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央企重组提速

2016-07-18文丨

遵义 2016年21期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企业

文丨 佳 雨

央企重组提速

文丨 佳 雨

东北特钢集团大连基地对银亮材生产线3号剥皮磨光机进行技术攻关,成功突破设备最大生产长度7米光亮棒材能力极限。(CNS/图)

提及国企改革,很多人会觉得离自己的生活有些遥远,似乎对于非国企员工来说,国企改不改、改成什么样都与自己关系不大。但实际上,我们国庆出游坐上的高铁,背后是国企强大科技力量的支撑;我们在西藏把拍下的美景发到朋友圈,最熟悉的APP背后,是国企电信基础设施在偏远地区的覆盖。而从我国宏观经济大势来看,国有经济运行良好与否,同样影响着每一个人。这不仅在于国企利税最终会惠及每一个人,更在于国企对于整个中国经济良好运行和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中央企业联合重组正是深化国企改革、做大国有企业的重要途径,近来央企重组步伐持续加快。

顶层设计开启央企重组“快时代”

近日最高决策层的表态,让国企改革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此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资国企改革因牵涉甚广,成为改革中的难点和“硬骨头”。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到2015年“1+N”总体实施方案陆续出台,从2014年国资委推出第一批“四项改革”试点到2016年即将推出第二批“十项改革”试点,国企改革艰难地向前推进。尽管其间也有多家央企实施了战略重组,各省市也大多出台了国企改革实施意见,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似乎远未达到中央要求和社会期待。

7月4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记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大责任,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组织领导,尽快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

6月1日,中央第十四巡视组向国资委党委反馈专项巡视情况,谈及巡视中巡视组发现和干部群众反映的问题时,中央第十四巡视组组长陶治国首先提到,“党的领导弱化,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够到位,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进度较缓,改革系统性、针对性、时效性不够强。”

这已不是国资国企改革第一次被指进度缓慢。今年全国两会期间,3月12日,当时履新国务院国资委仅一月有余的肖亚庆,在以“深化国企改革”为主题的记者会上被问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国企改革出台的文件不少,但真正落地的并不多,以及改革“上热下冷”进展不大的问题。

6月30日,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长安讲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直言:“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许多人都觉得国企改革似乎进展得太慢。”

国有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近日对媒体表示,“国企改革进展缓慢,针对性、时效性明显不够。现在专家学者、社会舆论各方面议论也很多,大家对国企改革寄予厚望,国资委也开展了四项方面的事情,但是改革与大家的期望差距比较大。”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称,国有企业是供给侧改革的主体,国企改革要加快,今年走到哪一步也要有一条底线,不能总是慢腾腾。

针对7月4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召开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李锦对媒体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中,‘理直气壮’一词引人注目。而把活力置于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前面,表明‘活力’是国企改革的基本的和首要的目标。‘尽快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里面的‘尽快’与‘新成效’,任务明确而具体。”

“这个指示是纲领性的,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国企改革的地位、作用、意义、任务和重点,为接下来的改革起到了总动员的作用。”李锦解读称,“(指示)为国企改革撑腰壮胆,也是在敦促各级部门加快改革进程。”

“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时作出如上表述。

对于资产总额突破60万亿元、占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超过一半的央企,其兼并重组对于解决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同质化发展等问题意义重大。

今年2月接替张毅出任国资委主任的肖亚庆,在3月的3个公开场合中,均提及央企兼并重组事宜。

先是在全国两会期间召开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记者会上,履新后首次公开亮相的肖亚庆在回应“国企改革下一步会有哪些具体措施”时列出了9项工作,第七项便是推动中央企业的调整重组,优化布局结构。肖亚庆明确表示,“去年6对12家中央企业重组,效果不错。今年我们会加大力度。”

还是在上述记者会上,肖亚庆本人在回应三个问题时均提及兼并重组。在回答国资委如何对去产能负总责的提问时,肖亚庆表示,首先要抓好“三个一批”: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而在面对国企改革中如何避免大而不强的问题时,肖亚庆回应称,“要把做强做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他开出的药方则是,“有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进入更符合市场竞争的其他产业链当中”。此外,对于如何避免下岗潮的问题,肖亚庆表示应“多兼并重组,尽可能少破产”。

而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在谈及如何推动国企提质增效时表示,将调整布局结构,加大重组力度,整合优质资产。

去产能,并应对其连带产生的人员安置问题;提质增效,将国企做强做优。这些均是国企改革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从肖亚庆的作答中,“兼并重组”已被其主政的国资委列为应对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3月三提兼并重组的肖亚庆本人也被外界视为兼并重组的“高手”。2004至2009年掌舵中铝期间,肖亚庆就曾以强势推动兼并重组而闻名业界。中铝在国内先后与山西关铝、 焦作万方、连城铝业、白银红鹭铝业、河南中迈铝业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国外,中铝在澳洲、新加坡等地频出重拳进行收购。特别是2009年2月12日,中铝宣布以195亿美元注资铁矿石巨头力拓,这在当时是中国企业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

近期国企改革举措频繁落地,意味着今后一个时期,国企自身提质增效、国企之间优化重组、国企与社会资本之间取长补短等诸多方面,都将驶入快车道。

2015年以来,央企的兼并重组步伐明显提速。2015年6月,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实施联合重组;8月,备受瞩目的“南北车”实施联合重组。仅在2015年12月,就发生4起央企重组:南光(集团)有限公司与珠海振戎公司实施重组;中冶集团与五矿集团实施战略重组;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实施重组;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并入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产能严重过剩的钢铁行业也迎来重组浪潮。国务院国资委9月22日发布消息称,经报国务院批准,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实施联合重组,组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钢铁领域世界级的技术创新、产业投资、资本运营平台。宝钢集团及武钢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宝钢股份及武钢股份也将通过宝钢股份换股吸收合并武钢股份的方式实施联合重组。

22日晚间,宝钢股份、武钢股份两家公司同时发布《吸收合并报告书》,宝钢股份向武钢股份全体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换股吸收合并武钢股份。合并后的上市公司将成为全球钢铁上市公司中粗钢产量排名第三的“巨无霸”,业内人士表示,在本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为目的的新一轮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浪潮下,同属央企的宝钢股份、武钢股份将起到示范作用,堪称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显然,随着国企改革“1+N”文件体系不断完善,试点的不断推进,国企改革的方向渐趋明朗,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从文件颁布阶段转向更具体的落实阶段,国企改革试点单位已经或即将进入改革实施期,顶层经验也将逐渐来到总结推广期。

为何要重组

企业试点、政府主导是目前央企兼并重组的基本逻辑。中国会计学会常务理事、曾担任某央企总会计师的高永岗对媒体表示,央企的重组应该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国家战略性及市场化行为。“从股权关系上讲,央企是国有企业,股权归全民所有。因此在授权范围内,政府有权力对这些股权进行重组或处置,只是秉持的原则会有差异,有些更多的是出于战略考虑,有些更多的是市场化考虑。但这是一个在同一个所有者主体下的重组。”

高永岗表示,兼并重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兼并重组产生协同效应,实现战略目标;虽然大家协同效应的理解有多重性,但最终可以归结为财务上的唯一性,即资本增值或效益提升。

与上一轮央企重组更多是“左口袋放右口袋”的游戏相比,站在国企改革的背景下,“走出去”和“非公资本参与”,当是新一轮央企重组的两大题中应有之意。

随着中国企业更深入地加入国际市场,代表“中国实力”的中字头央企已经站在了国际舞台上。

2016年9月8日,据国电南瑞2016年半年报显示,公司1至6月份净利润为2.8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1025.43%;营业收入为37.7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34.86%。(CNS/图)

国资委党委书记张毅在2016年央企负责人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打造走出去新平台。“以优势企业为核心,搭建优势产业合作平台、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平台、商产融结合平台和跨国并购重组平台,构建全产业链战略联盟,形成集群竞争力。”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央企竞争的需求从国内变为国外,主要竞争对手是国外的企业。”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刚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国企要走向市场化,由市场配置资源。同时,企业国际化的需求,更要求企业在资源、规模上达到一定级别,才能获得话语权的提升。

而关于非公资本参与央企重组,2015年出台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就已提出:鼓励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鼓励国有企业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重组等多种方式,与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融合、战略合作、资源整合。

《指导意见》中还提出,“鼓励国有企业之间以及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跨国公司。”

“在强化主业的同时,本轮兼并重组将会更加市场化和公开化,避免行政性划拨,将会围绕资本市场展开。”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此前曾对媒体表示。

除了市场化,国际化是本轮国企改革的另一主打内容。相比市场化,国企的国际化既需要市场自发行为,也需要国家意志——挑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整合优质企业资源,打造一流的国际化企业。国企、尤其是央企,就是要踢“世界杯”。而国家领导人亲自为中国核电、高铁等进行国际营销的市场化行为,将国企的国际化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

按照顶层设计的“国际化”要求,2015年9月出台的国企改革设计方案——《指导意见》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方向和目标:“鼓励国有企业之间以及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跨国公司。”

最高层对“中国智造”走出去寄予厚望。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访欧期间,连续力推中国核电“走出去”。李克强总理也在多个国事场合变身“超级推销员”,向世界推荐中国的高铁、航天等技术和装备。

在法国,在习近平总书记与法国总统奥朗德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广核”)与法国电力公司在巴黎签署了关于新建核电项目工业合作协议和关于核能领域研发、设计、采购及运维合作协议;在英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与英国首相卡梅伦会晤时提出,要在核电等领域打造示范性强的“旗舰项目”。

李克强总理“中国高铁第一推销员”的身份早已被业界津津乐道。他在考察长春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时公开表态称,我为中国装备“站台”,希望你们给国家“撑台”。李克强总理同时寄望南北车合并后组成“联合舰队”,抱团出海,打造世界一流装备企业。

国资委首任主任李荣融曾表示:“央企是要踢世界杯的。”随着中国企业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市场,代表“中国实力”的中字头央企已经站在了国际舞台上。国资委党委书记张毅在2016年央企负责人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打造走出去新平台。“以优势企业为核心,搭建优势产业合作平台、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平台、商产融结合平台和跨国并购重组平台,构建全产业链战略联盟,形成集群竞争力。”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央企竞争的需求从国内变为国外,主要竞争对手是国外的企业。”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刚对媒体表示,国企要走向市场化,由市场配置资源。同时,企业国际化的需求,更要求企业在资源、规模上达到一定级别,才能获得话语权的提升。

以南北车重组为中国中车为代表的产业链横向联合模式,被国资委视作过去一年央企重组的成功范例。

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自2000年由原铁道部下属的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以来,一直视彼此为最大竞争对手。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在土耳其的机车招标项目上,北车刻意压低价格,与南车竞争,最终该项目被韩国公司抢走。2013年,中国北车向中国机电商会投诉中国南车,称在阿根廷的动车组采购招标中,由于南车开出每辆127万美元的“超低价”,令原本报价230万美元/辆的北车极为被动,最终丢掉了订单。而根据当年中国机电商会的调查,在南车给出报价后,北车还曾决定大幅降低报价至126万美元/辆。

阿根廷方面认为中方企业的报价不严肃,还一度请中方做出解释,并表示暂停中方其他公司已签约项目。该项目最终由南车以127万美元/辆的价格中标。南车称这个价格仍有利可图,但此事一度成为央企海外内讧的反面案例。

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曾表示:“以前在国外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现在是他国遇老乡,两眼露凶光。这种竞争导致国家的利益大量丧失。”

南北车曾经上演的“闹剧”并非个案。在个别海外收购项目中,多家中央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进行恶性价格竞争,大大抬升了市场成本,变相导致了国有资产的贬值。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已经有好几个项目,本来中方企业可以花5000万—6000万美元收购,由于竞争企业相互抬价、恶性竞争,结果花了1亿多美元,影响非常不好。

2015年9月28日,在分家14年后,业绩难分伯仲却饱受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质疑的南北车,在高铁出海的国家战略面前重组合并为中国中车。在中国中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崔殿国看来,中车的成立,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加快高端装备走出去的重大部署;是积极应对全球竞争、打造世界一流跨国企业的重要举措。崔殿国坦言,中车的成立“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借鉴、积累了经验,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模式”。

除去南北车合并为中车外,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联合重组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重组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等案例都被视为瞄准国际市场的“强强联合”,而据媒体报道,被称为“中国神运”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集装箱运力将跃居世界第四,油轮和干散货运力将成为世界第一。

重组如何避免新垄断

随着央企联合重组步伐加快,关于重组是否会带来新的垄断的声音也浮出水面。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国企重组,不仅要为国内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还要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中充当主力军。如何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不对国内的行业造成垄断,成为国企重组绕不开的问题。

“国企整合应坚持‘内外有别、统分结合’的原则,既要有全球化视野,又要保证市场的公平性。”李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要将国企按照资本进行整合,提升整体的竞争力。

此外,国企重组有利于解决在海外市场中长期存在的同类企业恶性竞争问题。工程院院士、铁路专家王梦恕表示,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展进程中,存在着互相压价的情况,导致整个行业利润不高。

如果主要业务面向国内市场,就要保持“分”的状态,不宜强强联合垄断市场。

李锦认为,本轮重组中,不少重组企业如中远、中海等体量巨大、历史悠久、涉及面广,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合并重组并不必然代表市场竞争力增强,也不等于市场化程度提高。避免形成垄断,一开始就要进行重组的顶层设计。央企重组如果造成新的垄断,肯定还需要继续改革。一些央企目前主要市场在国内,整合之后会形成对国内垄断,有可能推高市场价格。对于这样的央企,还是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竞争,不应简单重组。

另外,在压缩过剩产能,特别是清理僵尸企业的重组中,要注意分类处置。对于僵尸企业,可通过破产清算和兼并重组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对于一般高杠杆企业,需要调整自身业务结构,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盘活存量、债务结构调整等方式进行杠杆调整;对于发展前景不错,但现在杠杆率比较高,遇到了暂时性困难的企业,可以通过债务重组降低杠杆率。以多兼并少破产的方式重组减少资源浪费,力争退出过程平稳高效。目前,难度较大的是破产清退重组,牵涉产权改革。这一类型企业处理起来,矛盾错综复杂,利益盘根错节,需要综合考虑,慎之又慎。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也表示,当今世界经济处于全球化新时代,在市场边界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判定是否垄断及其好坏,必须有全球化视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和前瞻性战略思维。主要应看其是否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是否有利于保障国家产业安全,是否有利于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保障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长远生态环境。过去,我们把特大型企业拆分,形成有限的市场竞争,在相对封闭的国内市场是正确的。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一体化的今天,通过联合重组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航母,以应对国外超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同样是不得不采取的战略选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运用好市场经济规则,用《反垄断法》等法律手段,防止局部垄断产生的负面效应。

李锦认为,改革不是简单的重组,既要把国企做大做强做优,又要保持市场充分竞争的态势,这一原则在重组中必须强调和坚持。上一轮重组为了打破行业垄断壁垒,电信、石油、民航等领域通过拆分形成了现在的竞争格局,这一比较合理的结构只能继续扩展,而不能在改革中倒退。

“如果现在进行合并重组,势必会形成新的垄断。但是,国企重组合并绝对不能因小失大,不能为了形成国际竞争合力,而扼杀了市场竞争活力,从而给市场机制造就一个最大的敌人——垄断,这会破坏市场机制发挥良好作用之大计。”财经评论员余丰慧认为,公平的市场竞争,远比追求国际竞争力更加重要。

而避免垄断的最根本方式,就是放开市场。

业内专家余丰慧认为,解决国企重组可能导致出现的垄断问题,治本之策就是彻底分开市场。甚至先放开市场,后进行国企重组合并最好。这就要求给国企重组合并改革赋予另一个最重要的目的——给非国有资本腾出市场空间,构建多种资本形式平起平坐的市场竞争环境。

李锦对记者指出,应当将国企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推进,在一些领域给予民企和外企等资本主体同等的条件与机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同样认为,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国有企业市场化,需要所有权改革,也就是所谓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7月27日消息,中国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1%,前值3.7%。中国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6.2%,前值6.4%。图为2016年7月27日,江苏淮安一家国有企业正在生产。(CNS/图)

如何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2016年1月16日,“2015中国公司法务年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法制日报社指导,中国公司法务研究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联合主办。在会议上,张华做了“国企改革推进中的风险与防范”的演讲。

“做强做大国企的过程中避免国有资产流失,要求企业必须更加重视风险防范。当前,国企改革过程中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风险,即制度风险、治理风险、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在张华看来,最需要注意之处就是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看来,此次国企改革面临的挑战,并不亚于上世纪90年代。

“从紧迫性来说,现在恐怕也不亚于90年代上一波国企改革的那个时代环境,因为从机会成本的视角看,当下盈利的国企如不深化改革,代价将不但是某一个经济部门的,也是国民经济全局的;不但是经济的,也是社会的和政治的。”周其仁指出。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强调,国企重组既要有提振经济活力、助力“一带一路”战略的未来眼光,还要回顾并避免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中的问题重演,即国有资产流失和大量人员下岗两大问题。

2015年逐步形成了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改革要依法依规、严格程序、公开公正,切实保护混合所有制企业各类出资人的产权权益,杜绝国有资产流失。”

2015年1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流失为目标,“切实强化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出资人监督和审计、纪检监察、巡视监督以及社会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中的大量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至今仍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当时,为了搞活国企,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在抓大放小的战略指导下,国企采取了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各种形式的改革。凭借制度红利,一批国有大型企业摆脱了包袱,迅速成长为具有影响力的上市公司。然而,由于监管缺失等因素,各地也随之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例。通过在股份制改革、拍卖和产权交易中恶意低估国有资产价值或采取假破产、假合资等方式,一些国有资产流入了个人的口袋,少数人靠侵吞国有资产“一夜暴富”。

有了上世纪90年代的惨痛教训,人们对于新一轮国企重组中的国有资产的安全也更为关注。

李锦表示,必须吸取90年代后期改制过程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的教训,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作为国企改革中不可触碰的一条红线,在政策上作出明确的规定,尤其是在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灰色地带,把标准以及底线划定明确,使得国有资产改革在规定的渠道里运行,最大程度上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与国企改革的有序性。

“国有企业改革要先加强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一条不做好,其他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成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近期刊文指出。

国企重组纳入“供给侧改革”版图

在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排头兵的国企,特别是央企必须在提质增效、化解产能中发挥更大作用,而兼并重组无疑是重要手段。

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落到结构改革上,通过比例的调整来设计新结构,通过创新来提供新供给,通过改革来构建新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鼓励国有企业创新、重组与清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的指示中要求: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

“遵循市场规律,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淘汰过剩落后产能,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的表述也出现在李克强总理作出的批示中。

3月5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历史性地将国企改革列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大力推进、攻坚战”等词汇聚焦2016年的七项任务。其中第一任务,就是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简称“三个一批”)。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8月26日出席中国建材与中材集团重组大会暨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大会时强调,重组两家建材企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肖亚庆说,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部署,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加强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李锦指出,“批示把国企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联系在一起,国企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治理僵尸企业又是重中之重。”

潮退时才知道谁在裸泳,国企也不例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认为,当前面临的经济增速持续下行、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的存在,无一不和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国有资本配置资源效率过低有关。

在6月30日的演讲中,吴敬琏认为,国企改革对国民经济意义重大。“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虽然没有绝对优势,但它掌握的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而且它所处的行业往往具有居高临下的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和效率有着重大影响。”

“如果国有经济的经济效率不能提高,它的杠杆率不能降低,它的投资回报不能够提高,那么对于整个国民经济都会起到拖后腿的作用。所以,国有经济的改革能不能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向前推进,这具有非常重大意义。”吴敬琏说。

高层的关注和现实的倒逼之下,在当前国有企业布局总体偏“重”、大多处于传统重工业行业的情况下,以及企业扭亏增盈、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等繁重任务面前,国资委已经在行动。

“未来判断国企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应当是,是否实现了产能过剩的有效化解、过高杠杆的明显抑制、经营效益的持续改善以及国有资本配置效率的显著提高。”王军表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味做大规模、继续‘国进民退’。简而言之,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是贯穿国企改革的一个主线和灵魂。”

在供给侧发力,从根本上和整体上提高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无疑是步入深水区后的国企改革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这也是落实最高层指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的应有之意和必由路径。

猜你喜欢

国有企业改革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