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明时节说孝道

2016-07-18文丨余学文

遵义 2016年7期
关键词:行孝学文先人

文丨余学文

清明时节说孝道

文丨余学文

清明是一个让人思亲怀古的日子,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清明时节祭祀先人、寄托对亲人怀念之情的传统习俗。清明时节祭拜祖先,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习惯、一种传统,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一种思想——孝道。

百善孝为先。“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备受人们推崇。孝道是一种自然的回报,“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道还是一种理想追求,几乎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过“孝”的诺言,相信自己倘若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必定从容厚重地尽孝。

行孝不能等。“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将永远无法再次连接。现实生活中因“孝”而“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故事比比皆是,因此,趁父母健在,子女们行孝要抓紧,尤其当父母处于垂暮之年、贫病交加之际,更要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不仅要养老,更要敬老尊老。有些事情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有一些东西过去之后将永远无法弥补。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父母健在时,他们对儿女的包容照顾仿佛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当父母从我们的生命中突然离去以后,无论我们因什么原因或理由而忽略了对父母的关爱,都将永远无以言孝,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终身遗憾。

古代圣人把对父母的孝心转化为对国家的忠心,把对家的责任感转移成对国家的责任感,这是儒家孝道观的一大特点。自古忠臣多孝子,可见尽孝与尽忠是相辅相成的,孝与忠有着内在联系和共同本质的“两位一体”,小家与大家本质上是相通的。毛泽东同志在战争年代就曾提出过忠孝的问题,他说我们提倡忠孝不是忠于某一个人、孝于某一个人,而是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今天,我们应将孝道文化与爱国主义紧密结合起来,发扬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孝”和“忠”。

孝的本质是赡养,至于身后事,则贵在精神上的一种纪念。倘若对老人生时不养,葬时再“厚”又有何用?“薄养厚祭”的孝其实是个幌子,其骨子里是要炫耀自己的富有,是要显示活人的势力和财产,这样的厚葬又有多少“孝心”在其中呢?

清明来临,如今我们在纪念已故先人、亲人的方式上有了多元的选择,但无论哪种方式,我们都要注重它的健康性和“无公害性”,不能这边在祭奠故人,那边又在坑害他人或捉弄亲朋,这样会让故人不安,会让传统受伤,是另一种“不孝”了。

猜你喜欢

行孝学文先人
包学文
包学文
《那一刻,我长大了》教学设计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王祥行孝故事探析
从门缝掬接月光
“行孝”故事口头/书面表述差异与传播实践中的价值发生问题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奔跑的月光
浅谈小学生孝道文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