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量的崛起有赖于基础研究的兴盛

2016-07-17本刊编辑部

人民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面包屑基础研究

本刊编辑部

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LIGO探测器,首次探测到“引力波”——爱因斯坦百年前预见的一种时空干扰波。

随后,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在致全校的信中称:没有基础科学,最好的设想就无法得到改进,“创新”只能是小打小鬧。只有随着基础科学的进步,社会也才能进步。这段话在中国引发的震动不亚于发现“引力波”本身。

在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今天,我们反复研究科技创新能力领先的国家,其中重要的经验便是对基础研究的强调与重视。据了解,在经费投入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经费占R&D;(研究与发展)经费的比例为15%-25%,2012年美国为16.5%,但中国仅为5%。

有人比喻,基础研究是面包,而应用和产业则是面包上掉下的面包屑。一个大国,如果不去做面包,那么它就只能永远捡人家餐桌上掉下来的面包屑。

不重视基础研究,不舍得在基础研究上花血本、下苦功,我们在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上就只能捡别人的“面包屑”。

教育亦是如此。教育改革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为何很难取得社会共识,甚至教育界内部,也时常出现忽视常识、功利浮躁乃至走火入魔的现象?很可能与我们不重视基础研究有关。

越是进入质量提升阶段,越需要有高质量的基础研究。只有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者能够静下心来,甘愿坐一坐冷板凳,诚恳地多深入实践作调查研究,诞生一批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基础研究成果,教育改革的步伐才稳健踏实,而不只是停留于经验、情绪层面没完没了的争论。

但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是,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总被要求回答:花这么多钱,有什么用?能不能保证有重大成果产出?对基础研究的“无用之用”,我们总是缺乏足够的敬畏和耐心。

我们需要算好长远账。一些重大的基础研究,可能暂时不会产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但从长远看,却给某个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有时其“副产品”的效果大于“主产品”。

因为高能物理学家需要进行数据传输,欧洲核子中心的科学家发明了WWW网页技术,使互联网走入寻常百姓家,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次LIGO的重大发现,其减震技术、激光技术和极低噪声技术未来的用途也将极为广泛。

更为重要的是,在基础研究“寂寞长跑”的过程中,将锤炼、培养出一批批顶尖级的人才和团队。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就说,历经30多年的LIGO项目,“是数千大学生和数百博士生的训练场”。

同时,基础研究也要解决好开放引进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有的成果可以靠引进,但有的却不行。如人文社科领域,基础研究的基本理念、范式以及研究工具、模型,目前基本全面从国外引进。但是,人文社科研究的特点恰恰是必须立足本土,才可能深入研究对象、正确解释研究对象,并且做出原创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的一线活力四射、万马奔腾,这样的土壤、这样的实践,本应该产生一批有中国气质的教育基础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样的成果凤毛麟角。

是的,中国教育的基础研究是时候吐故纳新了,特别是要立足本土,融通中西,为解决中国教育面临的基本问题开辟道路。比如中国学生学习发生机制、中小学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价值观教育规律,等等。它们困扰基础教育的发展,又不是一线教师凭经验可以解决,亟待教科研工作者耐心、专注的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解决的是前提性、科学性、根本性问题。前提错了,方向就可能不对,“创造”就白费力气。教育质量的提升高度依赖于对科学规律的尊重程度。没有基础研究的兴盛,就没有中国教育质量的崛起。

猜你喜欢

面包屑基础研究
蚂蚁搬东西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挫折是一块面包屑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