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淡水湖泊的保护治理模式
2016-07-16雷凌汉
雷凌汉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浅谈我国淡水湖泊的保护治理模式
雷凌汉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淡水湖泊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淡水资源。但随着人们对淡水湖泊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开发,我国淡水湖泊已经开始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数量迅速减少,面积减缩,水质急剧恶化。本文以湖南省的洞庭湖为例,从介绍湖区经济及自然状况出发,结合湖区面临的生态环境现状,就如何对洞庭湖为代表的淡水湖泊进行保护治理进行积极的思考。
淡水湖;洞庭湖;保护治理
我国是世界上湖泊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一,在我国广阔的疆土中,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地方。虽然有众多湖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人为活动的强烈干预下,我国众多淡水湖泊资源受到损坏,湖区也渐渐失去原有的生态功能。笔者将以湖南的“母亲河”——洞庭湖为例,重点探讨其生态现状及治理问题。
一、洞庭湖基本概况
洞庭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调蓄湖泊和通江湖泊,位于湖南北部,荆江南部,蓄纳湘、资、沅、澧“四水”,蓄水量约167亿立方米,天然湖泊面积达2625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难在洞庭”之称[1]。洞庭湖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水系结构,构成了江南具有代表意义的江湖复合型水域生态系统。作为与长江流域保持水体交换为数不多的淡水湖泊,洞庭湖在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不仅有着显著的气候调节、土壤侵蚀控制、污染物降解及泥沙沉积等功能,在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与自然保护中还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湖南经济的腾飞以及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投运,洞庭湖在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蓄水、交通运输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经济价值。
二、洞庭湖湖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环境恶化,洪涝灾害频繁
随着近年来洞庭湖湖区人们资源开发的加剧,每年接纳来自长江三口和湖南四水泥沙量的增多,长期围垦导致的内湖面积下降,使得湖泊外滩的泥沙沉积量迅速上升,湖口水位被抬高,洞庭湖吞吐调蓄功能下降,最终导致湖区多年来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湖区的洪涝灾害受到长江“四水”来量大、螺山河段泄洪量小的双重压力,容易遭遇汛期多次洪峰[2]。三峡工程建成后,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拦截洪水的功能,但由于长江常年饱受洪水困扰,“四水”域洪水的遭遇几率仍然较大。尤其是90年代后,平均每4年就有3次大水灾,无论是洪涝灾害还是特大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都有增长趋势。
(二)干预加重,生态功能降低
洞庭湖湖区的湿地一直以来被人们高度开发,当地居民在湿地内地的围湖造田、围湖养殖、违法捕捞、植树造林等生产活动日渐频繁。随着湖区湿地的开采利用力度加大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湖区湿地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湿地生态难以实现平衡,生态服务功能不再起到防护自然的作用。在自然与人类的双重影响下,湿地的资源数量及质量下降,生态系统机构也被打乱,例如原来生活在洞庭湖湖区的白鹤、中华鲟、江豚等代表物种基本濒临灭绝。
(三)污染严重,湿地功能减退
随着洞庭湖周围经济地带兴起,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污水排放增加,给湖泊的水资源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据相关调查显示,2010年来,与洞庭湖水源密切的生活和工业污染源共有106个,污水排放总量超过1.9万t∕a。其中,由于造纸及纺织化工业造成的水体污染最为集中,工业生产的污水直接排入洞庭湖。据当地环保部门统计,直接排入到洞庭湖的污染源将近25个,污水排放总量已超过0.7万t∕a,比重超过洞庭湖区年度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70%。另外,由于湖区周边城区污水处理设施缺乏,没有设立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也多直接排放入湖。
三、洞庭湖湖区保护治理对策
(一)全面规划,建立综合防治体系
考虑到洞庭湖区的生态及环境现状,洞庭湖区应当树立综合治理观念,建立囊括防洪、治涝、供水、水产水利、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等在内的综合防治体系。洞庭湖湖区管理者要树立健康洞庭、和谐洞庭的环境治理与保护理念,将洞庭湖作为一个完整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来规划,在解决防洪排涝问题的同时还要加强改善生态调节、环境净化功能,实现湖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优良的湖区生态环境,为实现湖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
(二)因地制宜,采取生态修复措施
要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需要因地制宜就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并采取生态系统的修复措施。对洞庭湖周边地势低的的区域要建立退田还湖计划,实施移民搬迁,最大限度地恢复并维持洞庭湖湿地自然生态功能,提高湖泊原始的调洪蓄水能力。同时,为了治理湖区的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淤积,要积极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另外,可根据湖区地势和洪涝特点,选择分区竖向梯级开发模式,保留水面,调整种植结构,采取截岗抢排的治理措施,加强水源涵养林和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在湘、资、沅、澧四水上游河段进行封山育林,建设水土保养型的生态农业体系,降低进入湖泊的泥沙量,结合地区实际,进行湖区的退耕还林还草综合治理。
(三)截污治污,三线管理减少污染
由于洞庭湖受到生活及工业污水排放的影响,水质恶化严重,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治理湖区水质环境,需要截污和治污两者兼治。其中,截污就是对污染源的控制,减少废水污水排放,防止湖区水质恶化。要阻断湖区的污染物排放,可采用“三线”管理模式,包括水域保护线、绿化用地控制线和外围控制范围线。水域保护线是指湖泊水域保护范围的水域,保护线内不得随意侵占,不能肆意占用湖泊水面。绿化用地控制线是划定控制范围以内的绿地,布置工程湿地,将湖区湿地与公园等景观相结合,达到改善湖泊水环境,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污染物入湖系数的目的。外围控制范围线地划定是为了减少范围内人为活动对湖泊造成污染而设置的缓冲带。治污就是要及时处理排放的污废水,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对居民和工业企业进行治污宣传教育,控制污水向湖区排放,禁止向湖区及湿地倾倒废渣、垃圾。
四、结语
我国水资源有限,洞庭湖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要减轻人们生产生活对湖区水资源及湿地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保护湖泊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就必须采取综合治理保护模式,达到湖区环境保护和淡水资源长期可持续开发的目标。
[1]沈新平.新形势下洞庭湖综合治理与保护[J].湖泊健康与可持续发展,2012(07):134.
[2]吴瑞金.我国湖泊资源环境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0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