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之争:统一VS个性
2016-07-17方丹
方丹
同一所学校里的学生为什么非要穿得一样?尽管很多学校都不假思索地为学生选择了穿校服,但事实上这个问题现在也没有完全的定论。
一、该不该穿校服
现在越来越多的意见倾向于校服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意义,但反对意见也非常有道理。
1.支持校服者的意见
首先是校服有约束功能,穿校服是一种容易判断的外显行为,学校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判断一名学生是否是个遵守规则的人。教育的一重功能就是让只凭天性做事的孩子熟识、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虽然穿校服只是表面化的行为,但教育者希望学生可以在其他为遵守纪律、尊重社会规则的人。同时,校服作为学生身份的象征,可以把学生身份暴露在校园之外的公众视野之中,达到对学生行为全时空约束的目的。
其次,学生穿着统一的校服,可以弱化家庭背景差异,这也是学校推广校服的初衷。有些设计高度统一的校服,还可以模糊性别差异、形象身材差异。教育者希望把与学习无关的因素都过滤掉,达到让学生专注于学习的目的。尽可能方面也推广这种品质,使孩子们成地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初始条件上的差异,更有利于凸显后天努力的效果,有利于学校的评价奖惩制度的实施,符合教育的传统和理想。
第三,学校可以在校服上附加明显的学校标志,教育者希望学生穿上这种校服能够时刻把学校的校风、校训等特色文化外显到自己的行为上,内化到自己的意识里。校服无疑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统一的校服作为集体标志,还有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作用。
以上都是对校服功能的一些设想,更多是一种推测。也有学者对校服的有效性进行过实证研究。最有名的是美国学者Stanley 1996年对长滩学区统一校服前后所做的研究。19 94年长滩学区做出规定,要求所有小学生和初中生必须穿校服上学。Stanley对该学区学生穿校服前后各一年(1993和1995)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得出了以下结论:学生统一穿着校服后,小学休学率降低了28%,初中生的休学率降低了36%,打架事件减少了51%,群殴事件下降了34%,使用致命武器袭击事件下降了35%,性骚扰事件减少了74%,蓄意破坏学校公共财物减少了18%等。Stanley给出的结论过于惊人,且并没有从因果方面给出肯定的结论说明这一切转变都是由于学生穿着了校服引起的。不过,随后进行的其他学区的调查也给出了相似的数据,统一校服的好处得到了很多美国校长的认可。20 00年美国小学校长协会(NAESP)通过随机抽样对小学和初中校长进行的调查显示,被调查校长一致认为统一服装在保证学校安全、树立学校形象、培养良好校风、加强课堂记录、减少同伴压力、排除干扰学习的因素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与此同时,大量的案例也说明穿了校服与学生的行为之间确实有一些关联。例如,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名校的学生即使是周末或假日也总是穿着校服在校外活动。这一现象就印证了学生因为热爱所在的集体,所以喜爱校服——这个集体的标志。这一行为就和集体荣誉、集体认同有关。
2.反对校服者的意见
第一,统一的校服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学者从哲学的角度对校服的影响进行反思,认为校服是学校行使身体控制、注视和时空制约等权力的载体,不仅控制学生的行为,而且会对学生的思想形成束缚,使学生变得顺从和麻木。另外,一个人对服装的偏好也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对自我的认知、认同的问题,一个人穿什么衣服跟他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非常有关系,同时还是一种自我的表達方式,青少年正值对自我的初步探索阶段,统一的校服则蔑视了孩子们对自我的这种发掘、认同和表达的需要。
第二,包括校服在内的制式服装都代表着个体在某种程度上从属于一个团体。当一个人不认同这个团体时,穿这种服装就是对他意志的一种剥夺。成年人很多时候是可选择自己的行为的,他们从事一项工作,加入一个团体,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己的考虑。孩子们选择的空间就比较小,他们如果不喜欢一所学校,往往也还要继续在这里上学,这时如果还非要让他穿校服就会对他的心灵有一定的伤害。
第三,校服不同于校徽等其他学校识别标志,它同时还是服装。在现代社会,服装都会有一个个性化审美的需要,个性化的依据包括身材、体质、肤色等客观因素,也包括偏好、性格、爱好、习惯等主观因素。尤其是处在青春期前后的孩子们,他们对美有了初步的追求意识,自己选择衣服无疑是一种最直接的审美实践活动:穿什么,怎么穿才好看,是一种长期积累、摸索的过程,统一的校服也是对学生个体审美权利和实践的剥夺。
另外,如果真的有必要穿校服,这种必要性也必须十分充分,因为购买校服需要费用,这就有一个值不值得的问题。尤其是我国各地的经济条件差异很大,甚至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内学生家庭的经济能力也有差异,强推校服就必须算经济账,以承受能力比较低的阶层来考虑问题。
对学生的教育效果的观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前文所述的Stanley对长滩学区的调查在内,我们今天进行的多数研究都还没有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家庭社会影响等因素和学生是否穿校服完全剥离开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研究数据可以说明学生的哪些行为仅仅是因为穿校服而改变的,因此,对校服的争论可能还会长期存在下去。
二、校服该怎么穿
以下,我们将以校服支持者的视角,谈一谈校服在学校教育中具体的存在意义。
1.该穿什么样的校服
目前常见的校服有运动服、休闲服和制服等类型。从民国到现在的大多数年代里,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的多数时段都没有统一的校服,我国学生都会以日常穿着的服装到校学习。民国时期的少部分学校的确有过制式校服,例如,女学生的中式短褂衣配百褶裙、黑皮鞋,改良旗袍,背带裙加衬衫等。男学生的长袍、西裤加皮鞋,改良中山装,白衬衫加长裤等,给人很深的印象,但这并不能代表那个时期全国的情况。现在全国大行其道的运动服式校服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为这种服装适应于各种身材、时间和场合,穿着舒适,价格低廉,被广泛选用为中小学生的校服。
国外也有选用运动服做校服的学校,但很多发达国家的校服则采用制式服装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多数国家的校服一般会以本国主流制服为基础进行设计,如以西装为主流制服的西方国家,其校服往往也会包含了西装的诸多元素,如西裤、及膝西装裙、衬衫、西装外套、大衣、领带、领结、平底皮鞋等元素。校服不是演出服装,它的设计还是要源于本地区的主流生活、工作服装,要让本地区的多数学生及家长都能接受,在穿着时能感到自然。
近些年来,也有一种用休闲服装的理念进行校服设计的趋势。因为从服装的适用场合来看,运动服甚至还没有休闲服的适应性强,休闲服基本适合学生一年四季和各种场合穿着,穿着更自然,如果再搭配一些严肃的元素,也可以穿出制式服装的严肃感,同时,也能进行一定的运动,更可以适应日常的学习、生活。而一般情况下,休闲校服的造价都会低于制式校服。
除了运动服、主流制服、休闲服这些种类外,还有很多校服会选用民族传统服装,这些地区一定是传统服装较流行的地区,如西亚、南亚的一些校服。另外,很多发达国家的学生会有多套校服,可供学生在不同的场合穿着。
2.如何让校服发挥出对人的积极影响
校服是一种兼具教育属性的特殊服装。它除了具有一般服装的实用功能、美化功能外,还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校服对学生的心理具有巨大的导向与塑造作用。例如,享誉世界的英国伊顿公学,一直坚持执行严格的校服制度。伊顿公学校服的基本款式为白色浆领衬衫、马甲和黑色燕尾服。伊顿公学通过校服把学生的外在塑造成绅士形象,以推广其倡导的绅士文化。再如,日本很多学校都选用的海军水手式校服,就强化了日本文化中注重集体和服从的特点,调查显示,学生真的能从这样的服装中感受到文化对自己的影响。
今天我国多数校服都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不讲求育人效果,太过注重实用性,甚至根本没有美感;二是部分学校照搬西方国家的校服,没有自己的育人主张。其实,学校有什么长期坚守的特色理念,希望孩子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都可以通过设计师之手传达在校服上。
总之,我们要认识到,校服作为一种规范性的教育管理手段,既有其必要性,也有不可避免的弊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全面理解其教育意义,做出最有利于学生发展需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