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学生,开创一片别样的天空

2016-07-15钱晓洁

考试周刊 2016年53期
关键词:解放创造陶行知

钱晓洁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等非智力品质,而不是像当今教育那样强调知识与技能传授。本文结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谈谈教育现状,探讨如何解放学生,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关键词: 陶行知 解放 创造 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千古百计地“教”,紧追紧赶地“灌”,不是鼓励学生追寻事实、反思现状、质疑真理,而是要求学生承认事实、赞美现状、接受真理,促使学生一味顺从,盲目记忆,抹灭各项。于是,便有了解放学生的呐喊。针对解放学生这一提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真知灼见——六大解放。我将陶行知的解放思想从两个方面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在解放的空间中愉悦地学习。

一、解放双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正如陶行知所说的: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是何等重要。但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双手更多的用来做什么呢?举手,写作业。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学生的双手有真正动起来的机会呢?这就需要教师依托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动起手,从而加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如教学《詹天佑》时,预先准备了沙子,在讲台上压成小山形,上课时指着“沙山”说:“这座山就是居庸关,一会儿要变成八达岭,最后要变成青龙桥附近的陡坡。根据课文内容,我们要请7位同学当小工程师,当火车司机。先开居庸关。”一位学生上来用两支铅笔同时从“山”的两端向中间插,表示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隧道,并且交代要测量准确,不能错开;次开八达岭隧道,一位学生先用铅笔从“山”的顶部向下插,再用铅笔从“山”的两端向中间插,并且交代打下竖井向两头凿,两头同时向中间凿,形成四个工作面,工期自然缩短;再解决陡坡,一位学生用尺子架设了“人”字形线路,并且指出“人”字形线路是为了减小坡度,坡太陡火车就开不上;最后是火车,一位学生用粉笔当火车,表明车头车尾,边开边讲:“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车头,一个在前拉,一个在后推。过了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车头拉,原先拉的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由于学生实地操作演示了,思维活跃,兴致很浓厚,锻炼了理解课文、投入实践的能力,达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学效果。

二、解放嘴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一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小孩子得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首先要放下教师的架子,让学生敢问。

培养学生可贵的质疑胆略和气魄,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敢问。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放弃师道尊严的思想,把自己当做学生中的一员,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娱乐,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可信,做学生的朋友,使他们在朋友面前尽情畅谈自己的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提问权利。

如教学《大江保卫战》这篇通讯时,学生无论从语言文字还是视频中都能感受到这场灾难的严重性和子弟兵的英勇,由此会产生各种好奇和不解,此时教师同学生一起经历,让学生勇敢地问、充分地问。

其次要教给学生质疑方法,使学生善问。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质疑,给了学生适合的思考时间,逐步培养学生善问的良好习惯。

1.预习质疑。苏教版课文文质兼美,布置学生预习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把难解有疑之处写在自己的质疑本子上,准备课上讨论。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因而提问水平也不一样,但都反映了他们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疑在点子上的同学,教师要予以表扬,这样能促进他们更积极思维。

2.标题质疑。标题是文章的眼目,精心提炼的标题能以一目尽传精神。学生学课文,首先接触的是标题,引导学生对标题质疑,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低中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是《我不是最弱小的》,在黑板上书写好课题后,先指导学生把课题读正确,然后问学生:“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呀?”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问:“我是谁?有的问:“为什么他不是最弱小的?”还有的问:“那么谁是最弱小的呢”……如此提问,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3.教后质疑。一篇课文教学完毕,不等于学生没有“疑问”了。如果留一点机动时间,让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就有利于促进思维、深化理解。如学完课文《第一次抱母亲》,有些眼尖的同学就发现,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用了一个省略号结尾,这样有何意图呢?对此,我稍作点拨,同学们明白了原来作者是故意设置了一个空白,让同学们去想象、去思考:接下来的故事会怎样呢?

陶行知先生的“六个解放”思想是多么明智、多么深远。让我们解放学生,还学生创造空间。让我们紧密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六个解放”思想,把它们融入教学实践中,以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提高业务能力。相信那时我们的教育一定是一番不同的景象。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宋建文.解放学生[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3]夏冬梅.解放孩子,让语文教学更具活力[J].才智,2015.

猜你喜欢

解放创造陶行知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