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套组合拳”打造山地特色农业升级版
2016-07-15张周虎
张周虎
水城县立足山地特色,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打好退、套、变、管、销“五套组合拳”,全力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山地特色农业升级版,为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提供良好产业支撑。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功与否,是水城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通过二至三年的艰苦努力,把全县的农业产业发展起来、巩固下来,是我们这一届党委政府的历史使命。”在水城县脱贫攻坚誓师大会暨2015年第二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场观摩总结会上,六盘水市委常委、水城县委书记张志祥全面阐述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去年以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水城县立足山地特色,积极培育后发优势,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景区特色化”的要求,着力打好退、套、变、管、销“五套组合拳”,全力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山地特色农业升级版,为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提供良好产业支撑。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53.01亿元,同比增长60.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088元,同比增长10.7%。
坚持“能退则退”
把传统产业退下来
水城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的发展思路,把产业发展与退耕还林、绿化造林、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六盘水市委“坚决把60%的传统产业退下来”的要求,全县上下自加压力,按照“能退则退、应退尽退”的原则和“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的目标,掀起产业结构调整热潮,各级干部广泛深入群众,为群众算好经济账、效益账、人工账、眼前账、长远账,积极引导群众把低产出、低效益的传统产业退下来,把经济价值高、观赏价值好、绿化效果佳的特色产业种上去,让经果林变绿化林、产业带变绿化带,促进生态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同步提升,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去冬今春以来,全县共实施特色产业种植面积104万亩,“八大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猕猴桃、茶叶、核桃成为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七大农业园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米箩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连续三年在全省综合考核中勇夺榜首;“九大产业带”基本成型,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生态带、旅游带、观光带、转型带、致富带;百里刺梨产业长廊、百里核桃产业长廊、百里猕猴桃产业长廊“三百产业长廊”基本形成,真正做到不留“天窗”、不留“断带”,实现铺天盖地,推动“盆景”变“风景”。
坚持“能套则套”
把林下经济发展好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能不能取得成功,关键要看林下种植和套种工作抓得好不好,这是水城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总结出的经验。具体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坚持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既强调可持续发展,又注重让群众快速稳步增收。坚持以亩产论英雄,按照“能套则套、应套尽套”的要求,科学规划产业套种工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做好群众的引导工作,实现什么作物效益好就套种什么,什么见效益快就套种什么,以套种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确保实现效益最大化。
为切实保障群众利益,水城县委、县政府经认真研究,采取政府引导、群众实施、市场运作、公司保底的方式,由公司对套种的作物实行保底订单收购,确保群众利益不受任何损失。全县共规划套种辣椒、特色马铃薯、香草、生姜、花生、油牡丹、人参果、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66万亩,截至2月底已完成套种25万亩,成功探索走出一条以短养长、长短互补、长短相宜、种养结合、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山地特色立体农业发展新路子,为农村群众找到一条“短、平、快”的致富路。
坚持“能变则变”
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水城县切实把“三变”改革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按照“能变则变、应变尽变”的要求,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努力把种植大户培育成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小微企业,把小微企业培育成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培育成精英企业,把精英企业培育成企业集团,用“三变”理论指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山地特色农业向组织化、园区化、规模化发展。
目前,全县共有2家省级龙头企业、15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县级平台公司、37家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户参与的模式,由公司(企业、合作社)负责提供资金、苗木、技术等,村集体负责发动群众和组织实施,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根据各个产业的具体情况,建立健全“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切实把公司、村级组织、农户打造成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共富的合作发展新路子,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提高了山地特色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又为公司(企业、合作社)拓展了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参股”变成“控股”。
截至2月底,全县共有3.6万户13.48万人参与“三变”,入股耕地23.24万亩,入股资金1017.6万元。
坚持“种管并举”
让特色产业强起来
抓产业结构调整,种得好还需管得好。这是水城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始终坚持的基本遵循。具体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坚持种管并举,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特色产业种植,一手抓后续管护,全面构建部门、乡镇、各村、农户“四位一体”的管护责任体系,把责任落实到人头上,落实到田间地块,真正管到位、管出成效。
县农业、林业、扶贫等职能部门着力加强技术指导,切实把兑现补助与管护紧密结合起来,严把验收关,对管护不到位,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兑现补助;各乡镇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实行日常化、常态化的管护,积极发动群众做好抗旱保苗、补植补种等工作,全力做好防火、防牲口破坏、防人为破坏等工作。各村干部积极当好农业产业管护的“主力军”,结合本村实际认真制定《村规民约》,将产业管理作为村干部职业化管理的一项考核内容,实行分片管护、各管一片、责任到人。广大农户切实当好产业管户的主人翁,在县乡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切实把产业当家业进行经营管理。
坚持“产销结合”
确保农产品卖得好
水城县坚持“产销结合”,一手抓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一手抓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确保特色产业种得好、管得好、收得好、卖得好。各乡镇结合实际,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成功培育了“雪凝红”核桃、“黔宏牌”红心猕猴桃、“水城春”富硒茶、“玛瑙红”樱桃、“牛棚良子”脆甜桃等一系列“水城品牌”,形成了品牌效应,提高了经济效益。
水城经济开发区、9家县级平台公司和2家农业园区管委会主动作为,超前思考,提前谋划各类产业的后续加工和市场销路问题,瞄准茶叶、猕猴桃、核桃、刺梨等“八大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等为重点的第二产业和以农产品包装、储运、服务、销售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推动特色农业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的“接二连三”。目前,已建成双水冷链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县级电子商务展示中心和30个农村电商服务站,启动了容量6000吨的冷链物流中心二期工程和鲜活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
“立足水城山地农业的特色和资源,坚定不移地走山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确保到2020年,全县农业特色产业面积稳定在124万亩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幅保持在每年20%以上,粮经比达到20∶80,基本完成产业结构调整。”2月29日,水城县县长王尔彬在水城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十三五”时期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作者系水城县委政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