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数学
2016-07-18施绍洪
施绍洪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转变教学方式,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兴趣。因此,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安排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变革课堂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成长,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便成为当前课改的主题。为了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促进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发展,着眼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性,促进每个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我在教学中使用“自主、合作、探究”,并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开展了多种学习活动方式,收到良好效果。
一、在情境体验中学习
通过活动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社会情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关于实际的真实感受,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同时,这种内心体验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认识,陶冶情操,并转化为行动。
二、在游戏活动中学习
游戏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在他们的生活中,游戏与学习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渗透的。学生可以在游戏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同时,学生创造性的自我表现、独立性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正是在游戏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喜欢游戏、喜欢玩的特点来设计学习活动。例如,七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第二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让学生带一副扑克牌,每两人一组抽取扑克牌做游戏,通过比赛来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第七章学习可能性时,让同座两人做转盘游戏,在游戏中感受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些游戏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三、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学习
学生的亲自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来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进行操作实践,让他们体验成功与失败、探求问题和寻求结论。例如,在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中,让学生自带萝卜或马铃薯做成的各种立方体——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等,用小刀从不同方向截,来体验截面的形状。在上第二章“有理数的乘方”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折纸,问一张纸对折20次后有多厚?来体验有理数的乘方的意义。在学概率时,同桌二人合作通过掷硬币做实验,来验证游戏是否公平。
四、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教师要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时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课为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采用小组学习方式,在教室环境设计上探讨改变学生的座位排列方式,以利于学生更自然、更大胆、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认识水平、交往能力等得到一定的提高。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四章“概率”时,同桌二人合作通过掷硬币做实验,来验证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少,以此来说明游戏是否公平;让学生交流汇报预习情况,或让学生交流观摩自己创作的“作品”——象形统计图、美丽的图案等。合作学习协调了师与生以及生与生之间的关系,发展了学生智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情感,发展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创设和谐健康的课堂心理气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在角色转换中学习
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转换角色,尝试从“教师”的角度钻研课文,在教师指导下“备课”“讲课”并与同学展开讨论。例如:在课堂中,教师试着让学生互相给同桌当“小教师”,讲解学习内容,互相给对方布置作业、评议作业,轮流让学生当“小教师”,编制考试题“考”其他同学,等等。
六、在观察活动中学习
传统的教学只拘泥于教室,通过课堂这单一的渠道来学习。而活动教学强调拓展学生获得理解和认识的渠道,拓展实践活动的空间,重视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周围的人和事进行观察,并提供观察的条件,把观察内容引进课堂、把观察的地方变成课堂。重视组织学生外出旅游、参观、学习,使学生对他们生存的环境有一个全面、具体、鲜明的了解,使学生与生活紧密联系,学中用,用中学。例如,在估计操场跑道的大小时,让他们去操场亲自测量;在学习一百万有多大时,让他们去搜集资料——去学校图书馆了解一个书架可放多少本书,等等。
七、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并举
有些老师一谈“独立”就色变,于是用生搬硬套的合作来代替必要的独立学习。如今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能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已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且有意识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小组合作如果只注重形式,忽视实质,就会缺乏实效;另一方面,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有限,况且有些地方还确实需要独立解决。所以在探究式教学中对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如果控制不当,长久下去,学生成绩肯定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既要唱好独立学习这支歌,又要谱好合作交流这首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