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生理基础理论在小学书写教育中的应用
2016-07-15张丽
张丽
一、书写生理基础理论的基本内涵
浙江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系系主任汪潮教授在小学生书写方面研究颇深,他认为书写的生理基础主要是书写的神经机制、书写的视知觉、书写的手生理和书写的情绪生理。
1.书写的神经机制
书写的生理前提是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书写时,人的神经活动是一个反复循环运动的过程。小学生书写汉字一般分为自发写、听写和抄写,神经机制通路如下所示:
自发写的神经通路:内部言语→视区→角回→书写中枢;
听写的神经通路:听区→角回→视区→角回→书写中枢;
抄写的神经通路:视区→角回→书写中枢。
其中有三个环节最重要:视区、角回、书写中枢。比如,有些小学生虽能看懂文字,也能说话,手部的其他功能都健全,但是不会书写汉字,这种“书写障碍”,是因为书写中枢受损。有些小学生语言活动功能健全,也能写字,但是看不懂文字的含义,这种“认字障碍”,是因为角回受损。有些小学生辨别不出两个字的字形区别,失去了字形视觉,根本无法进行书写,这是因为视区受损。
通常情况下,七八岁的学生已具备了书写的神经机制。因为其右脑生理功能发展较快,包裹神经细胞轴突的髓鞘膜有所发展,兴奋和抑制机能进一步增强,所以,七八岁的小学生已能对字产生形象记忆,神经系统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反应,注意力集中于写字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小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主之以心、导之以目、行之以手,强化书写活动的神经联系系统。对视而不见的生理障碍加以观察,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神经联系,对于筋骨肌肉活动障碍,努力进行相应运动器官的训练。
2.书写的视知觉
视觉感受性和视觉能力,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发展与提高。7岁左右的儿童,发展速度最快。7岁至15岁的儿童,差别感受性的增长远高于绝对感受性的增长,儿童视力调节力也在不断发展。这为儿童感知字形提供了生理基础。
主要有四种知觉现象影响学生书写感知:
线条感知:对于笔画、笔位、笔路等的感知。
图形直觉:对于点画、部首、结构等的感知。
黑白知觉:对于运笔时提按、疾涩,墨的浓淡润燥等区别的感知。
视错觉:包括错误的视觉感受和“正常的”视错觉。
研究表明,视觉对汉字书写有着重要作用。小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的学生,提高书写水平的关键点,在于手眼协调地控制好笔尖落到每一个笔画开始的正确位置,并处理好交叉、接触、隔离等各个笔画之间的关系。
3.书写的手生理
一般情况下,7岁儿童的手部8块腕骨已长成,骨节的缝隙逐渐变窄,长至12岁时,手的发育已接近成人,只是肌肉力量还不如成人,手部运动感觉也在发展,能够觉察到笔和纸之间的摩擦力。
书写活动中唯一的接触性感受器、效应器,是五指触压觉,其感受力和应变力,直接影响字的点线变化。握笔的手与所写的字,构成一定的角度,有利于取得良好的五指触压觉。弗里门等人研究表明,书写时最适宜的动作时臂和指的联合动作,而且书写水平较高者,更多灵活运用手指。
4.书写的情绪生理
诸多实验均表明,书写者在开始书写时,心率有直线渐降趋势。也就是说,书写具有放松身心、缓和呼吸率的效果。学生写字用力过大、不稳,执笔姿势有误,笔画歪扭,书写速度不匀,都与呼吸频率有关。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写字前平稳呼吸、集中注意,掌握屏息时机,学会自然换气。
二、书写生理基础理论在小学书写教育的应用
1.正式书写的年龄问题
据布莱恩(Bryan)对737位5-16岁被试进行手指、腕、肘、肩的动作发展率实验,派尔(W.H.Pyle)对6688名6-18岁被试的轻敲实验,均发现:正式的书写年龄应是七周岁。因为五六岁儿童的手指和手臂肌肉不够发达,7-10岁发展迅速,以手指最明显。学习软笔书法,一般需从八九岁开始为宜。
2.书写坐姿问题
从生理角度看,学生坐姿有程度不一的问题,是因为学生眼睛的晶体的适应能力很强,幼童的目光最近可以聚焦在约10厘米的物体上。因此,小学生写字宜大不宜小,大小适宜才能适应正确的坐姿。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做手指操、挺腰、伸胳膊等动作使身体各部位保持平衡。
3.执笔运笔问题
顺应视觉要求和自然运动规律,“五指执笔法”是较为科学的执笔方法。五个手指动作,自然地将笔管从四面保卫起来,而且,执笔手指关节要外凸,就像用手抓取物品一样,这样指动灵活有力。
4.视错觉矫正问题
学生对于汉字的观察是主观映像,受大脑的视觉中枢、视神经、水晶体、瞳孔、视网膜等器官机器功能的影响。汪潮教授建议大家运用生理学上的视觉矫正原理指导学生,以期事半功倍地进行写字教学。但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为零,有待进一步深入。
5.书写时长和书写效果的关系
布鲁克(F.D.Brooks)用四个月的时间,对184名小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在三种不同练习时间中,学生书写都有相当的进步,其中,每周练习50分钟最妥当。沈灌群和曹仞千也做过相关研究,发现每天练习10分钟,比一周安排一节写字课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