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红星课程丰润核心素养
2016-07-15谭鑫之
谭鑫之
【摘 要】学校特色化建设正向纵深推进,正从表层化的物态文化建设走向更深层的课程视野的全面建设。本文立足于学校实际,从学校历史传承、特色革新和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方面阐述了学校建构红星课程的历史起源和哲学定位,认为课程哲学是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并从课程哲学入手,阐述了本校红星课程的个性目标、基本架构、实施路径以及物型建设。
【关键词】地域资源;红色文化;核心素养;特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51-02
【作者简介】潭鑫之,江苏省连云港市班庄中心小学(江苏连云港,222100)校长,高级教师。
江苏省连云港市班庄中心小学(简称班庄小学)坐落于革命老区——赣榆区西部苏鲁两省交界处班庄镇境内,是一所有着七十余载历史的老校。近年来,学校围绕提高质量与内涵发展的主题,以“红星教育”为引领,以课程建设为核心,聚焦儿童的核心素养,着力打造富有校本特色的优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红色文化基因孕育红星教育
1.特色教育资源锻造出红色文化。
一陵一库的自然资源生发红色教育。班庄小学毗邻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山烈士陵园。这座陵园于1941年春在抗日烽火中兴建,是全国建园最早、规模最大、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烈士陵园,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民国防教育基地”“首批国家公祭地”。同时,班庄镇境内还有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领巾水库。这座水库是1957年,我省少先队员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充分发挥“一分钱精神”,支援苏北老区建设而修建的。独特的区域教育资源赋予班庄小学红色教育基因。
一山一水的革命印记滋养红色精神。班庄镇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曾留下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陈毅的足迹。同时,班庄小学也有着深厚的红色革命情缘。早在抗战时期,学校就组织在校的140余名学生边学习边依靠山水优势为抗日政府站岗、放哨、送信;学校的国语教材内容有“日本强盗侵略中国,中国人要救中国”“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一夜占我沈阳城”等内容;学校的首届毕业生大部分走上抗日道路,学校被抗日政府命名为“抗日模范小学”。其后,学校一直坚持红色教育不放松。
2.教育时代诉求催生红星教育。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国家教育意志的根本体现,是学校特色育人的核心价值取向。特定的历史条件、独特的区域资源、一脉相承的校史文化赋予我校新的发展使命,我们提出了“红星闪闪放光彩”的新主张,即上承“红润童年”之人文情怀,下启“群星璀璨”之科学素养,把“做孩子生命中的贵人”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我们以“爱·责任”为校魂,以“和你在一起”为校训,以“公正、勤勉、果毅”为校风,以“明德立己,日新达人”为教风,以“学而思,知以行”为学风,全面构建红星教育核心价值理念体系。
二、红星教育成就红星课程
1.红星课程的哲学定位。
我们深入研究学校70多年的办学历史,得红色文化之积淀、锐意革新之意识,聚焦儿童未来成长的核心素养,综合多种课程哲学观点,提出了以红星教育为核心的课程哲学: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建构知与行统一、人文情怀和科学品质并存的特色课程体系。
2.红星课程的个性目标。
以红星教育为核心的课程哲学,明确了课程建设的目标:弘扬红色文化,注重科学素养,共性教育与个性发展并重,为每一个孩子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
3.红星课程的基本架构。
我们认为,特色课程的价值在于培育儿童的科学与人文的核心素养,具体概括为文明守法、人际交往、艺术审美、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运动与健康等六大类。我们着力建构儿童的核心素养模型,分别指向不同的课程体系,以开放的心态、融合的视角,整合教材中的红色文化因子,在知行统一上出特色、见成效,以全面达成特色课程总目标。
4.红星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红星课程从主题内容和学习方式两个方面入手,系统性开发了两大模块的校本课程:其一,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发了“红色人文课程”;其二,定位于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能力,开发了“红星知行课程”。我校的校本课程《红歌赏析》获评连云港市一等奖。
活动课程以其自主性、实践性和多元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和主动发展的需求。我校根据教师特长,进行了活动课程的师本化开发,拓展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如开展了祭扫抗日山烈士陵园的红色德育活动,开展了“红星读书会”等红色文艺活动,开展了“红歌嘹亮”等红色艺术活动,开展了“重走长征路”“寻访抗战老兵”的远足活动。我校的国际数棋团队先后参加江苏省教育厅、中国少年科学院组织的竞赛,均获团体一等奖,学校被授予国际数棋特色学校;我校的小篮球运动被评为江苏省特色项目。
同时,我校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全面开展“红星中队”建设活动,以教室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以英雄各不相同的精神价值为统领,开展班风、班训、班歌、班旗以及班级图腾等文化符号的创设;以日常行为规范、特色活动为抓手,将核心素养内化为孩子们的潜在品质,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学校的“李四光中队”“符竹庭中队”先后被江苏省、全国少工委命名为英雄中队。
三、红色资源浸润物型课程
刘熙载《书概》中提到:“学书者有二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程颢曰:“天下无一物无礼乐。”由此我们认为,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还要十分重视校园内外物型课程的建设,以物象助学情,让学生借物启学悟道,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达到知行同步,物我合一。从某种程度上说,物型课程最能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
1.楼群赋名,立意高远。
以红色文化和红色政权的杰出代表人物命名建筑,既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又饱含着学校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如两座教学楼分别命名为“润心楼”和“希贤楼”,寓意在“红色文化浸润下,希望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贤达”;行政楼命名为“建德楼”,寄寓了“以德立校”的办学定位和不断建设红星教育的办学追求;广场命名为“翔宇广场”,寓意“班庄小学的孩子从这里一飞冲天,自由翱翔”。此外,学生餐厅命名为“天璋厅”,取我校第一位校长徐天璋之名,寓意“牢记红色校史”;红色文化馆命名为“月华馆”,既是纪念从我校走出的革命英雄朱月华,也寓意“革命英雄与日月同辉”。这样的命名增强了学生的亲近感和可视感。楼宇文化以其普遍性和持久性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亭廊映趣,润物无声。
教育是一种多元的艺术,环境是一门无声的课程。学校充分利用楼道、墙壁、走廊等有限的空间,留下红色文化的印记,让静态的墙壁、走廊“活”起来,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例如,“红色印记”记录了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所经历的革命历史场景和祖国逐步走向繁荣昌盛的画面;“革命作家长廊”“红诗墙”“砥廉诗词灯箱”等记录了红色革命先驱的诗词警句,散发着浓浓的红色文化气息。教师利用晨会、队会,带领学生漫步其间,吟诵名言警句,感受革命豪情,育心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