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
2016-07-18
本书以专题章节的形式提供对于中国转型这一中心主题的深度阐发,从战争与革命的角度反思近代中国,不是对政党简单对错的评判,而是从社会背景、人物心态与文化变革的角度对中国近代史进行勾勒。出版后多次再版,被很多大学列为必读书。
由一个阶级变到另一个阶级
再造忠诚的个人
1942年,毛泽东想要在未来的统治精英—共产党干部中灌输一种新“形式”的领导作风。旧士人的傲慢与骄矜会消失,学究气与懒于劳动会消失,最重要的是,作为旧士绅标志的自私与拉帮结派也会消失。这是要给新统治阶级一种新的目标感。
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详细阐述了他自己的成熟思想: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在学校养成了一种学生习惯,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学生面前做一点劳动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也觉得不像样子。那时,我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革命了,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我逐渐熟悉他们,他们也逐渐熟悉了我。这时,只是在这时,我才根本地改变了资产阶级学校教给我的那种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感情。这时,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干净。这就叫做感情起了变化,由一个阶级变到了另一个阶级。
这里正在发生什么?毛泽东的个人评论出现于“整风”运动的语境中。迫切问题是艺术家与知识分子要让自己的作品更为通俗易懂。除此之外,艺术家要表明“阶级立场”(追随毛泽东主义),并从根本上改造自己,为群众服务。毛泽东以自己为例说明此类磨炼,目标是超越个人所出身的阶级,并与群众打成一片。另外也是为了印证阶级改造可以实现,一个人可以拥有无产阶级意识。由此,毛泽东对个人意志的重视解释了这种准宗教皈依是如何再造忠诚的个人的:他们是通过痛苦的自查、自修与革命磨炼而被再造或重生的,因而是“宗教的”。
1942年至1944年的整风运动计划是为了实现几个更普遍的目标。从最低点时的1934年到1942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已增长至70万人。学生与知识分子奔赴延安,或许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作为反日力量,共产党比国民党更为称职。如果要成为有用的干部,这些人要被教以党的纪律。他们的技能是有价值的,但其独立心智以及以最高标准的共产主义理想衡定党领袖行为的倾向则并非如此。从华北乡村中涌现出来的大量农民活动分子同样需要被组织化入党的轨道之中。骤然获得权力的农村青年需要加以训练,以免滥用权力(依传统的做法偏袒自己的亲属),尤其是要服从不断变化的党的命令。
整风运动
让普通人成为宏大计划的一部分
后来,毛泽东经常试图以一个运动达到数个目标—正是1942年至1944年的整风运动建立了这一模式。该运动至少在两个方面巩固了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在运动开始时,他仍有可能被指责虽是高效的战术家,却是糟糕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得不捍卫自己的政策—“农村包围城市”,以及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策略(而非简单寻求与国民党合作)。毛泽东想要扭转来自党内留苏高层的批评。更一般地说,通过创造新版本的正统理论、政策与历史,党的领导者都同意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基础应是毛泽东思想。整风运动学习会所用的绝大多数文本都出自毛泽东之手,或至少出自毛泽东与他的亲密伙伴(包括周扬、陈伯达与艾思奇这样的知识分子)之手。这些人绝大多数都不是党的高级干部,不过,他们与毛泽东有着密切的合作。实际上,尽管将毛泽东思想归于毛泽东名下是件方便的事,但它从一开始就是集体的产物。
在毛泽东看来,党基本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虽然有些需要解决的坏处与错误,但也仅此而已。党面对的不是道德上的弱点,而是可以改正的态度与行为上的问题。毛泽东要求要有灵活性,要密切关注当前革命之所需:
“我们的同志必须明白,我们学马列主义不是为着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直到现在,还有不少的人,把马列主义看作现成的灵丹圣药,只要得了它,就可以不费气力地包医百病。这是一种幼稚的蒙昧,我们对这些人还应该做启蒙运动……应该老实地对他们说:‘你的教条没有什么用处。”
整风运动的重点在于要干部们参与到学习小组中,以考察其对毛泽东主义文件的掌握,并做自我批评。学习是非全日制与滚动式的,以免干扰常规行政。运动在延安根据地逐渐展开。学习一旦开始,就会持续几个星期、几个月。在基层群众看来,这场运动并不是关于毛泽东的,而是让互不相同的男女在共同的事业中结合起来。该运动有着特定的语言、符号、仪式、神圣文本、结合方式、故事以及神话,最终创造出一群深信自己能改变世界的真正的信仰者。因此,任务就在于掌握普通人且让他们成为宏大计划的一部分,他们必须严守纪律,但又仍能采取独立且有创造性的行动。可以设想,绝大多数干部、学生与农民都明显有着激进行动主义者的性情,如果不是愿意做出牺牲,也就不会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主要问题无疑在于纪律。这对知识分子来说尤其困难。毛泽东坚称运动并不是要毁灭谁,是“治病”而不是“把人整死”。
丁玲与王实味
不具有批评的资历
但同时,该运动也包括搜捕潜伏于共产党阵营内部的间谍与敌人。少数人受到拷打,并被逼自杀。某些迅速坦白说为敌人工作的人被当成典型供其他人效仿。绝大多数经过了这一火的洗礼的干部都感到自己变得更坚强了。但仍有一个群体受到特别的怀疑,那就是知识分子与艺术家。需要指出的是,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要么留在城市中,在日本人的统治之下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养家糊口,要么逃往重庆或昆明。那些奔赴延安的人自然倾向共产党。他们发现条件粗劣,这倒可以适应,但要忍耐某种程度的客套更加困难。他们起初欢迎毛泽东对整风的呼吁,把这当作对官僚主义的攻击。著名女作家丁玲以及翻译家王实味抱怨说,高级干部伙食与住房都更好,女性受到不平等对待,且领导人拒绝接受批评。在1942年的三八妇女节这天,丁玲发表文章,尖锐批评了针对女性的双重标准。如果女共产党员继续工作,就会被指责为忽视丈夫与孩子;但假如她们变成家庭妇女,又会被批评为政治落后,投身革命的丈夫就会与她们离婚。后来,在批评之下,丁玲收回了她的主张。然而王实味拒绝公开认错,他受到审判,并因有其他问题而被指控为“托派”。甚至丁玲也加入了对他的指控。在1942年初夏,王实味受到无情批判,作为“内奸”被捕入狱。1947年,当中国共产党撤离延安时,他最终被处决。对延安消极现象的批评,党斥其为“绝对平等主义”。党宣称,适合国民党或日据城市的“象牙塔”的态度并不适用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革命社会。许多从日占区或国民党控制区奔赴延安的艺术家期望找到一个绝对平等的有同志情谊的乐园,这是幼稚的。
回想起来,我们可以看到王实味揭露出了毛泽东自己思想中的深层矛盾。毛泽东确实反对官僚主义,确实不信任等级制,也确实倾向于平等主义,但他无法原谅王实味对延安体制消极现象的揭露。王实味并非久经考验的革命者,因此不具有批评他们的资历。
新书速递
未竟的往昔:法国知识分
子,1944-1956
作者:[美]托尼·朱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5月
定价:68.00元
二战之后,法国知识分子在欧洲的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扮演着独一无二的重要角色,托尼·朱特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就分析了这个知识分子圈最大的冲突:如何回应共产主义的许诺及其背叛。
北洋军阀史
作者:来新夏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6年6月
定价:95.00元
本书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部专门研究和完整记述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纷争、衰落和退出的集大成之作。它以非常丰富的史料和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对1895年至1928年中国社会历史问题做了深入的探索。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
作者:[日]宫下规久朗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6月
定价:56.00元
日本知名美术史家宫下规久朗在这本书中,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角度,通过猿猴、蝴蝶、葡萄、向日葵、月亮……这些我们日常熟悉的事物,这些在名画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解读各个时期中外名画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