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司+家庭农场”:农民养猪致富奔小康

2016-07-18

遵义 2016年18期
关键词:习水代养小林

文丨记者 李 燕

“公司+家庭农场”:农民养猪致富奔小康

文丨记者 李 燕

饲料厂效果图

规模化养殖是习水养猪产业新一轮高速发展的一大亮点,如今的家庭农场,每户养殖规模都在250头以上,大山里的老百姓通过发展家庭农场,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站在海拔1300多米的狼头山上放眼四望,远近的座座山峰连绵起伏,层峦叠嶂,郁郁葱葱,蔚为壮观,这是黔北高原一幅宏阔的大山风光,凉爽的山风吹来,空气格外鲜嫩,顿时让人心旷神怡。

这里是习水县良村镇吼滩村一个叫寨房箐的地方,占地196多亩的华西希望集团习水德康农牧有限公司的种猪场,就坐落在这美丽的绿色画廊中。德康公司的员工告诉记者,当初公司领导走了好多地方,最终才选址这里。

“公司+家庭农场”的全新模式

登上德康公司建在狼头山上的参观楼的顶层,俯瞰种猪场场区,宏大的规模让记者震撼,德康公司的员工张琼告诉我们,这是贵州最大的种猪养殖场,远处是公司一期工程,饲养存栏能繁母猪2500头,近处是二期工程,也是饲养存栏能繁母猪2500头的规模。目前,二期工程已接近尾声,正在加紧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今年8月能够投入使用。

远眺前方,一片蓝色的屋面在群山中泛着耀眼的阳光,那是德康公司的商品猪育肥基地,该基场占地212亩,猪舍建筑面积达16400多平方米,目前存栏生猪8000头,年出栏商品猪5万头。

下到一楼的展示大厅,大型的LED显示屏上,实时播放着种猪场各个功能区的实况。记者凝神观看,屏幕正显示“公猪舍”里的画面:一头头猪正争先恐后地吃着猪食,舍内的灯光照着它们身上白色的猪毛,显得十分憨厚可爱。

德康公司的员工说,这些猪的待遇好着呢!我们采用的是全自动化养殖技术,全封闭管理,全自动计量饲养,全自动控温,全自动给水给料,全自动通风的运行模式。同时配有疾控体系,在线监测各种病源以及猪群的动态指标。如果外人要进入厂房参观,必须经过消毒三天后方可进入,以确保猪场安全。

德康公司是2012年7月,习水县引进的一家“航母级”的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公司依托华西希望•成都德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强大的技术资源,在饲料生产技术、产品品质上有着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在动物营养技术和病理研究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这家企业进入习水后,不仅带来了现代化的养殖技术,也带了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

德康公司在习水是大手笔的运作,在德康公司良村服务部的墙上,挂着一张公司在习水发展30万头生猪养殖的地图。在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方面,他们对全县的生猪养殖实行“六个统一”: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指导培训、统一物料供应、统一防疫治疗、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收回销售。

德康公司在习水农村推广的是“公司+家庭农场”的养殖模式。农户只要修好圈舍,就能在公司申领仔猪养殖,农户饲养5个月后,再将肥猪交回公司。公司用增重、上市率、料肉、头用药费等指标进行综合测评后,发给农户一笔养殖费。

当地群众把这种“公司+家庭农场”的养殖模式,通俗的称为“代养制”。德康公司的员工告诉记者,农户给公司代养一头猪,能收入代养费大约在170元至220元左右。

记者通过采访养殖户、采访基层干部群众和德康公司,并与他们一起分析后认为,这种“代养制”的养殖模式“最大的好处”是,农民养殖户没有市场风险。

一位基层干部为这种模式点赞:“都说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生猪的行情也总是波峰波谷,难以预测,德康公司把市场的风险挡在了大山之外。”

一位养殖户说得更实在:“我给公司养了5个月的猪,公司统一回收后,你公司卖多卖少与我没关系。我从公司领到的是一笔实实在在的代养费。”

养猪产业是一项富民产业,在黔北农村有“富不丢书、穷不丢猪”之说,习水有良好的山地生态资源、食草资源,勤劳朴实的习水农民,家家户户都有多少年养猪的传统,习水也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在打造“贵州山地生态畜牧第一县”的征程上,习水的养猪产业长鞭先着,对养殖户出台的扶持措施“空前”给力。2014年,县里对实施家庭农场的每户农户补助15万元,2015年对实施家庭农场的每户农户补助10万元。两年政府投入的资金高达3250万元。今年,县里继续对实施家庭农场的每户农户进行补助。

惠农政策的给力,点燃了习水养猪产业新一轮高速发展的星星之火,并迅速在习水农村呈燎原之势。2014年,在良村、仙源、温水、程寨、寨坝、永安、桑木等7个镇乡发展养殖户50家。2015年,养殖版图新增了大坡、三岔河、坭坝、回龙、马临、官店等6个镇乡,养殖户猛增250家。“300户家庭农场,年出栏商品猪将达25万头。德康公司的目标,是在习水建家庭农场300户,年岀栏商品猪30万头。”德康公司的员工透露,目前,公司的仔猪供不应求,许多养殖户出栏一槽猪后,急着等又一栏仔猪上圈。

规模化养殖是习水养猪产业新一轮高速发展的一大亮点,如今的家庭农场,每户养殖规模都在250头猪以上,大山里的老百姓通过发展家庭农场,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良村镇后田村的张少福,第一批饲养生猪260头岀栏后,获得代养费45932元,平均每头猪的代养费为183.73元。温水镇大水村的杨静泽,第一次饲养生猪350头,出售339头,代养费收入达到58606.32元,平均每头猪的代养费172.88元。“养猪赚了大钱”,杨静泽有了更大的志向,他联合另一村民穆文勇一起,总投资约180万元,在温水镇下坝村洋井组新建饲养规模达5000头、圈舍面积4400平方米的家庭农场,目前主体工程已基本结束。

当地政府大力度的政策资金扶持、德康公司全新的养殖模式,让习水养猪产业方兴未艾,前景广阔。到今年年底,预计将出栏生猪30万头,商品猪销售收入5.6亿元,公司实现利润1.2亿元,农民增收2200多万元,户均增收8至15万元。

家庭农场的生动样本

采访车沿着良村通往双龙乡的新铺成的柏油路绕山而下,一路上,不时会有蓝色的圈舍映入眼帘。张琼指着窗外说,那些都是新修建的家庭农场。我们来到一片松树林中的穆春勤、赵庆林两户农家,不巧没人在家,但见圈舍的小院打扫得干干净净。

走进吼滩村梅子沟组的村民姜小林家,她刚给猪喂完食回到家中,正搬出洗衣机准备洗衣服。她笑呵呵地告诉记者,这两天要赶紧把家里都收拾好,下周要去德康公司参加三个月培训,就没时间忙家里的活了。

30多岁的姜小林算是当地的养猪专业户,她从2006年开始养猪,到今年正好10年。“自己养猪养了6年,最多的时候养了100多头猪。赚了2年,亏了4年。我们农村人养猪,靠的是‘潲瓢运’,运气好,你就赚了,运气差,你就亏了。春上上猪,你怎么知道卖猪时是赚还是亏?”

姜小林讲的“潲瓢运”,其实就是市场风险。2014年,姜小林听说德康公司来了,“我心头十分高兴,赶快扩大圈舍,德康公司送来合作协议,我看都没看就把字签了。”她成了德康公司合作的第一户家庭农场。

“仔猪由公司提供,饲料、销售等全部都由公司负担,我只管把公司的猪喂好,不承担任何成本和任何市场风险。你说我怎么不高兴?”

2014年8月,德康公司给姜小林送来仔猪350头,代养144天出栏后,她得到了72840元的代养费。每头猪的代养费超过208元。

“2015年4月7日,我又为德康公司代养仔猪346头,160天后出栏,我又得到了77500元的代养费。”记者一算,每头猪的代养费近224元。

“我现在圈里关的356头猪,才从德康公司拉过来2个多月,长势良好。”姜小林对代养的每个时间节点、每笔收入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她对德康公司与农户间的这种合作模式很是满意,没有市场风险、没有资金压力,还有专业的技术指导,收入比较稳定。

如今,姜小林又在她家旁边修建了一栋新的厂房。她告诉记者,这是正在建设中的种猪养殖场,共1360平方米,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在安装各种设备。

“为什么想到修建种猪场?”记者问。姜小林回答道:“商品猪公司统一收了,有时仔猪接不上,就会出现空栏期,猪圈就闲置了。再加上从外面拉仔猪进来,有的猪会因为环境的变化水土不服,这就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我自己养种猪,就能实现自繁自养。况且一头种猪的代养费要比养商品猪高许多呢!”

“我养猪已经有十年的经验了,所以现在想趁这势头把规模扩大。待我家的种猪场建成后,可养种猪100头。但是养种猪比养商品猪的要求要高得多,所以我马上要去公司接受三个月的培训。”

姜小林在接受采访时快人快语,性格直爽,看她意气风发的样子,仿佛要干一番大事业。

习水的同志说,姜小林只是德康公司在习水县发展“公司+家庭农场”生猪养殖的一个成功的样本。在当年红军走过的习水大地,你走进每一户家庭农场,都会听到像姜小林一样的生动故事。

猜你喜欢

习水代养小林
我想跟小林一样——读《大林和小林》有感
为梦孤独
中国建筑(三章)
高考前与高考后
中国建筑(三章)
别来无恙
代养年猪赚钱新门路
贵州习水黄金湾汉代遗址
图解习水扶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