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村景观生态规划浅探

2016-07-16陈丽凤杨柳膏

现代园艺 2016年9期
关键词:宏村景观规划古村落

陈丽凤 杨柳膏

摘要:宏村是徽州古村落的代表,如何协调古村落的经济及其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一个日趋重要的问题。文章从宏村现有问题入手,对其自然生态景观、人文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并对村落景观生态规划提出建议。

关键词:宏村;生态;景观规划;古村落

宏村作为徽州古村落的代表,已有800多年历史。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距黟县县城11km,村落积20余hm2。整个村子平面结构上看呈“牛”型布局,形成整个村落“牛”的图腾,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1宏村现有问题

1.1开发性破坏

古村落的开发,带来了旅游业的发展。村落的道路已不能满足交通的需求,修建公路势在必行。宏村际泗公路、际儒公路的修建,带来了生态的大面积破坏。北面际儒公路人工栽植的毛竹林和马尾松林保存较好,而其余的则破坏较为严重,植被群落被破坏。此外,南湖边上修建的大型停车场也与整个古村落的风格极为不协调。

1.2生活性破坏

随着宏村旅游业的开发,不断攀升的游客给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造成了破坏和干扰,其负面影响也逐渐凹表现出来。目前,宏村有旅店、饭馆22家,还不包括零散的家庭旅店。饭馆、旅店的增加直接导致了污水、垃圾的增长。污水排放量达30t以上,垃圾排放量近600t。宏村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粪便主要收集发酵用以农业肥料,污水主要采用雨污混排方式,自净后排入河道,而垃圾主要靠堆放、填埋方式处理。急剧增长的污水垃圾直接威胁着宏村的生态系统。

1.3自然性破坏

主要是风雨侵蚀、洪水、泥石流、地震、台风等自然力的破坏,经历了几百年的洗礼,一些古居民的墙体已经出现裂痕,白蚁、黑蜂大量繁衍对古建筑的侵蚀也非常严重。众多已无人居住的名宅、祠堂面临着倒塌的威胁;原有的里巷、民宅、地貌、水系、植被缺乏必要的保护,建筑管理不到位;全球变暖也直接威胁着宏村的水源,雷岗山水源已经枯竭为淤泥所填,而西溪河的水源也面临着不断下降的危机。

1.4其他

景区超载,古民居内、巷道上摩肩接踵的人群,特别是周日和旅游旺季,村内的游客接待量更是严重超负荷。络绎不绝的游客,嘈杂的导演解说声,破坏了原有古村落的韵味,破坏了古村落的静谧祥和的生活状态,使游客无法真正品味古村落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2宏村景观生态构成

2.1自然生态景观

自然生态景观是在人与自然系统整体协调、和谐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营造、保存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自然生态主要包括地形、土壤、水系、植被等。①地形:整个村子三面环水,依山伴水,连绵起伏的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仿佛摇篮孕育着古老的村落。②土壤:土层深厚肥沃、含砾石少、呈微酸性,有利于植物群落的生长与营造。③水系:按照“牛”的格局进行挖渠开凿,在西溪筑石褐坝,利用地势的落差,将水引入村中。④植被: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拔700~1000m,主要为阔叶常绿混交林,海拔700m以下,主要是杉木、毛竹、马尾松人工林或天然混交林。

2.2人文生态系统

2.2.1人文生态系统构成。(1)宗族观念。宗族制度在徽州主要体现在“千年之家,不动一杯;千丁之家,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主仆之严”。使得徽州建筑遵循着严谨的礼制,整个建筑布局呈现明显轴线,宅居结构呈对称性,建筑为统一性的徽派建筑,水系规划具有整体性。(2)民族“可印象性”特征。徽州建筑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建筑注重地势、天时和风水、色彩的选择,甚至是房屋的朝向和树木的选择都十分讲究,这使得徽州几乎每个村落都有着天成都框架,建筑风格淡雅,精巧紧凑。(3)村落文化。宏村文化与徽商及徽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南宋以前,宏村是“幽谷茂林,路径茅塞”地带,直到明清徽商的崛起为宏村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新建宗祠、牌坊、传统民居等。清朝中后期,由于重农抑商政策,宏村也随着徽商的衰落而逐渐衰落。

2.2.2人文生态系统标志。在种类繁多的人文生态系统中,宏村是徽州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缩景,也是传统徽州文化的凝固和遗迹,具有浓厚的乡村文化和村落建筑特色。

(1)祠堂,反映宗族文化与活动的重要象征。宏村汪氏宗祠在村子中心地带,位置突出,依山面水,是整个村落中最宏丽的建筑,其建筑风格保留着明代特点,中门高大,月梁上的莲花托,雕刻线条朴素大方,是徽商富贵的象征。

(2)风水树,村落的标志性景观。位于宏村村口,分别是2棵400年树龄枫杨与银杏。

(3)水塘,提供水源,调节小气候。宏村月沼,是牛图腾的“牛胃”,位于整个村落的中心位置,是当初新建水系的发端之作。月沼面积不大,占地数千平米,其水源主要靠西溪活水。

(4)山墙,构成民居建筑文化的核心要素,具有防火作用。宏村建筑是徽州建筑的代表性之一,保留着江南的粉墙黛瓦风格、飞檐翘角。

(5)古桥,不仅起着交通的作用,也是整个村落发展的见证者。与溪流形成“动静”相结合的景观。宏村绕着溪河先后架起四座古桥,构成了牛图腾的“牛腿”。

3宏村景观生态规划

3.1村落自然斑块保护与规划

在乡村景观斑块体系中,由于农耕社会对资源利用的广泛性和深入性,使自然斑块都多多少少出现了人工化的趋势,自然斑块比较少见,即使存在斑块也多呈现出分散破碎地分布在农田斑块之中。

3.1.1村落自然斑块类型。(1)山地、林地与风景区。乡村的山地、林地与风景区是依托大型自然斑块及乡村文化历史而形成的具有自然生态功能与文化的大型特俗斑块,揭示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自然的理解。(2)自然水塘或湖泊。一方面水体解决村落农田灌溉,维持农田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蓄水调节生产对灌溉需求的时间差,从而保证农田生态的稳定性,提高其地域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水体是景观设计要素的重要元素之一,溪水环绕,营造小桥流水人家的传统乡村水墨意境。(3)河滩湿地与林地斑块。河道是乡村广泛存在的景观廊道,由于河流具有季节性和年际变化水过程,从而形成河滩林地生态系统。河滩林地一方面可以保护河道,一方面可以在洪水年,保护护堤,对河道行洪起阻碍作用。

3.1.2自然斑块规划。(1)合理规划大型自然斑块。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恢复雷岗山、东山植被,严格限制乡村土地扩展对自然斑块蚕食。恢复土地性质,保持植物原有的生境特征。(2)保护村落内水资源生态系统。宏村的水生态系统体现在“居民生活——鱼塘——农田”,宏村的水系统在解决居民的生活问题后经过水圳分流汇入南湖,用于鱼塘养鱼,生产农业副业,增加居民收入。南湖的水则又分为3个支流,解决农田灌溉问题。生活用水中的经过适当处理,降低氮磷等营养物,防止水质营养化,再用于鱼塘,用于养殖业的发展。鱼塘中的水再流入农田,灌溉农业,达到水体的动态循环。整个生态系统达到了以人养鱼,以鱼养田,以田养人的生态过程。

3.2人文生态系统规划

3.2.1自然——行为——文化综合体规划。(1)自然环境特征与自然过程。自然环境特征决定自然资源,进一步决定资源利用的结构与方式,从而决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特征。宏村内自然资源丰富,西溪河流域山民利用毛竹走上竹制品道路;旅游业的引进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可开发农业生产基地,将农业生产基地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2)行为集合体与相容性。面对区域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特征,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产生不同技术体系,并产生资源利用和防御灾难的不同的行为体系。因此,对行为与资源相容性的评价是建立合理高效行为体系规划的基础。严格控制宏村的环境容量,其环境容量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宏村本身的承载量,二是接待游客的数量。此外,游客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不强,存在着不雅行为,存在破坏文物的隐患。(3)文化形态与环境伦理。文化形态与伦理是地方性人群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独特认知和行为的表达,文化教育、伦理教育是规定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宏村是历史的遗产,是徽州文化的缩影。因此需要对遗产的保护进行宣传、教育。发动宏村全体村民积极参与,树立保护遗产的意识。

3.2.2空间成长与空间机理规划。在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过程中,空间成长过程和规律的分析与研究有助于认识整体人文生态空间机理的形成过程。

(1)自然格局与空间机理。地形、土壤、植被、水体所形成的河、湖、森林、山体等组合体形成的自然景观是人文生态的基础,是空间成长和空间格局形成的重要条件。

(2)人文活动对空间机理的改造。人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对自然景观进行改造以满足其需求,形成独特的土地格局,为其空间文化特征打下了基础。

(3)土地的记忆与空间机理的延续。土地的记忆是对土地空间肌理的理解与继承,保护土地原有的性质,合理规划土地,同时还需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创新,提取其特色,形成与时俱进的空间肌理特征。

猜你喜欢

宏村景观规划古村落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游黄山宏村
基于文化符号理论的旅游古村落景观设计研究
福建周宁:古村落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宏村画卷
雨色宏村
在宏村
浅谈小城镇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