傣族传统药物难找等问题出现,近年尤为明显。政府已经采纳相关专家的建议和意见,禁止民间和农场扩大橡胶种植面积和规模。但是大规模的橡胶种植、傣药的减少已是现实。笔者认为只有建立健全相关法制,开展抢救性保护,才能使傣族传统医药得以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郇庆治.绿色变革视角下的生态文化理论及其研究[J].鄱阳湖学刊,2014(1):21-34.

[2]邹惠莲,饶华.关于傣医在预防保健方面的初步探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10:69-70.

[3]尹绍亭.西双版纳橡胶种植与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变迁[A].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人类学高级论坛2004卷,2004,5::325-336.

[4] 杨为民,秦伟.云南西双版纳发展橡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生态经济,2009,5:336-339.

(收稿日期:2016.04.10)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进步文化的生态转向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两汉文化”背景下的徐州社会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林业生态文化对林业改革发展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