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德育:从零敲碎打走向生态构建
2016-07-17欧健周鹊虹
欧健 周鹊虹
当前德育的开展往往是无序的、零碎的,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德育的事倍功半。要提升德育实效,就必须重视德育资源的整顿、协调和组合,把零散的德育活动和课程协同衔接,发挥最大合力。
重庆市第一中学对德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规划,将规范化、集约化、精细化融入德育理念,构建了一个基于实际的、富有发展性的德育实施框架体系,把德育目标高效地落实到每一天的教育实践中。
围绕“健全人格”,具化德育目标
学校首先围绕健全人格,将德育目标归纳为三个维度:人对自我情绪和欲望的调节与控制,建立起對自我的认知、反省与完善的理性自觉,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铸炼。以此为出发点,学校提炼出了德育的三大抓手:养成习惯、塑造品质、培育信仰。
良好行为要成为稳定的个人品性,需要习惯养成来巩固。对于中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主要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安全习惯、文明礼仪等。我们围绕习惯养成问题对数千名城乡学生进行了现状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四大习惯”养成情况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认真地研究对策,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强习惯养成教育的决心。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段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凝结,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各种思想、文化混杂,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形成,可塑性强,需要引导,是加强德育的大好时机。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品质塑造主要包括责任感、善良、宽容、乐观、自信、进取、勇敢、独立等内容,他们直接制约学生人格、心理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决定他们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信仰教育主要包括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等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内容。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信仰危机带来的往往是社会腐败、思想堕落。
三大抓手确立的过程,是梳理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的过程,也是德育目标不断具化的过程。至此,发展性德育的目标体系得以建立。
发展性德育的关键词是“整合”
发展性德育实施框架体系的关键词是“整合”,通过整合形成良好的德育生态。它涉及三个策略体系的九个创新领域:一是学校宏观策略体系,包括年级目标策略、主题活动策略、家校合作体系、环境育人体系,使发展性德育更加系统化、发展化、明确化;二是中学发展性德育的教师实施策略体系,包括社会实践策略、教师示范策略、心理辅导策略、课程育德策略,使发展性德育更加丰富,更具社会性、合作性;三是构建全面、多维评价策略体系,使发展性德育更加多元、多样。具体如下:
细化年级德育管理,建立科学的德育序列。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有其不同发展特点,德育要确保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就需要了解其阶段特征,从而采取相应的德育措施和手段。重庆一中在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中学德育目标、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系列化设计,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构建中学各阶段有效衔接的、体现年段性的德育内容体系。比如,创建了年级德育目标管理制度,建立了贯穿6年教育的年段德育目标序列:初一“好习惯伴随一生”、初二“迈好青春第一步”、初三“扬起理想的风帆”、高一“铸炼核心价值观”、高二“自立自强担责任”、高三“立志有恒成栋梁”。
开好学科课程与专业德育课程,巩固学校德育主阵地。重庆一中的德育课程包括三方面:专门性的德育课程,包括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教育课、时事政策课、党课、团课等;充分挖掘教学各个环节的德育因素,设置多维度、多层面的德育目标,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进行全面的德育渗透;以社团为主体的社团文化课程,注重开展专题性、集约型德育序列主题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比如十月“文化季”、十一月“科技季”、十二月“艺术季”、三月“口才季”、四月“体育季”、五月“读书季”等,通过系统化的设计和连贯性的实施,对学生进行持续、系统的德育影响,提高德育实效。
在方式方法上,既强调学生的充分体验,也强调教师的身先示范。学校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自主性,提出了“体验生活,感悟人生,锻炼才干,服务社会”的活动理念,注重学生主体的感受、直接经验的获得。每名高中生除了完成基地社会实践,还必须在高一、高二的寒暑假完成不低于50小时的自主社会实践项目,并提交社会实践报告,由学校评审,评审合格计入综合素质评价;鼓励和支持学生自发开展流动义卖“绿叶义工协会”“环球自然日”等爱心组织和活动。同时,学校与教师在“以爱为核心”“以言行为载体”“以有形的方法和无形的影响为手段”三大理念上达成共识,有方法、讲策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道德模仿进行干涉,使学生的道德社会化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自觉的层次。
在校园设计和布局中,遵循高品位原则,尽可能做到形式新颖、工艺精细、布局合理、格调高雅、赏心悦目、寓意深刻、美观实用、便于教学和维修。重庆一中充分挖掘建筑园林中的文化育人要素,进而形成了一中校园的“院”“场”“馆”“树”“水”“塑”六大文化主线,建构起了六位一体的特色环境文化系统,从每幢建筑物的外观形状到每间教室的内部装修,从校园的整体布局到花坛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设计,蕴含了较高的知识含量和艺术水准。
在做好常规心育的基础上探寻创新点,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融合。重庆一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发展性德育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造性地开发了美育和艺术疗法的心理健康课程,将正能量传递给学生。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学期有500名学生在心理咨询室化解了成长中的烦恼,约2000多名学生参与每年5月举行的心理健康节大型活动,并通过团体辅导活动等增长知识、释疑解惑。
形成“家校教育共同体”,使家校间产生同频共振。重庆一中在家长委员会、校讯通、家长开放日、家长信、家访、家长QQ群等现有的合作方式之外,利用多媒体手段建立各种博客、贴吧和家校主题网页,用于交流、发布和沟通;设立专门的家长接待日,主班教师负责接待,保证沟通频次和时限;调动家长背后的社区资源和职业特点,走出校园进行鲜活的实例教育,实现资源共享;设立“亲子日”,让忙碌的家长和孩子在这一天可以尽享亲子间的温情。
建立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砥砺的德育评价新机制,实施制度化的评价和程序化的运作。该评价机制强调“三多”,即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样和评价方法多样。
评价主体上,将学生本体、学生群体、课程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元素纳入到评价主体系统中来,形成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多维结合的评价模式。同时还要求学生对同伴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并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实现同伴教育和互助教育,促进德育的内化。
评价内容上,既涵盖能力、心灵、情感和素养上的发展,也关注单个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发展;既注重具体案例、具体情境中的学生个体,也注重对普遍现象的评价反思。
评价方法上,改变传统单一的纸笔测试,采用撰文考察、社会生活问卷调查、家校联系本分析、学生个体案例分析、家长访谈等多项评价方式,进行常态分析和特殊情境下德育发展情况的分析,将认知性测试、量化测试和表现型测试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