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习惯
2016-07-18吕阿满
吕阿满
摘 要: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是幼儿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具有多样性。幼儿时期是思维开始快速发展的时期,伴随语言的产生而产生,这时的思维培养对人一生的思维发展都有重要作用,直接影响未来人才的素质。而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和创新思维的基础,通过观察可以从平常现象中发现不平凡的闪光点,从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相似点,从而引发灵感,产生创造性认识。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创新思维 习惯培养
幼儿教学中,教师们十分重视幼儿观察力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忽视孩子自主观察的兴趣,幼儿的观察更局限于与教学相关的内容,被动地按照老师的要求或意愿观察,忽略生活中一些观察素材,从而制约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研究表明,幼儿期的幼儿对世界万物充满幻想,他们总想试探着认识世界,弄清究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强烈的好奇心,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求知欲强。研究表明幼儿好奇的特征,如果得到正确的引导,容易养成观察发现、创造思维等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幼儿阶段是培养兴趣,体验科学、观念、精神、态度的重要时期。
如何抓住幼儿创新思维的关键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呢?我们试图抓住幼儿自我意识强和好奇的心理特征,将观察与幼儿的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凸显幼儿“我”的意识,从每位幼儿“我”的视野出发,使每个“我”的观察“发现”和各个不同的“我”的发现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使幼儿观察的内容更丰富,从而影响幼儿观察习惯、思维方式等的改变。同时,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以及对身边新事物的探究,关注、观察和发现生活中一些平常而有变化的不寻常的事物,进一步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和好胜心,从而促进幼儿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1.通过观察活动,顺应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
皮亚杰认为,新技能的学习不是强制性的,而是由儿童的兴趣和意愿决定的。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直接生理成熟的结果,又不是直接学习的结果,而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而使认知结构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是主动地以同化或顺应的方式,与客体相互作用,感知客体,理解客体,并建构相应的认知结构,获得发展。儿童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从而产生深刻的理解。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提示我们必须尊重幼儿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提高幼儿的认知与情感的发展水平。因此,通过我们的活动,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注重创造和利用周围环境,引导幼儿通过自己观察周边生活环境和周围人的行为等,发现那些不被人们重视又是那么亲切的富有变化的事和物,从中让幼儿主动获得有益的经验。同时,激发幼儿对事物变化的兴趣,培养幼儿对事物变化的观察习惯和创新思维习惯,促进幼儿主动探索的良好品质。
2.通过观察活动,有助于幼儿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布鲁纳指出,仅单纯地传递教材结构是不够的,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探索。教师要“尽可能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念的系列、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布鲁纳认为,儿童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表现学科知识的结构,借助教师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发现事物。布鲁纳还强调,直觉思维的形成过程一般不是靠言语信息,尤其不靠教师指示性的语言文字。“儿童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持续行为,推动这种行为的动力存在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但真正起作用的是内部动机”。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原理,为观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有效的把握幼儿教育方法的理论依据。我们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改变以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积累知识,重视掌握知识的量的现象,而更注重幼儿通过对周边或身边事物的观察发现,激发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变化的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关注周边或身边事物的变化,让他们带着问题观察发现,从而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获得有益的经验。
3通过观察活动,有利于幼儿用独特视野去观察事物。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终身的。“我发现了……”活动着眼于生活,活动内容取之于生活,在引导幼儿发现观察中力求做到的是从儿童的世界出发、用幼儿的眼睛观察事物,用幼儿的心灵感受世界,为幼儿今后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发现和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1970.
[2]布鲁纳.认知生长之研究(Studies in Cognitive Growth).1966.
[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