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学教互动”平台,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2016-07-15曾荣店
曾荣店
现代教学过程是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向学生单纯传递知识的过程。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教互动”的建构,把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外界学习环境结合起来,促使教师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笔者试就搭建以“学教互动”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谈谈认识。
一、建构和谐师生关系,是营造学教互动创新氛围的前提。
如何紧跟形势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我认为首先应转变观念,防止穿新鞋、走老路;其次是结合本校实际,学习一些新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进行改造、创新,形成符合本校、本人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受学生欢迎、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教学过程”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应放下架子,不要以指挥家自居,要和学生平等相处。教师实施教育的基点不是使脆弱的学生得到“爱护”,免受伤害,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应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应该有自己发表意见的“权力”。其次,不应该对学生约束过多,应该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多沟通多商量,反对专断强迫,从根本上放弃师尊生卑、师授生受的观念。对此,应做到三个“三”。一是使学生做到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二是自己做到三欢迎:欢迎课堂随时质疑,欢迎学生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反驳老师的观点;三是做到三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不同意见,给学生营造宽容的气氛和大胆创新的条件,特别是对那些爱幻想、爱标新立异、富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加倍关注,巧妙引导,充分肯定他们求异思维的价值。在老师欣赏、鼓励的目光下,学生的心情是最愉悦的,思维是最活跃的。因而,整个课堂的气氛是最活跃的。这样,互动的教学就可以开展起来。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教互动”课堂教学,需要的知识容量是巨大的,单纯依靠教材提供的材料并不能真正达到互动的效果。当前,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态,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更从观念、过程、方法诸多层面赋予了教学新的含义。多媒体教学集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以其形象、直观的形式,丰富的教学信息量,超文本的快捷传递方式,全面刺激人体感官,把学生引入一个全新、奇特、美妙的境界。比如,在讲“改革开放”一课时,我组织了以下镜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深圳人民的生活相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深圳特区的图像;邓小平南行讲话图;现在深圳的繁荣景观。看完画图后,学生兴趣盎然,我提出思考题:比较图像,你有何感想?学生大胆上台发言,不仅本课的知识要求很快解决了,更重要的是在发言讨论中达成了共识:1.党的政策是英明的;2.邓小平同志具有远见,是一位伟人;3.社会主义中国有能力办好自己的大事。这些创新的共识俨然又是一次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这正是教育目的所在。又如,在讲“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时,我向学生推荐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网址,让学生上网检索相关资料,组织大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获取知识后进行交互式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改变了传统的施教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学中心从教师逐渐转向学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现学习”和“探索学习”。学生在一个个好奇的知识源的驱使下全身心地大胆探索,渴望认识“庐山真面目”,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火花不断闪亮。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主体活动,在互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个学生如果从未体验或极少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感受的只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淡,或者总是经受失败或挫折的苦恼,那么,他在心理上就会一直处于压抑或自卑状态,那种求知的欲望,渴望提高的心理,定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原有的才思、灵感会一并窒息。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有趣的学生主体活动,经常为学生提供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境,在活动中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教育部在新的课程设置中,把研究学习正式作为一门课程提出来,正是适应了当前中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也为“互动”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软件环境。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尽可能放开,让学生自行设计研究课题,修改活动方案,自愿选择内容,自行评价活动及成果。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考虑的主要是学生提出的课题是否科学、具有可操作性。还要巧妙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和冲动。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使学生有机会提出独到的或做出富有新意的观点,并进行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学生在被赏识中可以看到自己的价值,获得创新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平时我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专题研究活动。如:“热点问题辩论”、“小制作小发明”等,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研究问题设计与解决策略,唤醒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是教师最起码的学生观。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可塑性很强,每个学生只要教学得法都能成才。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都能学习好,对学生长期抱有希望,必定会使学生受到热情的关怀和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多地创设各种机会,给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以展示个性特长的机会。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给予明确具体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能、施展身手的机遇和舞台,使学习者不断取得成功,经常享受到成功的满足和喜悦,而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就会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问题是个性化教学的核心,整个教学活动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进行的。没有学生提问的课堂其实就是对学生主体漠视的课堂,当然就失去了对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的培养。教师要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必然会有解决问题的内在要求,学习主动性会大大增强。实践证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促使学教互动,提高个别化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它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因此,一个好的建构活动必须建立在“问题互动”的平台上。设计出科学、富有思维性的问题是关键,问题是引发思维的动力。陶行知曾说:“智者问没巧,愚者问没笨。”设计问题的过程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设计问题为主线,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生与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互疑互问,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发现、设计问题。这一系列活动就会在课堂内掀起一个又一个新的认识“冲突”,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思想品德课“学教互动”课堂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它更多地依赖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业务素养,与传统课堂相比,对老师的专业素质、能力要求更高,老师的专业化会越来越突出,当然,“学教互动”课堂并不是一律不要讲授,和传统课堂比,老师与学生更近,老师更多着眼于学生发展,教学更切合教育对象。所以,从传统课堂迈向“学教互动”课堂及学习课堂,并非隔着“鸿沟”,只要勇于探索和实践,必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