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例题功能实施有效教学

2016-07-18王海平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6年23期
关键词:溶质例题分数

王海平

摘 要:笔者认为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中例题特点是题量适中、目标明确;难易适度、强调示范;情境熟悉、贴近生活;图表结合、题型丰富;归纳总结、揭示本质。但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例题教学:循序渐进,形成思维示范;变式训练,实施学法指导;拓展延伸,寻找解题规律;分层分解,面向全体学生;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实施有效教学,达到优质效果。

关键词:教材;例题

教材中的例题是用以阐明概念,解释现象,理解原理,提高能力的载体,体现着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教材中的例题是典型的,经过精心挑选,具有一定代表性。但是教材例题的编写十分精练,大多仅是完整的解题格式,省略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但例题隐含着思维训练的奥秘,在教学中常常会忽视。造成许多师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觉得例题简单又太少,就随意增加;有的觉得中考不是这种类型就不采用;有的是比较机械地按教材讲解,造成例题的许多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本文以浙教版初中科学为例,初中科学是一门整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综合学科,初一到初三六册教材书共有27道例题。本文就教材中例题进行分类分析,谈一下例题教学教育功能的挖掘与开发。

一、教材例题的功能

通过例题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加深概念、理解定律定理,更重要的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1.题量适中,目标明确

初中科学教材中明确的例题有密度计算、比热分析、速度运算、压强计算、浮力计算、物体浮沉条件分析、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溶液配制、欧姆定律计算及应用、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元素质量分数和元素质量比、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不纯物质相互转化计算,还有功、功率、杠杆、滑轮、热量、电能、电功率、电热计算等27道,除了七年级上册的比热分析为说理题,其余均为定量计算,涵盖了初中科学的主要计算。每道例题的编写都有确切的教学目标。

适度,强调示范

大多例题比较基本,所有例题有已知、解、过程、答,强调解题的示范性。如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通过实例详细解答后,教材归纳出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设未知数→写出化学方程式→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列出比例式、求解→写出简明答案,例题教学突出了解题步骤的规范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再如,起重机功率的计算,先求货物的重,然后是起重机对货物做的功,最后为起重机的功率,思维过程严谨。还有热量的计算中,尽管所用到的物理量多,但都带单位运算,解题规范。

3.情境熟悉,贴近生活

例题的题干中有许多师生平时所熟悉的背景材料,人对地面的压强、铁矿石炼铁、农业生产中用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水选种、密度计算确定汤匙的材料、刘翔的速度、如何计算安全过斑马线等例题。这与原教材的内容相比,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对例题教学充满兴趣。同时使学生感受着例题的实用价值,达到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动力。

例1:为了交通安全,城市许多马路都画有斑马线供行人横穿马路时行走。在斑马线的两侧装有红绿灯。某人过斑马线前看到绿灯亮的时间还剩6秒,斑马线区域的马路宽度为15米。如果他步行的速度为2米/秒,则他在绿灯剩下的时间内能否穿过斑马线区域?

解:根据题意,由速度公式v=s/t,可推导公式s=vt,所得s=vt=2米/秒×6秒=12米,小于15米,所以在剩下6秒内不能穿过斑马线区域。

教材在此没有结束,而是通过思考与讨论让学生根据解答过程,总结运用速度公式解题的注意事项。例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解题方法,举一反三。

4.图表结合,题型丰富

通过读图、看表格,从材料中寻找有用的资源。不仅使例题形式丰富,而且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分析图表能力。如电学的计算中,通过电路图的绘制,分析电路图提供的信息,指导学生寻找数据,有教育意义。又如杠杆应用的计算,分析在保持手的作用力大小和作用点不变情况下,要增大道钉撬对道钉的作用力,求力的方向。

让学生利用图来直观地分析题意,辅助进行题目解答,是初中科学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在力的分析、电路连接等应用很广,可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5.归纳总结,揭示本质

例题中不仅有不同方法的解题,而且有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例题所反应知识概念的补充。如欧姆定律应用的计算,有3道例题,分别从I=U/R、U=IR、R=U/I三个维度训练。又如功的计算,从举高(势能)做多少功,水平拉(动能)做多少功,一道例题中出现两种功与能的转化,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归纳性。

再如不纯物质计算,例题中根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这个化学方程式计算,还可根据氧化铁化学式来计算,同一道题目在例题中出现不同解法,在过去教材中少见,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二、教材例题的开发

要充分发挥现有教材例题的特点与优势,同时弥补教材中的不足,更要根据学生实际,开发教材例题,补充题干材料,设计解题梯度,达到优质教学。这样例题教学才能有利于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熟练进行推理,师生共同探讨解题方法,分析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1.循序渐进,形成思维示范

对例题的选择应遵循学生思维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科学语言表达、思维方式、解题分析、推理论证、板书格式等都感染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向,初中生靠模仿教师的做法来解决问题。

科学中定量计算受数学影响大,如初中第一道例题计算是有关密度知识,学生较难理解同种材料密度相同,常将密度、质量、体积之间三个量的关系混乱,密度计算公式乱用,会错误得出“同种材料的物体,密度与质量成正比,密度与体积成反比”。因而,要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及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例题的示范作用,巩固新知,讲清学生思维中的障碍,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良好的思维示范。

初中科学中学生错误较大的是单位换算,而对单位之间的换算,是由于不规范造成失分。初一学生解题往往参考数学,而数学的解题格式、方法尽管与科学相似,但还是有区别的。如科学计算中比较强调带单位运算。因此在初一增加几道例题,如单位换算等,让师生形成解题的规范。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例题的示范性,规范解题格式、过程,还要规范解题思维。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增加或修改不足的例题。

2.变式训练,实施学法指导

例题讲解过程中要避免照书讲解,对着书讲例题,通常很多学生会直接看答案,这就局限他们思维无法真正独立去思考,以致遇到同类型的题目往往也毫无头绪。在不少考试中,学生对书本例题、习题的变式题目得分情况是不够理想的。因此,教师可以自己或让学生对例题进行变式,变化例题的条件、过程、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自主学习,拓展解题思维。

例题讲解,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分析,再由教师示范解题。这个过程可使学生比较自己与老师的思维差异,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方法。

3.拓展延伸,寻找解题规律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教材中压强的计算,例题要求计算人站在地面上对地的压强,教学完成后教师可设计人在行走时对地面的压强或者手里拿着物体后对地面的压强。又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此题尽管是质量分数计算的一道普通题目,然而学生错误较多。分析原因,原来此题前面教材只有“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这样一个公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与学生讨论将上述计算式转化为“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变形后,才能完成例题。随后教师让学生继续推导出“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再补充一道例题巩固。教师不能认为在密度的计算中已经涉及这种运算,因为学生存在着遗忘等问题。

可以增加说理题的内容。尽管在初一上册已经出现了运用比热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热量的变化。考虑到九下没有例题,可以在九下增加分析说理题的例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规范分析说理题的解法。

4.分层分解,面向全体学生

例题的教学中,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应该分层分解难度。如例题“配制1000毫升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此题在教学中学生错误最多。此题内涵丰富,解题中学生需要理解两个概念:(1)溶液在稀释前后所含溶质的质量不变。(2)体积与质量之间的转化。教师在设计说明“溶液在稀释前后所含溶质的质量不变”,可以通过举例、实验等方法来解释,然后补充:“配制100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多少克?”让学生先明白“溶液在稀释前后所含溶质的质量不变”如何计算。其次要解决“体积与质量之间的转化”这个知识点,需要复习密度相关的知识,同时要给学生说明同溶质的溶液在不同质量分数密度不同这个知识。在分解例题难点后,最后来解教材的这道例题,才会水到渠成。分层设置情境、分解难点重点,照顾所有学生思维能力,适应不同学生需求。

5.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在例题的题干中设置学生日常接触的生活实例,或增加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背景知识,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完成教学有利。例题还可以增加有相对开放答案的情景设计,让学生相互出题,相互交流,在相互学习中得到收益。

教师不仅是教材使用和开发者,还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实施者,对例题教学的理解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观念的形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将教材中有几处“举例”明确为例题。如八上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九年级下册的有关“种群密度计算、出生率与死亡率的计算”。

总之,教师应挖掘例题内涵,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免受题海之苦;剖析课本例题,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初中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2.科学(7-9)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溶质例题分数
滴水成“冰”
溶质质量分数考点突破
分数的由来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可怕的分数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算分数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