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穗:黔东要塞

2016-07-18文丨永

遵义 2016年18期
关键词:黔东甘霖灵山

文丨永 乐

三穗:黔东要塞

文丨永 乐

三穗县原名邛水县,又名灵山县,始建于1107年(宋大观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因上年“科收丰稔,一禾三穗”而得名三穗县。其红色文化独具特色,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三穗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北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毗邻,东南、西南与天柱、剑河两县接壤,北与镇远县相连。为贵州省东出口之一,素有“黔东要塞”和“千里苗疆门户”之称。

将军故里

杨至成将军是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人,曾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参加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功屡屡,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是贵州省唯一的开国上将。

杨至成作为中国军队后勤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创造了红军后勤工作的“六个第一”: 担纲了“朱毛”红军的第一任大管家,制造了红军第一身军服,开辟了中国军队第一条邮政通道,建设了中国军队第一个电讯系统,提出了中国军队第一部后勤供给标准,创办了第一所军事后勤学校。

1946年1月,赴苏学习的杨至成回国,把自己长期搞后勤工作的经验及留苏学习的理论同战争实际相结合,建立了几十个军需工厂、仓库、医院和学校,帮助地方接收、巩固和筹建了几十家工厂企业,先后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抽调组建后勤保障机构50多个、50000多人,同时调运各种军需物资27万多吨,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58年,杨至成在北京筹建了中国军队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的科研城,实现了所有营房通电、通水、通气,保证了军事科研人员能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开展科研工作。此后,组织人员编写教学提纲和讲义,并形成了中国军队第一本军事后勤教材——《红军簿记学》,成为红军第一所供给学校的第一部教材。

杨至成先后撰写了《艰苦转战》《井冈岁月——毛主席在井冈山片断》《回忆往事——少奇同志在中央苏区》等数万字的革命回忆录和理论文章。

杨至成创作了100余首诗词,先后于《星火燎原》《解放军报》《北京晚报》《贵州日报》等书籍报刊上发表,被誉为“将军诗人”。

2003年是杨至成将军诞辰100周年,三穗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修建杨至成将军纪念馆。纪念馆为中西结合式,有正厅和两厢。正厅前院正中,塑有一尊杨至成将军的头像,头像为红铜塑造。正厅大门上挂着“杨至成将军纪念馆”匾额,乃国防部长迟浩田将军的亲笔。馆内陈列着上百件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展示了杨至成将军伟大的一生。2005年5月17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把杨至成将军纪念馆和遵义会议会址等20个单位批准为我省第一批“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08年被州人民政府列为黔东南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免费开放单位,2011年11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免费开放单位。2012年4月至5月对杨至成将军纪念馆进行展陈提升,更加集中展示了杨至成将军生平事迹,进一步提升免费开放水平。

灵岩叠翠 永灵山

三穗县永灵山是当地八景之一“灵岩叠翠”的主体,为八景之冠。其上古刹甘霖寺,香火旺盛,传承近500多年,历史悠久,堪称黔东佛教圣地。

永灵山海拔778.9米,相对高度123.9米。因其翠嶂重叠、松竹夹道、巉崖壁立、石径盘曲,故景名为“灵岩叠翠”,为城关八景之冠,三穗县的前名“灵山县”即以此山命名。

该山原名北岩。山顶大雾无痕,白云绕顶,风嚯嚯如梵声而得此名。传说有一年大旱,田坝龟裂,秧苗枯萎。于是,乡亲们杀猪、宰羊登山求雨。当日天降大雨,人们都觉得十分灵验,便改名为“雨灵山”。又因雨与永谐音,故名“永灵山”。

祖辈们于清康熙元年间沿山势凿岩为径至山巅盘旋,于1662年创建了佛殿甘霖寺,供有释伽牟尼、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燃灯古佛等多尊沸像,建有山门、僧房、享亭角等建筑物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古人有诗曰:“翠嶂重叠石嶙峋,僧竂禅院诵佛经。香风飘逸梵铃响,浑如灵山拜世尊”。近代诗人周伯庸游永灵山也有诗云:叠翠灵岩万仞楼,苍茫烟树雨初收。是谁描出天然画,赛过丹青第一流。站立永灵山山顶可以观看三穗县城全景风貌,观看南来北往的车辆穿梭不停,百里群峰尽收眼底。可见当时的规模和影响。此山此寺,从古至今多少年来成为三穗县城的“八景之一”。但此寺历朝有毁有兴。国民初年,一场大火把该寺化为灰烬,1935年由乡人捐资重新恢复原貌。1958年,在“破除迷信”的口号下,甘霖寺被拆除,山人林木被毁。1982年,百废俱兴,县人民政府将永灵山甘霖寺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省政府批准恢复甘霖寺,县政府在群众集资修寺的基础上,又投资300万元予以扩建修复。由于永灵山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佛教信徒到黔灵山、青龙洞、梵净山一条龙朝拜佛圣的必经之处,凡是路经的信徒都要在此停留1—3天烧香拜佛,已成为一个朝圣的中转站。又由于永灵山雄踞在闹市街头,便于市民随时登山览胜,所以黔灵山弘福寺将其列为自己的佛教支系。从2000年起,弘福寺专门派有僧人常驻永灵山当住持,主持佛教活动,晨钟暮鼓,响彻长空。

几百年来,永灵山甘霖寺香火不断,人气极旺,特别是晚上,它给三穗县城增添了一道别样的夜景。登上山顶,放目四眺,你可把美丽的三穗县城尽收眼底。从下往上看,甘霖寺就像一尊活菩萨,俯瞰苍生,庇佑着这一方土地一方人民。据传永灵山甘霖寺日可见县城全景,夜可观万家灯火。至今甘霖寺已正式开放,每月逢初一、十五都有香客上山诵经拜佛,而且每年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远近的香客纷纷来此朝拜,多达上万人。香火旺盛,传承近500多年,历史悠久,堪称黔东佛教圣地。

清代“贞寿坊”

在三穗县城东32公里等溪公路里边矗立着一高大牌坊式古建筑物。该建筑为纯青石料打造,重檐四柱三横三间,面宽4.56米,高4.3米,进深1.5米。每根门柱前后有鼓型花纹石雕。石坊顶上正中刻有“圣旨”二字直匾,石匾四周镂刻有五龙抢宝,双凤朝阳图案;石门上中阴刻:“贞寿坊”三个大字,右题小字:“贵州巡抚部院吏题奏”,左题小字:“杨门龙氏 道光贰拾柒年冬月立”;左右两边横栏上分别题有官职、品位、杨氏宗室字背姓名等;每根门柱上前后分别阴刻有歌颂、吊唁联句,从字句和落款为其后代和门生所题。

整座石坊石质细腻、雕琢精巧、多属镂雕,造型雍容典雅、图像逼真,为传统“山”字型宫殿式建筑。特别让人赞不绝口的是整个牌坊上的八仙浮雕、奇花异兽等图案造型生动、人物表情神态极为传神,衣带飘舞的情景活灵活现,有情有节,古意盎然。

观其建筑庄严肃穆,欲为壮观,叹之造艺精湛,无与伦比。察之雕物字端,彷如亲历目睹一宗家族兴衰经过,人生悲哀泪史。细看之,品读之,过目不忘,感触至深。

对于该“贞寿坊”在三穗县志没有详细记载,在民间也未有典故流传,此坊主人因何保贞守节,朝廷又为何给其殊荣立坊歌颂,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从该牌坊镌刻的字意和人物图案与其他地方的“贞节坊”、“节孝坊”造型大同小异,其意一样,是当时朝廷用来表彰一些封建女子对自己的丈夫坚贞不渝,或死了丈夫长年不嫁,或自杀殉葬,一生诺守贞节而符合当时年代的道德要求,流传的特异事迹,为其兴建的牌坊建筑。以示后人,垂古纪念。

可以说,每一处牌坊下不光是埋葬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命,至少也埋葬了一个女子数十年的青春。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制度对妇女精神的束缚,封建礼教对妇女心身的摧残。

此“贞寿坊”牌坊历经多少风雨,至今保存完好。三穗县把它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存在,对研究明清以来黔东南州的人文、民俗等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猜你喜欢

黔东甘霖灵山
明清时期黔东手工纸技术的传播
灵山胜景
甘霖若滴
春旱有叹
闻侄女考取清华大学
黔东松桃—黄平地区上震旦统—下寒武统留茶坡组放射性影响评价
叫响灵山湾
密云水库:甘霖脉动,刻画京城纹理
灵山道中即景(外四首)
黔东明珠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