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PISA成绩背后的东西值得深思

2016-07-17张云鹰

人民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灯泡母语教室

张云鹰

有报道称,韩国学生PISA成绩名列前茅,但是跟随PISA学业测试的背景报告则显示学生的“幸福指数”垫底;英国在PISA测试中的成绩一直不太好,但是英国学生的“幸福指数”则相当靠前。在英国短短的三周时间,我感受到了在这个国家做学生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英国教育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创新能力的重视、对学生积极学习体验的关注以及对学生无差别的关爱,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岁要接受母语能力测试

英国对母语学习格外重视。英国国家课程标准中有一半是对母语学习的要求,母语学习时间也占到了小学课时的一半,学校还通过各学科强化母语学习。与我国相比,英国中小学对母语教育的重视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英国,孩子在正式入小学之前即4岁时就要接受英语入门测试,学校要了解他们的学前语言发展情况;5岁时进行一年级测试,查看是否达到合格的语言水平;6岁时进行阅读测试,孩子需朗诵40个单词的文章,写不少于33个单词的作文;从孩子7岁开始,国家标准里对母语的考试就包括了阅读、写作、拼写和语法四个方面。

“阅读”是每个英国孩子的必修课。我们参观的几所小学每间教室里都有若干书架,学生在校可以随意阅读。在小学,包括数学、科学在内的几乎所有课堂,在结束之前都有一个自由阅读的环节,孩子们会拿出厚厚的一本书开始阅读。老师鼓励孩子在阅读中大胆读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在美术课上,老师会要求学生回忆曾经阅读过的一个故事,并根据故事画出自己喜欢的、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把阅读融合进美术课堂。

在英国小学低年级,最主要的家庭作业就是阅读老师让带回家的书,三年级以后开始有各种文体的写作练习。英国语文课堂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校老师跟我们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作者,写作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放飞想象力。在一堂创意写作课上,老师要求围绕“秋天”的主题作画、写诗或者赋文,文中要求使用明喻、暗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一个孩子作了一幅画并为此配了一首诗,题目是“我是秋天”。诗的大意是:

“全世界范围内的夏天都过去了,我取代了夏天的位置;我将用我的艺术风格,给秋天的天空填色,就像毕加索的画一样;光秃秃的树枝,每天都沾满了露水,我要求这些叶子落在地面,撒向人间,我是秋天。”

英国是阅读大国。据英国读书公益机构的数据,英国66%的民众有业余时间读书的习惯。在伦敦街头巷尾,到处都能看到正在阅读书报的人。与之相对的,就是遍布英国的公共图书馆。英国政府规定,城市中一英里范围内就应该有一个图书馆,如果没有,当地的居民就可以到政府有关部门申请开设。

一堂四年级的“物理”课

英国的小学课程除了英语、数学,最重要的莫过于科学课了。英国不少城市都有大规模的科技博物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我们参观了位于诺丁汉地区规模较大(学生有420名)的一所教会小学,这所小学还是通过英国国家标准局评定的“卓越”学校。

我们观摩了一堂四年级的“物理”课。没有铃声,没有起立,没有统一的“老师好”,只见教师将大把的电线、电源、电键、电池、正负发光器等教具放在地上,孩子们立即兴奋地拿上几条接线柱,三五成群地开始摆弄。课就这样开始了。老师在各小组来回走动,观察学生们的进展,为有需要的小组提供指导。

不一会儿工夫,一个小组的小灯泡点亮了。“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老师试着引导大家去观摩学习,但没有人离开自己的位置。

我身边的两个小男孩小心地用鳄鱼夹开始接电源线,可是怎么弄,小灯泡也亮不起来,原来他们拿一根电线接了四个灯泡。我试图提供帮助却被他们拒绝了。“那请老师过来指导指导?”小男孩摇头说:“我们还要继续尝试不同的方法。”我“好心”地示意老师过来瞧瞧。老师看了一眼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她并不直接对那两个孩子而是面向其他孩子说道:“有些同学急于求成,一下连接四个灯泡,电量有限,可能承受不了啰。”其中一个男孩恍然大悟,连忙又拿来一条电线,不一会儿,两组灯泡亮了,两个孩子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整堂课,教室里的确吵吵闹闹,但每个孩子都在动手操作,尝试不同的方法,直至他们手中的灯泡发亮。一个小时过去了,学生们完全不知疲倦,真正沉浸在探究之中。最后,老师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手中的电源线都摆在地上,关上教室的灯,让每一组的灯都串连起来。顿时,整个教室被点亮了。

我不禁想到,诸如这样的课,国内教师大多是先讲原理,然后教学生怎么做,最后讲些注意事项。英国的课堂确实处处体现了“做中学”的观念,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意识。课后,我主动跟上课的尼古拉贝蒂老师交流,告诉她:“我很喜欢这种课的感觉,您还没有教,学生已经在自己动手操作中成功了。您真是一位优秀的科学课老师。”她幽默地答道:“不,我是数学教师。”

满足“特殊需要”学生的小教室

英国的小学是包班制,不少老师是全科教学。几次到学校课堂观摩,我发现英国的教师和孩子学数学确实都很吃力,三年级还在学一位数的乘法、三位数的加法;四年级学四位数的加法;五年级学两位数的乘法……我问了一些数学教师,认为这跟全科教学模式可能有关系,因为有些教师不是数学专业,对数学本身也没有兴趣,自然教得不顺畅。

考察中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所小学都有一些“特殊”的小教室。打听一番我才知道,原来英国也流行为学优生或学困生加“小灶”。这些特殊教室是为方便老师提供一对一、一对多指导准备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会对“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就在小教室里辅导他们。也有老师会利用午休时间指导一些学生。在我们考察的一所学校,有一位非常可敬的退休数学教师叫多斯丽,因为对学校充满感情,已经63岁的她每周星期一会自愿来学校支教,即使中午时间也会充分利用。她认为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教师要对每一个孩子都充满信心。

以“教育为主”的特殊教育学校

一个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的文明程度。在英国期间,我们特地去了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这所学校有3~19岁的孩子58人,教师25人,助教50人。校长大卫·斯徒尔特用非常诚恳的语气告诉我们:这是学校,不是医院。过去学校的定位是以“健康为主”,现在的定位则是以“教育为主”,所以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交谈中,一个小队列缓缓向我“走”来,五个老师推着五辆轮椅,上面坐着五个不同表情“不正常”的孩子。他们要去哪里呢?睡觉休息?还是茶歇吃课间餐?我按捺不住问校长,校长笑着说:“他们是去上音乐课。”“上音乐课?”这些孩子居然要上音乐课?我决定去一探究竟。一走進音乐教室,我傻眼了,这哪里是“特殊学校”孩子的音乐室,说是准备开交响音乐会也不为过。眼见五个老师在教那五个孩子敲击碰铃、触摸非洲鼓、敲打沙锤……旁边还摆放了许许多多名曲磁带。

校长走进教室弹起了钢琴曲,孩子们似乎听懂了什么,立马安静了下来。在这位把青春、热情与智慧奉献给了这所特殊学校36年的校长眼里,这些“特殊孩子”与正常孩子无异。眼前的这幅场景不由使我想起一句名言:“当阳光铺洒的时候,尘土也会发光。”

我不经意间走进了另一间教室,看见一个年轻的女性抱着一个一两个月大的婴孩,好几个“特殊孩子”在摸那个婴儿的头、脚,抓着婴儿的手玩,原来他们是在上“科学课”,这个还在休产假的安娜老师把自己刚满月的孩子抱过来,让学生认识身体的部位。让我感动的不仅是老师的无私,也有学校对这些“特殊孩子”强烈的教育意愿,希望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了解这个世界。

教育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不同的文化孕育不同的教育。在英国短短的三周时间,我确确实实感悟到了这句话的内涵。中英两国的教育思维和路径都有很大差异,但大抵都是符合各自的国情的,单单用PISA测试成绩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未免简单粗暴。英国教育中功利化色彩较少、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的幸福体验更好,这些PISA成绩背后的东西更值得我们思考。

猜你喜欢

灯泡母语教室
不要在教室打闹
点亮小灯泡
手工课堂之小灯泡饰品制作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灯泡为什么做成梨形?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
学换灯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