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简单而高效
2016-07-15张璐
张璐
怎样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怎样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案例描述
教学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首先以鲁迅的评价及文中的描述介绍了《史记》的巨大价值,接着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用‘愤不用‘奋?”“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我觉得这几个问题提得太好了,于是很高兴地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知道“发愤”含有振作精神,决心要做某事的意思。第一个问题很快解决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然后,我告诉学生第二个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要仔仔细细地读课文。我的故作神秘让他们一下子劲头十足,眼睛盯着书,嘴里振振有词,不时用笔做上记号。于是,小手一个接一个地纷纷举了起来。在说到司马迁从小受居住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开始学习历史时,我补充了关于司马迁出生地“龙门”的传说,有的学生立即反应到,这使司马迁从小立下志向,要做一番大事业;在说到父亲临终嘱托时,我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司马谈未完成心愿的遗憾及对司马迁的殷切期望。学生想象,“此时,司马迁会对父亲说什么?对自己说什么?”感受司马迁决心的坚定;在说到司马迁遭受飞来横祸入狱受刑,几经挣扎完成《史记》时,我补充了他为李陵辩护的事和他在《报任安书》中提到的宫刑的奇耻大辱、几位“重于泰山”的人。他们听得聚精会神,这在我们班课堂上十分难能可贵的。接下来是全课的重难点“司马迁经过怎样的心理斗争,他会想些什么?”我很担心学生和以前一样遇到这样的问题都无话可说,可这次他们不仅说了,而且发言热烈,说得很好。“为了给朝廷保住人才,落得如此下场,今后被街坊、其他官员嘲笑,怎么见人啊!不如死了,一了百了。”“我从小就想做一番事业,如果现在死了,就会一事无成,而且要背负宫刑的奇耻大辱。”“父亲临终泪流满面的嘱托,我还没有完成,如果现在选择死亡,就是不孝。”“孔子、孙膑、屈原都曾忍辱负重,完成了旷世巨著,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死得有价值。”……
二、案例分析
这节课让我觉得学生学得主动、透彻,不仅发言面变广了,而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教学目标。我想是因为我将这节课变简单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我所谓的简单,并不是降低学习要求,只提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而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吃透语文教材,把握教学重点。语文学科特点之一就是它涉及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想要通过一节课就得到很大提高是绝对不可能的。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一个很大误区,错误地理解教材,往往使劲挖一篇文章,挖出很多东西,结果预计课时内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学生也消化不好。其实,钻研教材是对的,但应该重在研究教学重点,以及如何完成。目标的制定最终要读透教材。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精神,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简化教学难点,降低学习难度。课堂上经常会在难点上浪费很多时间,费了一番周折之后,学生听得朦胧,老师急得不知该怎么说。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教材,甚至对现在的教材内容加以适度补充或重新组合,活化教学内容,缩短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给孩子一个台阶,他们就能很快爬上来。
3.减少课堂提问,让学生学得轻松。一个又一个问题像炮弹似的向学生抛去,给他们带来巨大压力,使他们疲惫不堪。试问,在此状态下,他们还有心情体会文章的情感吗?思想开小差在所难免,因为他们需要休息。所以,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设计统领性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