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转折的实现
2016-07-15郑萍
郑萍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1934年12月18日,为进一步明确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纠正“左”倾错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确定在川黔边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黎平会议是党中央长征以来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它否定了博古、李德所坚持的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左”倾冒险战略方针,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
1934年12月31日深夜,中央政治局在瓮安猴场召开会议,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坚持下,再次否定了“左”倾冒险主义者去湘西的错误主张,重申黎平会议的正确决议,会议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命令红军立即渡江;明确决定今后部队的军事指挥权必须置于政治局集体领导之下,排除了博古、李德的独断专行和瞎指挥;进一步恢复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对军事斗争的集体领导,为开好遵义会议创造了思想条件和组织条件,是实现伟大转折的前夜。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首先由博古作关于反对第五次“围剿”的总结报告。接着,周恩来就军事问题作副报告。张闻天作了反对“左”倾错误的报告。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相继发言,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会议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作出了改变黎平会议先以黔北为中心、再去川南创建根据地的决议,决定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会后,又根据敌情的变化,决定中央红军在川滇黔三省广大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取消在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仍由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对于军事指挥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会议最后指定张闻天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委托常委审查,然后发到支部讨论。遵义会议明确回答了红军的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指出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同时改变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1935年2月5日,中央红军到达川滇黔交界处的一个鸡鸣三省的村子。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此召开会议讨论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习惯上也称总书记);决定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博古任总政治部代理主任。
1935年3月10日至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在遵义苟坝召开会议,会议先是讨论红军军事行动,后发展为讨论红军下一步战略方针和成立军事领导小组的会议。到会同志一致同意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以周恩来为团长,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代表政治局常委领导军事”。这表明遵义会议提出的“改组党中央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的任务最终得以圆满完成,进一步加强了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的领导地位,标志着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作者单位: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王远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