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体系的构建
2016-07-18潘美良董久鸣邵国庆徐向宏吴海平
潘美良,董久鸣,邵国庆,徐向宏,吴海平*
(1.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2.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浙江杭州 311700)
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体系的构建
潘美良1,董久鸣1,邵国庆2,徐向宏2,吴海平1*
(1.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2.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浙江杭州 311700)
小蚕工厂化饲育是适应现代蚕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需要的新型小蚕饲育形式。本文从浙江省小蚕共育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传统小蚕共育存在的问题,在结合当前小蚕生产中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概念,阐述了其与传统小蚕共育的联系、区别点,重点提出了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体系框架、技术要点与示范推广的前景。
小蚕;工厂化;技术体系
小蚕期尤其是1~2龄期,具有对不良环境抵抗能力差、饲养技术要求复杂等特点,目前一些个体养蚕农户较难达到小蚕饲养的技术标准,从而影响了蚕茧的单产和质量,导致生产风险较大,养蚕效益低下。实施小蚕共育可有效地解决影响小蚕饲养成绩的技术难题。多年来,浙江省各蚕区在养蚕技术推广应用中摸索形成了多种地方性小蚕共育模式,也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但总体上在技术应用、组织形式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生产方式仍较传统落后,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较低,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本文结合近几年淳安等蚕桑县市在成功实践小蚕共育的基础上,辅以应用新设备、新设施、新技术,提出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这一概念范畴,并在生产上进行示范应用。
1 浙江省传统小蚕共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专业化生产程度不高,节本效果不明显
目前,全省小蚕共育的组织形式主要以合作互助形式为主,小蚕专业户或小蚕公司等经营性、专业化生产不多;共育规模偏小(10张以下规模要占总共育量的63.1%),省工节本效果不明显,同时也存在管理粗放等问题,经营性的小蚕共育受到养蚕批次少等影响,成本较高,收益较低[1]。
1.2 共育率和规模共育率不高
全省小蚕共育率和规模共育率(50张以上)分别为33.2%、3.7%,比广西等省区要低,广西2010年共育率都在50%以上,一般共育户平均每批大于100张,规模较大的共育户每批300张种左右。环江、宜州等地小蚕共育率达90%以上,每户单批共育小蚕100~3000张[2]。杭嘉湖重点蚕区共育率和规模共育率均不高,非重点蚕区的共育情况不稳定,说明小蚕共育的推广工作还应加强(见表1)。
1.3 共育技术相对薄弱,标准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低
如目前虽然在逐渐改良加温加湿设备,但因成本或习惯因素木屑炉等加温设备还在应用,还需加强温湿度控制设备改进。在专用小蚕桑园建立以及专用木框或塑料框、切桑机等设备应用上也同样如此。小蚕人工饲料育年使用量也较低,全省最多也只达1000张左右。
2 小蚕工厂化饲育概念与内涵
2.1 小蚕工厂化饲育概念
传统意义上的小蚕共育顾名思义,即将一定数量的蚕种,统一收蚁集中饲养至2龄或3龄的一种饲养形式。其科技含量较低、利用机械设备少、规模小,是以合作互助为主要的组织形式。
小蚕工厂化饲育则是以统一精量收蚁技术为基础,利用现代农业装备进行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集中饲育的一种小蚕生产方式,是一项新兴的蚕业节本增效技术。具有省工省力、节本节能、优质高效、人蚕安全等优点。目前,小蚕工厂化饲育这一新型养蚕形式正逐步示范应用并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 小蚕共育和小蚕工厂化饲育的关系及主要区别
从本质上说,小蚕工厂化饲育也是小蚕共育其中的一种模式,是人们在利用现代装备和科技后,在生产规模上、组织形式上进行了革新,最关键的要素仍是将小蚕阶段集中饲育而不是原始的千家万户分散饲育,是用工厂化农业的技术路线来改造传统的小蚕共育,是小蚕共育技术上的新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虽然冠以“工厂化”,但离工厂化农业的要求差距还非常巨大。因为工厂化农业是综合运用了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方式,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制约,是以采用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方式[3]。从这个含义上看,小蚕工厂化饲育还没有到“工厂化”质的改变,要到养蚕生产上全部采用了小蚕人工饲料或仍采用桑叶进行饲育,但在操作上实现全机械化至少半机械化,就如同在工厂车间那样进行连续化饲养,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生产,到那个阶段才是名副其实的工厂化养蚕了。
表1 2014年浙江省各蚕区小蚕共育情况表Table 1Young silkworm rearing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2014
任何事物(包括技术)都有一个渐进式发展过程,对于小蚕工厂化饲育来说,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将其发展阶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阶段。因此,笔者认为,结合目前蚕桑科技发展状况,小蚕工厂化饲育从具体内涵上来说,是通过集成小蚕高密度饲养、电器加温补湿、小蚕人工饲料育等现阶段先进新技术新设备,选择少数养蚕能手将一定规模数量的小蚕从补催青至3龄期(甚至4龄前中期)进行集中规模化、专业化的桑叶育或人工饲料育,再分发或售卖给大部分养蚕农户的一种小蚕饲养形式。小蚕工厂化饲育虽然较多延续使用了小蚕共育的技术,但在饲养规模、生产主体、设施设备等要求上有区别,如有较大饲养规模(一般每次共育蚕种50张及以上)、人工饲料育、设施设备更先进、更专业、经营模式上倾向于委托以及专业户饲养、小蚕公司性质、类似水稻叠盘暗出苗“1+N”育供秧技术等等(两者主要区别点见表2),比传统意义上的小蚕共育在技术层次上要高出较多,是升级版的新一代的小蚕共育,也可以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蚕工厂化生产的初始阶段。根据浙江省实际情况,在这个阶段,具备集中饲育50张以上、简陋设施、自动化温湿度控制、桑叶为饲料的高度密集型小蚕“1-3龄桑叶育”和“1-2龄人工饲料育+3龄桑叶育”的生产方式都可视为工厂化饲育。随着科技进步,小蚕工厂化饲育在新设施设备、新技术应用上必然会更趋先进与完善,逐步摆脱自然界制约,成为工厂化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下部分阐述涉及的小蚕工厂化饲育是属于初级阶段的工厂化饲育范畴。
表2 传统小蚕共育技术和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的主要区别点Table 2Difference between traditional young silkworm rearing and factory rearing for young silkworm
3 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体系构建
经在生产中探索与实践,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体系渐趋于成熟,结合浙江省各蚕区实际情况,提出技术体系框架与技术要点如下。
3.1 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体系框架
在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体系框架中(见图1),饲养基础设备设施的规范化、配套化,以及选用优质、适宜的家蚕饲料与品种是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体系的基础;制定并严格执行适合小蚕生理特点和工厂化生产要求的饲育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是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体系的关键;而完善的组织与管理是体系的技术根本保障。
图1 小蚕工厂化饲育体系框架图Figure 1System framework of factory rearing for young silkworm
3.2 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要点
3.2.1 饲料来源
小蚕饲养可采用桑叶育或人工饲料育,但必须建立符合一定条件的专用桑园或选用适应我省家蚕饲养的人工饲料。
3.2.1.1 小蚕专用桑园
栽植优良早熟桑树品种,每饲养50张蚕种应建立小蚕专用桑园0.33 hm2。为满足全年各期小蚕用叶,安排1/3桑树提早夏伐,1/3桑树正常夏伐,1/3桑树在夏蚕结束后伐条。次年桑树实行轮伐。
3.2.1.2 小蚕人工饲料
采用粉体饲料:每张蚕种(28000粒)1龄0.7~0.8 kg、2龄1.1~1.2 kg,粉体饲料加水以1.6倍较好,揉和均匀后装入保鲜袋内,每袋装入湿体饲料1 kg进行蒸煮,等水煮沸后蒸45 min取出,冷却后待用;采用颗粒饲料:每张种(28000粒)1龄用干饲料0.5 kg,2龄1.2 kg。颗粒饲料使用前基本为无菌包装,喂蚕时所有接触饲料的器具都需要消毒、灭菌。喂蚕时将颗粒饲料加入相当于饲料干重1.7倍(1龄)或1.6倍(2龄)的无菌水、纯净水或凉开水搅匀,待水分全部均匀地吸入饲料后给饵。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尽量减少污染。
3.2.2 选用蚕品种
桑叶育选用现行浙江省主推蚕品种“菁松×皓月”、“秋丰×白玉”以及“秋华×平30”等雄蚕品种;人工饲料育选用对人工饲料适应性较好的蚕品种“菁松×皓月”、“秋丰×白玉”、“华东×春晨”等。
3.2.3 饲育框配备
配备数量:每张蚕种配标准的叠放式木制框7只,50张蚕种需配备400只(其中50只用以调剂备用)。规格标准:用2 cm×5 cm的木条制成110 cm× 80 cm×5 cm的长方形木框,底部钉PVC彩条布或三合板,并加两根横档作支撑,四只角各钉上高2.5 cm的短木条作脚座。
3.2.4 温湿度自动控制
应具备小蚕专用蚕室,周边无有害物,远离大蚕室、蔟室。每饲养50张蚕种,配备饲育室40 m2,另配贮桑室15 m2,附属室10 m2。每50张蚕种配备1.2~1.5 kW温湿自动控制器3台(其中1台备用)。小蚕工厂化饲育温湿度参考标准见表3。
表3 小蚕工厂化饲育温湿度标准Table 3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standard of factory rearing for young silkworm
3.2.5 高密度饲养
3.2.5.1 桑叶育
小蚕饲养主要是以加温补湿、良桑饱食、消毒防病为中心做好各项工作。一是掌握超前扩座原则。各龄盛食期应达到当龄最大蚕座面积。每张蚕种1龄1个木框、2龄3个木框、3龄7个木框。二是做好眠起处理。做到适时加眠网、提青分批、眠中管理、适时饷食。三是加强消毒防病。做到收蚁及每次饷食前用防僵粉消毒。蚕座消毒以新鲜石灰粉等蚕座消毒粉剂交替使用。每天对蚕室、贮桑室、贮桑用具等消毒,淘汰的迟眠蚕和弱小蚕要放入指定的消毒缸中处理。在小蚕饲养前7 d及结束后,按“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程序进行消毒,并对蚕室、蚕具及蚕室四周环境进行全面消毒。
3.2.5.2 人工饲料育
一是采用收蚁袋收蚁。一般早上7~9时进行。收蚁时撕开收蚁袋,将有蚁蚕的一面放在已经摆好的饲料上。二是做好切料与给饵。粉体饲料采用切条育。1龄切条宽度0.5 cm左右,2龄切条宽度为0.8 cm左右。1龄切条摆放间隔0.3~0.5 cm,2龄切条摆放间隔0.5 cm左右。饲料为每龄期1次给足,龄中一般不予补料。颗粒饲料1~2龄每龄给饵1次(收蚁及2龄起蚕各1次),给饵量因蚕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根据蚕座面积和给饵量,将吸好水的饲料均匀撒布于养蚕塑料箱或蚕匾中。三是搞好扩座与匀座。于蚕龄初一次性放足面积,饲育过程中一般不扩座。特别情况下需要扩座时,可将料块和蚕一并夹起放到蚕座四周,再在其外围加放一圈饲料。收蚁结束后1~2 h,2龄饷食后数小时后进行匀座。四是进行眠起处理。见少量眠蚕后,经5~6 h,开门窗换气,降低室内温度,让饲料尽快干燥。人工饲料从见眠到95%以上入眠的时间比桑叶育要长,等到起蚕达到98%以上并向四周爬散时,为饷食适期。五是蚕体蚕座消毒。1~2龄不使用蚕体蚕座消毒药剂,3龄改为桑叶育时,于饷食前用一次防僵粉。六是3龄饷食与分户饲养管理。3龄起蚕向四周爬散时,撒防僵粉,加网饷食。桑叶采用适熟偏嫩的2龄盛食叶。第2次给桑后提网除沙,分蚕到户正常饲育。
4 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推广前景
近年来,随着浙江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蚕桑的资源、劳动力、比较效益和产业风险等要素制约不断趋紧,产业规模持续萎缩,浙江蚕桑进入了新常态,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尤为迫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应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浙江蚕桑技术推广的重点内容和主攻方向,对加快我省现代蚕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1 从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看
以土地的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农业规模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特征。养蚕业是农业的组成部分,规模化养蚕的发展要以农业规模经营为参考,而养蚕业是种养结合的特性赋予规模化养蚕兼有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经营两种农业规模经营的特点[4]。单从蚕饲养环节上来说,同样非常需要通过规模经营,以期实现生产成本最小化和产出利益最大化。
4.2 从产业内部自身特点看
蚕桑具有劳动力密集、生产环节多、劳动强度与生产风险大、种养结合、季节性强、设施专一性、技术性强等诸多特点。一期蚕从发种到营茧一般需要23~26 d时间,而小蚕期对温湿度以及技术操作要求高且适宜集中饲养,大蚕期目前因机械化滞后等因素不大适宜较大规模饲养,因此采取规模化饲养小蚕、普通农户饲养大蚕的生产模式,确实是养蚕生产上良好的分工方式,适应现代蚕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需要。
4.3 从农村劳动力变化趋势看
蚕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年龄结构老化。据2012年淳安县蚕桑站调查,从事蚕桑生产的人员结构为: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占47.5%,初中的占43.3%,高中的9.2%;年龄在50岁以下的占33.1%,年龄在51~60岁的占39.6%,60岁以上的占27.3%[5]。从中可以看出,蚕桑从业人员素质大幅下降,年富力强且有文化的农民则大量涌向二、三产业。
4.4 从技术探索与成功实践看
采用高密度技术和人工饲料饲养小蚕是当前形势下蚕业生产上的一项技术革新,同时杭嘉湖蚕区的部分重点县市在生产上应用人工饲料饲养小蚕也进行了探索与成功实践。小蚕人工饲料育的最大特点是规模、省力、高效,目前第一步实现高密度、集中规模饲养的省工高效养蚕方式,改变传统一家一户分散养蚕方式,最终目标是实现机械化操作的工厂化生产。经过我国蚕业界30多年的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也基本成熟,目前浙江巴贝集团有限公司也启动了更高层次与技术要求的全龄育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科研项目,探索原料端的产业化提升[6]。产业链端的工商大资本的直接参与与投入,必将加快浙江省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的推广步伐与技术提升。
总之,蚕桑产业目前是浙江省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同时也是历史经典产业,蚕桑仍是重点蚕区广大农民的重要收人来源,在短时期内其它农业产业还无法完全替代[8]。小蚕工厂化饲养,大蚕分户饲养,在目前劳动力成本日益提高的市场条件下,既能达到安全生产,又能使小蚕专业户和大蚕户提高经济效益的效果,增强了社会化服务功能,是目前稳定蚕桑产业的有效途径。同时,小蚕工厂化饲育是规模化饲养,劳动效率要求更高,从而可以推动小蚕专业户使用高科技产品来提高养蚕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有利于推动新技术新设备在蚕桑生产中的运用,推动养蚕科技进步,大力促进蚕桑产业科技化。
[1]金杏丽.德清县小蚕规模饲养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蚕桑通报,2012,43(3):35~37.
[2]覃耀冠,韦冠睦,贝建设.广西小蚕共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266~267.
[3]牛国阳.浅议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EB/OL].读览天下,2015-02-12,http://www.dooland.com/magazine/ article_593227.html.
[4]姜丽花,顾国达.蚕业适度经营规模的探讨[J].中国蚕业.2002,23(1):56~58.
[5]柯红成,郑爱华,姜西方,等.淳安县蚕桑产业滑坡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J].蚕桑通报,2014,45(1):39~41.
[6]祝梅.数千年时光铸就历史经典产业在传承中新生[EB/ OL].浙江在线,2016-03-23,http://zjnews.zjol.com.cn/ system/2016/03/23/021077611.shtml.
[7]张姣萍,邵国昌,邵国庆,等.小蚕加温模式的探讨[J].蚕桑通报,2011,42(2):55~58.
[8]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丝绸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5〕114号[R].2015-11-16.
Factory Rearing Technology System Establishing for Young Silkworm
PAN Mei-liang1,DONG Jiu-ming1,SHAO Guo-qing2,XU Xiang-hong2,WU Hai-ping1*
(1.Extension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of Zhejiang Province,Hangzhou 310020,China; 2.Cocoon and Silk Corporation of Chun'an County,Hangzhou 311700,China)
Factory rearing is a kind of new young silkworm rearing method to meet the need of modern sericulture standardization and scale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young silkworm rearing,and promoted the factory rearing for young silkworm concept.The system framework,technical points and the prospect of demonstr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factory rearing technology for young silkworm were all described.
young silkworm;factory rearing;technology system
S883.9
A
0258-4069[2016]04-007-05
浙江省“三农六方”科技协作项目
潘美良(1969-),男,浙江桐庐人,大学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蚕桑技术推广。E-mail:pmlcsk@163.com
吴海平,男,推广研究员。E-mail:haipingw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