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锋学院宣讲稿之一要研究雷锋成长的道路

2016-07-18徐惟诚

雷锋 2016年5期
关键词:雷锋研究

文|徐惟诚



雷锋学院宣讲稿之一要研究雷锋成长的道路

文|徐惟诚

徐惟诚

三 圣 堂  (第十三讲)

雷锋,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牺牲了半个多世纪却仍然活在中国人心里,不是几个人的心里,是亿万人的心里。大家都想做雷锋,都觉得做雷锋光荣,这说明雷锋实际上没有死,千千万万个雷锋正在不断地成长起来。如何使这个现象深入地、持久地、不断地延续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雷锋的指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跟时代的发展接轨。因此,我们要研究到底是哪些东西,以及这些东西怎样跟今天这个时代、跟今天的青年结合起来,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图腾。

雷锋身上闪耀的是共产主义精神,闪耀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强大动力。这样的精神,可以使我们民族更加团结、更加友爱、更加和谐。雷锋精神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强大的凝聚力,大家需要它。这就把学雷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了,把学雷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了。我们不但今天需要,一代一代中国人幸福成长都需要。

雷锋牺牲的时候只有22岁,是一个很普通的战士。他当过通信员、拖拉机手、推土机手、汽车司机、工人,都是最平凡、最普通的工作。雷锋的学历也不高,不过小学毕业。他在新社会只生活了13年(他9岁时家乡才解放)。这么短时间,这样的条件,他能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能使中国人还有世界其他国家的人觉得他伟大,从而衍化成为一种世界文化现象,一定是有原因的。研究他的成长道路和成长规律,对更多人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这实际上是研究人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道德观念的成长过程。更深一层地说,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变化的过程。

研究雷锋成长的道路,首先要研究他成长之路的起点,他的成长之路始于感恩。

中国历代思想家实际上都很重视研究人的道德观念是怎样萌芽的。像孟子的“四端”说,研究这些价值观念是从哪里发端的。“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也”。看到别人的苦难,觉得同情,有这么一点同情心,就会长出“仁”来。“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做了不好的事情觉得难为情,有了这点难为情最后就可以长出分辨是非的“义”来。大概上个世纪末,社会风气比现在可能还要差一些。在公共汽车上,基本上没有人给老人让座。大家都议论纷纷,对教育、对社会,好像都有点不满意。车上年轻人看见老人上来了,赶快低下头,眼睛一闭,装着打瞌睡;或者拿一本书,装作看书的样子。有人就批判这个现象。当时我写了一篇文章,说应该欢迎这一现象。因为他不觉得不让座是应该的,而是觉得不好意思、不对。但是他还没有下决心改正,还没有下决心丢掉自己利益给你让座。可能他上了一天夜班,可能他身体有些不适,这点利益他不愿放弃。但他装作没看见,就说明他心里面那种羞恶之心已经长出来了。这个羞恶之心,慢慢地再让它长大一点就一定会有变化。所以同样是不让座,我们要看到其中的不同。

有一些人,认为雷锋仅仅就是简单感恩、报恩,是很低级的思想。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贬低雷锋。根据我们对雷锋的研究,说雷锋从报恩思想开始,一点都没错,而且我们根本就不应该否定感恩。这些贬低雷锋的人不是也并不否定美国人过感恩节,不是也并不否定天主教徒在每顿饭前都要感恩一下吗?

根据我们对雷锋的研究,说雷锋从报恩思想开始,一点都没错,而且我们根本就不应该否定感恩。

从雷锋的经历看,他有报恩思想是很正常的。雷锋1940年出生,家里是农民,贫苦出身。他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得了重病,年关时被地主逼债逼死了。那时候雷锋不到2岁。他4岁时父亲被日本侵略军拉去当车夫,然后被打得吐血,回来没有钱治病,拖到第二年冬天死了。他哥哥12岁时当童工,得了肺结核,也没钱治病,在雷锋6岁的时候死了。哥哥死后,雷锋的小弟弟也连饿带病去世了。他的妈妈为了养活雷锋,到地主家里去帮工,受到地主凌辱,没有地方伸冤,悬梁自尽了。这个时候雷锋不满7岁。他到处要饭,身上长满了疮。到了地主门口,马上被轰走。他一个人到山上去砍柴,地主婆看见了,认为山是她家的,把他手里的刀夺下来,在他手上砍了三刀。雷锋9岁时,解放军来了。他当时就要求:“我要跟着你们走,我也要当解放军。你们别看我小,我什么都能干。”后来他又上学,又加入少先队,又有工作了,到了乡政府当通信员,后来又做工人,又当兵。这样两种经历对比,他怎么能不感激党,不感激新社会!这样的经历,实际上是中国人集体经历的一个缩影。当时整个中华民族都是这样一种经历。外面是帝国主义入侵,国内是三座大山。问题在于这些经历怎样跟现在联系。现在这样的经历好像找不到了,感恩思想好像没有基础了。那么今天还能不能有感恩思想呢?

以前我在上海时住在徐家汇,家对面是一块荒地。每天从窗子看那片荒地,都会看到新增加的尸体,一具、两具,有的时候甚至会看到三具、四具。天天有人生下孩子养不活,丢在那里。慈善机构每天会来人埋掉这些死尸。但是现在那个地方已经变成上海经济活动的中心,很漂亮。现在那里肯定也有穷人,但是肯定没有这样的现象了。

任何一个人,哪怕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他的贡献都远远小于他从整个人类获得的东西。每个人对人类都应该感恩。

大家现在来到这个学校,这是全国第一所,或者说,唯一的一所雷锋学院。我15岁时,在上海上中学,也办过一所小学。那时,周围有卖菜的、打工的,我和几个同学就商量一起办一所小学教他们,不收学费。学校的老师也支持我们,夜里把教室免费借给我们用,不收水电费,还送了两盒粉笔,让我们办学。课本是同学捐钱买的。来报名的人不少,我们就开课了。办着办着学生越来越少,我们跑到那些贫民家里家访。原来,他们是没有钱吃饭,来上这两小时的课,便耽误了他们两个小时的干活时间。他们要在家里糊火柴盒子、洗菜、磨豆腐,有一大堆事情要做。不做这些事情,饭就吃不上。我们就想了想,只有把书教得简单点,让他们回去不用做作业。这些客观变化,是可以看得见的,为什么现在大家却看不见了呢?群众评价的标准不一样了吗?你父亲是不是考上了大学?你爷爷是不是考上了大学?你爷爷的父亲是不是考上大学了?他们不是,难道是因为他们都没有本事吗?我在旧社会的上海读的大学,进大学的时候是1948年,是当时全国招生最多的一年,招了2万人。大多数人是上不了大学的。那时候全国小学生的人数只有2000万。还不如现在全国大学生人数多。不是有能耐没能耐、不是考试制度合不合理的问题,整个民族不发展,想办大学也支撑不起。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明白,今天生活在这样的条件下是要有感恩之心的。

研究雷锋成长的道路,其次是研究他的发展、进步之路。他从感恩出发,进一步认识了人和社会、个人和集体、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人本身就是作为“类”产生,二三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从动物中走出来的时候,并不是动物界的强者,而是靠群体才能生存。石器等工具的发明,火的发明,文字的创造,计算机、手机、机器人的发明……这些不是靠哪一个人能够实现的。任何一个人,哪怕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他的贡献都远远小于他从整个人类获得的东西。每个人对人类都应该感恩,每个人都要依靠整个人类,他取得的成就是以吸取别人的智慧为基础的;他的科学发明,要用别人创造的语言来讲解,用别人创造的文字来记录。

我们虽然是整体的一部分,但每一天每一个人又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个体的各种感受对每个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切身的感受,而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获得各种东西是间接地获得。这就会产生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哲学上永远的课题,研究世界观、价值观根本地就是要研究这个问题。毛泽东曾经评价雷锋,说他懂得一点哲学。他懂得的是什么呢?主要是人和他人的关系。这是人的世界观中最根本的一个部分。“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认识到这个问题,他就不再是简单地报恩了,而是升华到了自觉地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

这个升华从哪儿来?怎样才能够升华?从雷锋的成长来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习。雷锋只有小学文化,但是他非常刻苦,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只要有“钉子精神”,时间就能挤出来。他不管是开拖拉机、开汽车,在各个岗位上都是能手。他并不是一上来就能把每项工作做得很好,但他爱学习,包括学习毛主席的著作、报纸上的好文章。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人不学习,是难以进步的。那么怎么学呢?雷锋学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是真学。一次他到伙房,看到锅巴,嘴馋了,就拿起一块吃了。炊事员批评他,他不好意思,很不开心。回去他读毛主席著作,读到“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他把这句话抄下来,一遍一遍念,念了12遍。然后想通了,要改正错误。这是真学!我们可能读了一百本书,一个错误都没改,但他可以一句话读12遍,然后把错误改了。今天,信息来源渠道更多了,年轻人感兴趣的东西变化了,都和雷锋那个时代不同了。用什么方法提供好的学习资料给青年人?如何更及时、更方便地让年轻人学得到?这是我们要思考的地方。

另一个方面是实践。归根到底,人的正确思想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雷锋的社会实践是什么?他的社会实践对他有什么帮助?他做乡政府通信员、当公务员的社会实践使他明白了政府跟老百姓的关系,政府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他去开拖拉机、当工人,使他和最先进的生产力联系在一起。他说的螺丝钉跟整体的关系,便是他跟先进生产力联系后得到的体会。他从亲身实践中懂得了,再好的螺丝钉不在机器上也等于零;在机器上安得恰当,作用就会大得很。他最后当解放军,认为解放军是最光荣的人,因为他们保卫人民的利益,是为人民服务。

在雷锋的社会实践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所做的绝大多数事情,都得到了别人的赞扬、肯定。别人的赞美对他是一种鼓励,因为他所做的事情和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是相吻合的,和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是相吻合的,和各级领导对他的培养、教育、重视也是相吻合的。如果没有单位领导重视、培养先进,雷锋也不会这么快成长起来。各单位都觉得他是个好苗子,都愿意栽培他,他做得越多,这种培养的积极性就越高;越培养他,他干劲也越大。好的精神、好的道德要成长起来是需要环境的,是需要条件的。我们何不做这个环境、做这个条件呢?我们不光是呼唤,还要支持更多的雷锋成长起来。

我们不光是要研究雷锋精神,而且要研究雷锋的成长道路,研究他的成长规律,以及学雷锋人的成长规律,这样才能造就千千万万个雷锋,源源不断地成长起来。

(此文是徐惟诚在首届“雷锋学院”研修班上的报告,根据记录整理)

责任编辑 翟元斌

猜你喜欢

雷锋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雷锋章在3月闪耀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请叫我雷锋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