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东中西部供给侧改革的不同着力点

2016-07-15杨洋

人民论坛 2016年16期
关键词:工业化要素供给

杨洋

【摘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每个经济梯度区的产业结构特征不同,因此,为了能使供给侧改革政策行之有效,必须细化改革措施,从东、中、西部地区实际产业特征入手,在原有要素禀赋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不同要素端和生产端的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区域差异化 供给侧改革 产业升级 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供需之间的不平衡愈发加剧。很多国人从国外买电饭煲、马桶盖、婴儿奶粉之类的产品,而我国许多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却面临亏损。面对这种尴尬局面,我们不能仅仅从道德的角度批评国人选择国外产品,而是应该理性分析原因,从产业要素端和生产端进行改革,通过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鼓励企业创新、淘汰落后产能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但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布局有差异,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因此供给侧改革必须以区域差异为基础。

东、中、西部地区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各地区的要素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不同,分别处于不同的经济梯度区。一些学者提出针对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差异区的梯度推移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资本的限制,会着重发展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将有限的资源投入产生效益最大的区域,形成“极化效应”。当这些优先发展区域达到较高的经济水平时,会产生扩散效应,将一部分人力、财力和物力扩散到一些后发展地区,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从总体上达到平衡发展。梯度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这种要求,区域经济关系才能协调。

中国学者陈佳贵和黄群慧依据国际工业化的一般经验和标准,通过建立工业化发展阶段判断指标体系,提出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定方法,将整个工业化过程分为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并每期都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

根据工业化综合指数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处于下降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且两次产业所占比重之间的差距在逐年加大。在2013年第三产业产值比例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值比例,由此可以判断我国东部地区目前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而在我国中部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基本处于稳定趋势,第二产业的比重始终高于第三产业,且两次产业比重的差距在逐年加大。由此可以判断我国中部地区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西部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不断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增幅没有变化或在减小。由此可以判断我国西部地区目前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期阶段。

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同时很多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即结构性供需失衡,这使我们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角度进行改革。但是我国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相同,各自所面临结构性问题也不尽相同,应该根据其自身的产业发展特征进行供给侧改革。

东部地区供给侧改革要“有的放矢”

东部地区虽然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后期阶段,但是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资本和环境,自主创新技术不足的问题。

东部地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新兴战略性产业产能过剩。东部地区经济过分依赖于外需,使得其产能利用率萎缩。在向工业化后期阶段发展时,集中发展新兴产业,从而导致产能过剩正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扩散。二是东部地区服务业不能代替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生产性服务业是围绕着工业服务的,如果工业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存在发展的空间。三是东部地区在生产要素方面存在不足。一方面土地供应紧缺,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近年来,“民工荒”已经成为阻碍东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东部地区的供给侧改革必须要“有的放矢”:首先是生产端的供给侧改革——产业升级。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经济框架已经建立,所以应该集中对这些产业进行深化发展,而非仅仅对新兴产业粗放复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重发展具有核心技术、资源能耗低、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将优化生产要素、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作为产业升级的重中之重。其次是要素端的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过去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驱动,创新驱动强调的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方面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为依托的开放型创新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制度创新,为增强产业创新能力而进行市场、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中西部地区供给侧改革主要着力点

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还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甚至有些省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主要以原煤、天然气、电力等产业为主,是以资源为驱动力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应选择与其比较优势相符的产业和技术结构。

首先,进行产业结构改善,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可以减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发挥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其次,对资本密集型产业进行升级。中西部地区主要是以粗放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能源产业为主,这些产业已经不再适应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保护能源、环境的大政方针,因此,应通过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来进行产业升级,推进其向着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率的方向发展。我国从需求侧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以供给侧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任重道远,经济增长主导地位的转变还需要较长时间,为了能实现经济平衡发展和中高速发展,在进行供给侧改革时要以区域经济差异为基础,发挥其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来进行适合其经济特征的产业升级和产业创新。

(作者单位: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①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10月。

责编/张寒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工业化要素供给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