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牌屋》不是算出来的,好故事是关键
2016-07-15赵国红陈丹王景武
赵国红++陈丹++王景武
《综艺报》:《纸牌屋》是由不同的编剧合作完成,创作过程中一共有几位编剧,创作模式是什么样的?不同编剧分工完成,如何能够保证剧集风格的统一和剧情的紧密衔接?
John Mankiewicz:《纸牌屋》一共有五位编剧。创作每一季剧本的开始,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四五个月,将各个人物、话题、场景贴在黑板上,然后对它进行进一步讨论。确定每季故事的大致走向和每集故事梗概之后,我们每人会轮流做执笔编剧把故事写出来。每年我们都会创作大约9集的内容,在每一季工作结束后开启下一季。
《综艺报》:中国国内曾流传一个说法,好莱坞编剧模式非常细化,有人专门负责情节、有人写笑料、有人写台词,所以这是一个谣传吗?
John Mankiewicz:据我所知,在电视剧的创作上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可能某位编剧会特别喜欢剧中的某一人物,那么他会着重进行这一人物的创作,但整一季剧集都是所有编剧相互协助完成的,并没有某位编剧专职负责某一部分的创作模式。
《综艺报》:《纸牌屋》令中国观众着迷的一点是,虽然故事虚构但却让人感觉非常真实,编剧在写作剧本过程中,是怎样把握真实和虚构边界的?
John Mankiewicz:确实《纸牌屋》每一季发生的事件都跟现实生活非常接近,当然这些事件都是虚构的。编剧们在创作每一季故事时都会阅读大量的新闻,咨询很多专家以及政客。有很多真正参与政治生活的人是我们的剧集顾问。
《综艺报》:《纸牌屋》生发于网络,有一种说法,认为《纸牌屋》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大数据的应用,你认可这种观点吗?
John Mankiewicz:我们对大数据并没有特别关注。一部电视剧的走红,关乎导演、演员,更关乎有创意、有深度的故事与讲述故事的手法,但市场本身充满了偶然性,并非数据能够算出。
《综艺报》:在中国,一些电视剧的生产和创作非常关注观众喜好,因此常出现题材跟风情况,美国编剧在创作中是否也有来自观众的压力?
John Mankiewicz:当然,我们每部剧都试着让观众喜欢,如果没有观众的支持,剧集做出来也没人看。但对一个创作者来说,你并不能真正找到观众喜欢看什么。Netflix会研究很多观众的行为和喜好,有时候Netflix会告诉我们观众喜欢剧中的哪个角色,观众喜欢的角色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
对于一个编剧来说,观众的喜好并不能带来灵感,我们真正的创作动机只能是自己喜欢这个故事,同样你也很难预测这个故事是否会受到市场欢迎。作为内容创作者,当有一个创意时,你只有尽全力做到最好。此外,观众能否喜欢一部剧跟剧中角色也很有关系。如果观众喜欢一个角色,那他对这部剧的好感度会上升。
《综艺报》:中国的网络剧发展非常迅速,你对中国网络剧发展有没有一些建议?
John Mankiewicz:大家都爱看好故事,如果你能讲一个好故事,不管是在互联网、电视、抑或是大屏幕上都能取得成功。现在美国电影叙述的故事并不好,都是类似《变形金刚》《星球大战》的动作大片,很少有电影能呈现丰满的人物,因此美国现在迎来了电视剧新的黄金时代。如果你能讲述好故事,这种黄金时代也可能发生在互联网。但好故事对创作者来说仍然是一个“秘密”,我也在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好故事。不过,如果我找到了新的好故事,也许我就不来上海了(笑)。
《综艺报》:美剧有很多制作优良的行业剧,如《傲骨贤妻》《广告狂人》以及你参与的《豪斯医生》等,人物命运与情节发展跟人物的职业联系紧密;但中国的很多行业剧,人物职业更多是作为一个背景。在行业剧的创作上,你有何经验?
John Mankiewicz:豪斯医生每一集中必须解决一个病例,不管是医疗剧、律政剧还是其他职业题材,案子(case)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引擎。但是我认为这些剧吸引观众看下去的原因是剧中的角色,豪斯医生非常疯狂且滥用药物,但不失为一个好医生,这就是他性格的迷人之处。大家都知道医生能够救治病人,警察能够抓住坏人,这些警察和医生角色才是吸引观众看下去的原因。
《综艺报》:目前美国市场上最贵的电视剧投资规模在什么区间?编剧所占的成本比例是多少?
John Mankiewicz:《豪斯医生》非常贵,制作成本达到了600万美元一集。《豪斯医生》的编剧同样由一个团队负责,每位编剧的薪酬都是一样的——大概每人每集3.8万美元。随着电视剧的播出,编剧还能拿到一些其他收益,如海外版权分成,大概一部剧在10年内能给一位编剧带来几百万美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