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答,爆款的焦虑
2016-07-18陆云霏
陆云霏
42,是道格拉斯·亚当斯的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中,“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终极答案”。创始人姬十三选择在分答上线的第42天,回答了外界关于分答的一些疑问。
6月27日晚,姬十三在一场发布会上,公布了两周前结束的A轮融资,是由元璟资本与红杉资本中国联合投资,王思聪的普思资本与罗辑思维参与了跟投,融资金额2500万美元,估值超过1亿美元。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场被“逼”出来的发布会。分答甫一出世便爆红,使得外界急于了解关于它的一切。如今,它交出的成绩,是上线42天,授权用户超过1000万,付费用户超过100万,产生了50万条语音问答,总交易金额1800多万元。在过去一周里,分答每日的付款超过19万笔。
分答,在为用户寻找答案的同时,也在为姬十三坚持的知识变现寻找答案。
5月15日,分答上线,提问者支付费用,答主用一分钟以内的语音作答,答案公开,支付一元,所有人都可以“偷听”。这一元钱,提问者与答主平分。这个基于微信开发的产品,很快“刷爆”了朋友圈。零碎的时间,零碎的钱,轻快的分答让人们的好奇心毫无负担。
诚心求教、兴趣使然、投机猎奇……无论出于何种心态,人们对于答案的追求,让分答“火”了起来,连姬十三也始料未及。
姬十三在6年前创办了果壳网,彼时他的愿望是要做“中国的Discovery”。经过多年运营,果壳网成为国内最大的科学爱好者社区,解释科学,粉碎谣言,但始终是小众的一支。
2015年,姬十三另组团队开发了“在行”,用户以小时为单位支付费用,与一位行业“行家”约见答疑。再看看如今分答的模式,显然,在行就是它的“孵化器”,而孵化的时间,不过个把月。
在行家的模式下,一次约见需要满足的距离、时间、经济成本都导致了在行这个产品很难形成真正的规模,每日交易量只能达到800次,客单价则达到了400元。
在行的“重”,让姬十三和团队一直希望从中转化出一个更为轻量级的产品,同样答疑解惑,同样增长知识,但不用再支付高额的成本。从产生构想到分答正式落地,姬十三用“突然脑子开了”来形容这个过程。于是一个10人的秘密团队在4月“背着”其他人组建了起来,“五一”以后,这个团队租用了一间四合院,用10天的时间开发出了最初的分答。
语音、60秒、偷听,这3个元素在最初构成了分答这个产品的核心。姬十三认为语音更为定向化、定制化和情感化,其私密性构成了收费的前提,与文字有着本质的不同。“60秒的定位则相当于在博客时代创造了微博,看起来是把文字的数量由几千降为140,实质上降低的是交流的门槛。”
比起这两者,“偷听”则被普遍地看做分答最有价值的功能。按下“偷听”的按钮,付出去一元钱得到的等同于原本提问者支付几十元、几百元的,多少有点“占便宜”的快感。
傅踢踢是从在行“孵化”到分答的第一批用户,回答了68个问题,总收入1700元左右。在他看来,“偷听”解决了用户付费的驱动力问题,人们用高价向答主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对于对方能否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内心是不安定的,但当有了“偷听”,有了潜在的收入保障,他们就有动力去赌一把。更多人愿意提问,答主有更多的问题可以回答,这保证了分答在一个活跃的循环中运转。
人们难以泯灭的好奇心通过“偷听”被大批量地满足着,上线第七周,分答的每日付款就超过了19万笔,相比发展已近一年、日交易量800次的在行,分答的规模化来得很快。
分答从在行中“孵化”得如此顺畅,是因为“在我们的整个逻辑里面,分答跟在行其实是一件事情,一个是一分钟的时间买卖,一个是一小时的时间买卖,不同的买卖其实是不同的场景,”姬十三说,“本质上,我管它叫做时间电商。”
为了丰富整个“时间电商”的产品结构,姬十三还计划推出一个15分钟的时间买卖,以电话为场景,在一分钟的浅尝辄止和线下约见的心理门槛之间寻找折中的方案。而在每一个场景里,“变现”都是核心。
似乎在今年之前,为获取内容而提前付费还集中在视频服务行业,而到了今年年中,在分答、罗辑思维旗下的“得到”、马东带领的《好好说话》、知乎的“值乎”和“知乎Live”的共同推动下,“知识变现”成了一种新的消费形式,并且,这种变现比起将软性植入拐着弯地写进文章里显得更为坦荡。
姬十三也觉得,分答之所以对用户有魅力,就在于它的正大光明和体面,“如果一种直接的方式是有效的,那么就不需要间接的方式。”同样的,对于平台本身来说,对用户的收入以10%的比例抽成,更是一种天然而直接的商业模式。
过去的果壳,包括豆瓣、贴吧、微博等等,走的是从社区到交易的过程,先用免费的方式去创造一个社区,吸引用户,然后寄希望于将其中20%的用户导入到收益平台;在行、分答这样的产品则是直接交易,在交易的基础上形成人与人的连接,走向社区。
于是,与“名人”们连接的满足感,使得他们的入驻,在初期为分答带来了超出团队预期的用户流量。
王思聪是姬十三请来体验的,3000元一个问题的定价(随后调整到4999元)本身就足够有话题性。在回答了诸如“你如何分辨女票(女朋友)爱你的人还是爱你的钱?”“听说你是不婚主义,要是交往的女孩子意外怀孕怎么办?”等等32个问题之后,王思聪已经在分答上获得了超过26万元的收入。
随后,王思聪成为了分答的投资者,与此同时,“偷听”的每一元钱都平分给提问者和答主的模式,也让不少人看到了向王思聪投资一个问题的价值,在他回答的32个问题中,被偷听最多的答案偷听量接近2.4万次,除去分答平台的抽成和提问的成本,这位提问者在这个问题上就已经获得了超过5000元的收入。
不过,这毕竟是个例。基本上,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答案要难。姬十三也并不打算给“投机者”太多机会,“从平台的角度来讲,我会制定更多的规范出来,让这种投机的行为慢慢降下去。”
分答的规则跟着产品一起成长。鹦鹉史航把“才华榜”排名规则的变化看做分答最有价值的一次自我更新。在分答刚刚上线的时候,才华榜是完全根据收入来排行的,彼时鹦鹉史航凭借相对较高的定价和勤奋作答一直占据榜首,而“王思聪们”的加入让这个排名瞬间失去了“才华”两个字的价值,但分答很快调整了其中的逻辑,如今的显示相对随机。一个多月的时间,史航已经回答了近2400个问题,收入超过11万元。
谈起这件事,姬十三也承认全按收入排序,“太功利感”。现在打开分答的首页,显示的是由编辑人工筛选的热门问题,榜单的位置排到了后面。
这是其中一次小小的改动。“这个产品从上线到现在,已做了几十次的迭代。”姬十三说。团队曾经上线过一个问题合集的首页,将相同类型的问答归类呈现,准备了两天,却在上线一小时后因为点击量不佳而取消。
更多的新功能则在不断地自我完善和用户反馈中上线。比如“重录”“过期免费答”“撤回”和“免费追问”等功能。分答的产品总监朱晓华表示,产品上线以来,分答依然保持着每天不少于一次的产品迭代。
更多元化的答主们也在一一上线。除了个人答主,目前已有超过800家机构用户申请入驻分答,针对它们的需求,分答也定制化开发了专业工具包,包括罗辑思维、汽车之家、Keep等在内的公众号已经体验到了分答PC端的后台管理系统,问题能够批量管理,答案也能以录音的形式单独上传。
但另一批答主—网络红人和明星大V的加入似乎正在稀释分答所谓的“知识”属性。
在上线的前两周,分答很难请到明星入驻,而到了第三、第四周,明星大V们看到了分答的热度,开始主动加入,包括汪峰、章子怡、左小祖咒和石班瑜等。这又进一步推升了分答的热度。
姬十三把因为王思聪的加入而形成的一轮用户异常增长称为“王思聪波”,并且表示这“的确会让大家对产品的理解发生偏差”,但他同时又觉得“知识变现跟粉丝经济并不矛盾”,将知识经济与粉丝经济的相加与分答画上等号。
他为分答的答主们贴了一个标签—知识网红。“我恰恰会觉得在这个年代,知识人应该要有自己的粉丝,知识人应该成为网红,有了粉丝才能变现,你如果孤芳自赏,做一个象牙塔里的知识人是没法变现的。”
实际上,“分答”们的出现,也在更改着这个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定义,任何平台上,所谓的普通人都是打引号的普通人,你得有才华、有口才,甚至有颜值,才能变现,才“有用”。
姬十三现在最大的焦虑是分答受到了过多关注,使得大家对它的关注可能偏离他自己最初的预期—“分答提供一分钟的时间买卖,提供知识型服务。”
他的焦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即使仅仅经过了42天的发展,分答也已经不能用“分享平台”来概括了,傅踢踢觉得,“(分答)刚出来的时候,人们把它跟知乎或者值乎对标,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它跟微博对标了。跟微博对标则意味着,知识的问答被弱化了,更多的是娱乐八卦、名人效应。”
这显然不是姬十三的答案。在发布会上,他强调了分答上有医学领域答主5020人、教育类答主4366人、职场导师3371人、科研科普工作者1881人这样一组数据,表达了要在各垂直领域内建设专业知识服务的态度。
在发布会后一个多小时的群访时间里,姬十三有意回避了几乎所有关于“预期”两个字的问题。分答才上线了42天,它有一个谁都下不了定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