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情入境,体悟形象
2016-07-15曹文抗
曹文抗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2.分析诗中体现的诗人形象。
教学重点:“情乃诗之胚”,重点体会诗歌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诗句分析诗人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掀开中国文坛的红盖头,酒香随清风徐来,诗和酒相从相随,有着一种天生的缘分。长安城中风流倜傥的饮中八仙朝我们迎面走来,走在最前面的就是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
李白好酒,很多作品都是在酒意正浓时,一气呵成,读来带着浓郁的酒香,他不仅自己爱喝酒,而且爱劝人喝酒,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白,走进一次盛宴,去领略李白劝酒的艺术——《将进酒》
二、品感情,自由朗读文本,自主把握诗歌的情感
朱光潜先生说:“读诗能培养我们纯正的文学趣味。”让我们用琅琅书声亲近文字。
1.学生朗诵秀。请学生推荐一位同学朗诵诗歌。
2.听朗诵录音。推荐任志宏朗诵版本。
小结:教师暂不做评价,请学生点评。学生读音准确,有情感的起伏,艺术家的朗诵更是情感饱满,注意了声音的起伏,做到了抑扬顿挫。
然后,教师做诵读指导:声音的抑扬顿挫,源自于情感起伏、变化。朗诵有感染力,必须对诗歌情感有准确把握和深刻体会。
3.引出问题: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解释“基调”,贯穿诗歌始终的情感倾向和情感态度。)请学生选择合适的表达情感的词语概括,并从文中找到依据,说明理由。(感情基调:“愁”。)
4.疏理诗歌的情感线索:悲叹—寻欢—愤世嫉俗—狂放—愁苦
悲叹:“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因年高,白发生而悲,不禁让人思考,是什么让早上的青丝,在晚上就变成了白发,仅仅因为年龄的增长,人到暮年而背吗?
寻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所以李白不忍光阴虚度,纵情享乐,尽情欢娱。他的方式便是“喝酒”。虽然这里说“得意”,其实更是深深的自我解嘲,按照当时的“成功学”,此时的李白不仅不得意,反而在功名上是失意的,但是他乐观、狂放,谁又能说他不是生活的勇者和胜者呢?
愤世嫉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被暂时的不顺压倒,不被现实的黑暗吓倒,极度的自信,相信终有一展才华的机会,金钱乃身外之物,散尽还会再有,洒脱当如李白。
狂放:“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钟鼓馔玉”代表是富贵的生活,这种富贵在古代就是官宦身份的代表,李白把功名看淡,把财富看淡,只想做一个因为“酒”而留名千古的“饮者”,难怪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他“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狂放至此无人能及。
愁苦:“与尔同销万古愁”,我们不知道李白的愁绪有没有经过这次痛饮而消除,但是从这里看出,李白有“万古”的愁绪,毋庸置疑。他渴望消解,渴望超脱,没有沉溺在无尽的愁苦中不能自拔,他有积极的改变的诉求。这也是李白洒脱个性的体现。
三、悟形象,从情感起伏变化中,读到了怎样的李白形象
我从 读到了一个 的李白形象。
(给一遍朗诵的时间,相互讨论,注: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言,言明理由。)
学生生成预设:自信,自负,豪放,洒脱,愁苦……
如:我从天生我材必有用,读到了一个自信的李白形象。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饱读诗书,渴望济事,虽然仕途不顺,但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终成一展抱负。
四、探实质,诗人的愁绪,是否消解?
诗人驾文字之舟,承感情而来,抒发人生大义。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与诗人的经历和人生态度有必不可分的联系。
其一,人生关键词: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30岁初入长安无功而返
42岁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奸佞当道赐金放还
52岁与友畅饮作《将进酒》
人生在得意和失意间游走,他是一个出色的诗人,但绝不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其二,对功名的态度:他始终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面对现实的不如意,又“但愿长醉不愿醒”。
其三,对利禄的态度:对金钱“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
结论:李白是个旷达其表,悲愤其里;是个洒脱其表,郁结其里;是个狂放其表,愁苦其里的人。他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一方面受着老庄虚无主义的影响,求仙问道,钟情山水,豪迈、洒脱,飘于空中,不接地气,是一位谪仙人。另一方面受着孔孟思想的影响,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无法真正放下。
然而,李白让人为之动容之处正在于它的这份放不下,让他不仅是一位仙人,而且是一位具有现实情怀的有责任有担当的大丈夫。
五、课后问题探究
因矛盾而更真实、鲜活的李白带给你怎样的感受?300-500字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