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学习:课程变革的新取向
2016-07-18杨四耕
今日教育 2016年6期
杨四耕
一、“离身的危机”:当下课程教学的普遍问题
1.“抽象”的知识:离开了知识发生的情境;
2.“割裂”的知识:离开了知识的完整结构;
3.“无情”的知识:离开了知识的人文情怀。
课堂教学呼唤:让知识回到儿童身上,让学习与儿童发生“意义”联系!让我们一起改变“被学习”的状态!
二、跨界学习:课程与教学的新样态
亚瑟·M·格林伯格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系终身教授兼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具身认知理论创始人之一。“具身学习”的呼唤:大脑、心灵、身体、情境融合的学习。
1.跨学科之界:多学科、多领域融合;
2.跨教材之界:教材不是唯一的资源,从无到有,再到无,再到“有”。①孩子的内心:需求与想法、问题与期待;②教师的理解。
3.跨教室之界:课堂内外、社会生活;
4.跨时间之界:现代与未来、长短课,跨课时之界;
5.跨标准之界:基于标准——标准不是文本,而是标杆,是态度;超越标准——儿童是最高标准,化为内隐的成长标杆;
6.跨认知之界:多元学习方式,不是浅表的认知学习,而是深度的整合学习;
7.跨身份之界:家长、教师、学生、社会其他人士;
8.跨文化之界:封闭式教育与开放式教育、知识型课程与理解型课程、离身的文化与具身的文化、关涉幸福的教育与无关幸福的教育、成事的教育与成人的教育、为了知识的教育与通过知识的教育。
三、边界与跨界:我们如何选择?
1.跨界学习并非否弃学科性质,并非否弃学科边界,而是借助学科与生活的链接、学科与“人”的关联,更好地实现学科的育人目标。
2.让学科课程变得更有生活气息,更有人文情怀,更有应用空间,更有学习热情,而不仅仅是一些碎片化的离身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