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風來誰可測,水來何以擋?

2016-07-18卜樂

澳门月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設計規劃影響

卜樂

水浸的記憶

作為土生土長的澳門人,談及颱風大家都不敢掉以輕心,幼時住在鏡湖馬路一帶就有水淹過膝,水淹及腰的記憶,到了70年代開始出來做事,颱風對生活的影響更加明顯了,印象最深的要數93年的颱風季了,接連幾個大颱風造成了大量的淹水受災,水深超過脖頸,當時的不少地區的水勢非常急速,當時測得的上升水位已經超過水平線4.8米。最近的一次受災嚴重的超強颱風就是2008年的“黑格比”颱風了,與93年的颱風一樣,黑格比在半夜襲擊澳門,當時沒有充分的預警,導致到幾乎澳門半島接近癱瘓,八號風球創紀錄地懸掛了14小時,鄰近海域的內港、中區等都出現了海水倒灌現象,新馬路地區更是嚴重積水,大量的私家車、電單車被水浸,我們自己的商舖都造成車輛、茶葉的損失達上百萬。

除此以外,因為積水中夾雜了大量的垃圾,導致垃圾隨水漂流,惡臭陣陣,不少地區加上電箱被淹沒,很多居住大廈停電,市民的生活完全受到影響,碼頭和機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停飛、停航。兩次印象深刻的水浸其實都沒有受到氣象預測的即時信息,今天我們對於氣象部門的期待不在於災害發生時通過手機簡訊告訴市民如今淹到什麼位置,在科技發達的當下通過網絡或者監控系統都可以實時觀測到,居民希望得到的是提前的災害預警比如風力的級數、相關災害帶來的豪雨預測等。這兩次大型颱風也讓市民充分感受到氣象預測的失靈,在大的災害來臨面前,氣象預測部門扮演了“現場播放”的功能,而原本應屬於其的“預警功能”則完全喪失,所以兩次嚴重的颱風均是在半夜發生,全體市民幾乎都措手不及,損失慘重。時至今日,面對著幾乎每月都會發生的海水倒灌等現象,居民還是希望能夠收到氣象部門的大潮預測,讓大家提前有應對之策,而非眼睜睜看著災害來臨而舉足無措。

政府在“黑格比”之後也確實下了很大的決心來解決相關問題,從短中長期來看都似乎在加快落實,但正如上任的羅立文司長所言:“好多地方尚未解決”,這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地方確實無法解決,比如十六浦碼頭涉及到世界遺產景點等的問題,無法自行決定改建或者拆除等;有三分之一則是個別路口做一做,相關的水閘也是簡單搭建後未繼續;而另外的三分之一之政府確實沒有起步。類似的行為浪費了公帑,某種程度看似以一些實際作為安撫了民心,但卻無實質的功效,過去街坊總會就提議模仿巴拿馬運河的設計,在A區(水塘)與E區(北安碼頭)之間尋找一處做個閘門,在大浪襲來的時候能夠利用閘門做一個蓄洪、洩洪的靈活處置,在設計期待中希望這樣一個閘門要高出水平線8米以上,這也是充分思考了當年東南亞大海嘯為什麼引發如此高的巨浪最後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提出的相關建議。目前政府主要在內港部分路面加筑了0.5米的壩,某種程度上也會影響到運輸和部分碼頭的運作,特別是下環街至水上街市這一段。過去在中央沒有劃定澳門的水域管轄權時,街總曾邀請澳門工程師學會會長梁文耀工程師針對筷子基至媽閣段設計一段圍基大壩,在最下面一層開閘,上面選擇開通輕軌,而最上面則可以在高層(4-5層以上)進行住宅開發,這樣一來既可以防治水患,又可以連接輕軌以及解決一部分居住問題,當然這將涉及到這一區域的大範圍改建問題,商業利益必須通盤考量,很多樓宇如果是批租的話就很難推行,當然內港有些碼頭也存在政府收不收回的問題,有些繼續批租就使得改建無法盡速進行,而這樣的改建不僅需要依靠政府,市民也要儘全力共同合作,有利民生的建設大家都要放下爭執加速推進,重建內港外圍,打造一個安全閘門,在水平線過高時快速關閉閘門,在水平線較低時打開閘門,二樓用作輕軌使用,三樓開發停車場資源,四樓建立開放式公園供居民、住戶休閒放鬆,六七層樓再考慮住宅,這樣一個系統的開發方案更可以解決內港地區由於不密封導致的巨大屏風效應,在澳門有熟悉本土環境的工程師、設計師想到,但政府未有正式管道拋出來實際行動,這確實可惜。

長遠規劃,勢在必行

澳門需要一個長遠的規劃,為了未來30、50年的發展必須制定一個精準的方案,早日推行,否則很多問題就在拖延之中喪失了最好的處理時機。

就好比澳門很多橋的設計,其中的高架橋部分,並沒有整個城市的規劃,所以很多設計變成車輛一上橋就直接行駛下來主道,繼續造成大量的塞車比如皇朝區宋玉生廣場前等地方,這樣的設計反而增添了城市堵車的壓力,同樣的例子要想到未來的港珠澳大橋開通後在人工島上至北安碼頭段會有一個橋的連接,可想而知屆時一定大為堵車,政府難道不要提前做好整個A區與澳門半島和氹仔之間整個區際交通的總體規劃嗎?很多時候我們批評官商勾結是錯誤的,政府是需要官商合作共同開發土地,但商人有時為了利潤,他可以選擇不承建或者不符合規定建設,但政府承擔了市民的期待與託付,必須嚴格為民眾權益而把關,就如同輕軌工程久久懸而不決,在未建成輕軌倉庫前就匆忙與三菱集團簽約,最後造成人家交貨時我們無處可安放,更浪費成億元的公帑,一時間淪為國際笑話,更有過去在新口岸地區本就有居民反對輕軌內行,政府又要怎麼輕易來說服居民?所以很多時候政府更要抱持著官民合作的心態謀求發展的新思維,街總過去提出,確實在輕軌有些路段會產生噪音問題,特別是對一些高層住宅,那一方面是否可以通過綠化帶或者隔音層進一步消除,另一方面是否能藉鑒台灣、日本多地在輕軌站的出入口開設地下街的商機,或者站口周邊的購買商機,從而進一步將輕軌融入本地市民的生活,也為遊客帶來不少便利,但遲遲尚未入軌的輕軌還在討論中,哪裡還有多少目光來關注周邊商圈與融入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同樣關繫著澳門20、30年的發展,因為一個輕軌一旦開通將會在幾十年間為澳門服務,如果我們不做整體利益的規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屆時澳門全身貼滿膏藥都解決不了病症。

早前的新聞就爆出在本月16日,一旅遊巴士中途拋錨導致整個區域大塞車的困局,澳門本身因為地域狹小的關係造成我們的道路異常狹窄,加上相關隧道與舊城區的通行高度限制,使得不少旅遊巴士一旦出現問題就無法及時轉移,進而造成大堵車的尷尬局面,而關係到澳門整個環島線的環島公路建議早就已經提交,這樣一個環島公路是為了打開澳門外圍的環島線,將市區的塞車壓力進一步分流,而且在開發之後又可以打造出一條環島觀光帶,一舉多得,類似的例證都充分說明了今日澳門的建設不可以狹小思維單做某一條街或者某一區域,而需要從澳門整體的角度加上未來30-50年的思考,做出合理的規劃。

問題出在細節

長遠的規劃要進行,但眼下仍有太多細節需要去完善去進行。好比在澳門即使現階段我們無法精準地進行每一次天氣預測,但是我們足夠有財力與精力在平時做好基礎的預警工作。很多市民在豪雨天都有一個很深的體驗,不少區域在主要道路並未發生嚴重的積水現象,但一轉彎進入某條道路後瞬間進入水浸狀態,很多都淹及車門,開車的民眾進退兩難,只能在水中緩慢行進,很多車因此熄火難行,加上道路的狹窄,很多時候幾乎又是一輪交通癱瘓,而針對於此就例如在往內港方向的碼頭天橋處,我們可以研究設立相關信號提示燈,在水位超過一定警戒線時就主要亮出紅色信號燈,建議車輛與行人盡量停在區域而不進入;在無雨水時就按正常行駛進行,如此一來的簡單設計就可以避免很多意外的危險,特別是在進入深水區時,很多車的設計是自動上鎖,人無法打開車門與車窗逃生,一旦淹過車門或者車頂,對於車內人員簡直就是滅頂之災,先前北京暴雨造成了數十人車內死亡的情況正式因為這個設計的問題。當然一些名牌車輛在遇到水浸時會選擇自動打開方便車主逃生,政府在設計上不是考量市民的車輛品牌與技術,更多地需要關心如何進一步保障市民出行安全,稍有不慎,到達一定高度的積水就會對汽車的剎車、離合器產生影響,繼而發生失靈或者交通意外,因此一個小小的細節的處理反而可以給民眾帶來很大的助益,這樣的舉動也會讓民眾對政府的施政有感,有時不是政策喊得震天響,而是要做到潤物細無聲。

當然面對到即將到來的颱風豪雨季節,預期到可能發生的水浸、海水倒灌等現象,官民都有需要著手進行的地方。面對北區如黑沙環地區的凹形地,政府在設計下水道時,要充分考慮到蓄水池在實際發生水患時的危機,不少垃圾漂浮物極有可能堵住相關網孔,繼而逐漸影響排水,一旦過大的水量排不出,就容易發生淹水的情況,在鏡湖馬路、高士德地區都會有類似的危險存在,所以工務局、民政總署要積極排查清理,在設計上要進行隔網分離,以免造成水浸。

另外對於氣象部門而言,有一些預警需要通過電視台、廣播等及時推送,與其他政府部門間要加速溝通,以免造成前次“教青局事件”的再次上演,過去很多市民因為搜尋不到澳門的氣象播報或者預警而只有無奈觀看香港的電視台獲取相關訊息,亦或者通過國內的播報系統偶爾獲知信息,這樣造成的信息不對稱與民怨,無論是政府還是氣象部門都應該短期內改善,畢竟在網絡時代,訊息傳播更加快速便捷。

今年進入汛期,市民亦都不應該掉以輕心,寧可準備多一點,也不要低估災害光臨的機率,特別是沿海地區和經常水浸地區的商鋪亦要及時轉移貨物,較少損失。自2008年以後,澳門還未遇到類似的大型超強颱風襲擊,但不能將幸運的偶爾當成常態,否則一旦災害來襲,我們真的措手不及。

猜你喜欢

設計規劃影響
論唐代《詩經》研究對詩學理論的影響
日本伝統文化が中日の若者への影響――和服を中心に
2020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張維迎 城市應為人而建
立體訓練
張高麗「十三五」規劃 要加快經濟轉型
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