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省“妖雾”缘何“重来”
2016-07-18文丨童克震
文丨童克震
七省“妖雾”缘何“重来”
文丨童克震
治霾不是靠官员一时的“豪言壮语”,也不是靠官方一时的风暴劲吹,必须靠打“攻坚战”和“持久战”。全国治霾需要全国性立法高压治理,没有永远的绿水青山,就没有永远的健康中华,在依法治国征途上,严刑峻法治霾必须捷足先行,别再让官员治霾“踢皮球”,别再让雾霾来袭“黑云压城城欲摧”。
环境保护部通报,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11月2日起,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出现了大范围重污染过程,最大影响面积分别达到63万和38万平方公里。雾霾连城几乎成了我国北方城市挥之不去的阴影。国家环保部为此没少受国民批评,北方各省市也没少受环保部的约谈,“红红脸”、“出出汗”可以说司空见惯,而“治治病”却成了“飞入花丛都不见”。记得过去北京市、河北省等高层拿乌纱帽担保治霾,然而三年过去了,五年也过去了,本以为能治理出“碧水蓝天”,孰料又发生雾霾来袭,那些曾经发出治霾豪言壮语的官员,如何面对江东父老,如何把“说出去的话收回”,不能不成为国民的“谈资”。
这次雾霾主要来自不达标排放、燃烧物排放和汽车尾气,这都是治霾的“主体”成分。据了解,至少有39家企业大气污染排放异常,至少发现415处秸秆烧火点,几乎所有的城市汽车尾气管没有清洁过滤器,在阴雨连绵的“天光云影共徘徊”下,发生百万平方公里雾霾覆盖并不足为怪。解决雾霾这样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是一日之功,保护环境也不是环保部门一家的战斗。面对环境污染,环保部门有时也很无奈。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曾坦言,在环境执法方面还面临着地方政府经常干预的问题。由此可见,治霾不是靠官员一时的“豪言壮语”,也不是靠官方一时的风暴劲吹,必须靠打“攻坚战”和“持久战”。“攻坚战”主要是攻破“地方保护”,彻底关闭“落后产能高污染企业”,彻底提升环保门槛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升级,彻底把环保、大气污染治理任务分担到位、问责问罪到位,倒逼各地环保、大气污染治理“长效工程”上路,彻底放下GDP政绩考核,彻底高举环保、大气污染治理考核,打响这些“攻坚战”,各地官方治霾才能“遍地英雄下夕烟”。
“持久战”主要是用法律武器“打响”。一要立法更大、更多地给各地环保部门赋责赋权,最好让地方环保部门省级直管或中央直管,再给环保部门下达环保、大气污染治理硬指标,让环保部门高压力、高权力将环保大气污染治理进行到底,不再受“地方保护”权力掣肘;二是立法让落后产能高污染设备彻底“退役”,不给地方“要钱不要环保”的机会;三是立法对汽车尾气进行清洁排放治理,迫使高环保、高清洁能源、技术、设备普及;四是立法给出环保、大气污染治理失责刑责“明白账”,让雾霾成为乌纱的“高压电”。有了这些法律铁拳“大兵压阵”,袒护高污染企业、尾气排放“地方保护”不攻自破,环保部门也失去了扯皮和侥幸免责的机会。
相对于庞大的GDP政绩需要而言,要让环保问题受到重视,就要提高环保部门地位,改变环保部门受制地方政府的尴尬局面。更重要的是,要自上而下改革政绩评价体系,落实环境污染问责机制,扣除官员的污染政绩。铲除拿环境换GDP的现实土壤,遏制住官员制造污染政绩的冲动。如果畸形政绩观不改变,环保部门地位不独立,仍然走不出污染困境。
现下,造成七省“妖雾”又“重来”。再次重申了一个观点,即全国治霾需要全国性立法高压治理,没有永远的绿水青山,就没有永远的健康中华,在依法治国征途上,严刑峻法治霾必须捷足先行,别再让官员治霾“踢皮球”,别再让雾霾来袭“黑云压城城欲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