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名副其实”的《品德与生活》课

2016-07-15赵莉雅

知识窗·教师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交通标志品德与生活交通规则

赵莉雅

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生活》课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围绕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四个主题,向他们呈现了真实的生活常识、社会常识、科学常识、手工制作等生活素材,为学生回归生活、体验感悟提供了源头。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大胆从教材出发,通过创设鲜活的载体来引导学生真实地走进并“点击”生活的精彩,享受生活的情趣,体验生命的价值。

一、融入生活,真心参与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囿于课堂一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缺陷,所以《品德与生活》课应从封闭性教学转变为开放性教学,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感到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空间、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认识和感悟,并把从社会生活中看到的东西、体验到的情感带进课堂,加以讨论和思考,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如在教学《认认标志》的第一课时中,笔者把学生带到马路的十字路口旁,看交警如何指挥交通,看红绿灯如何指路,看行人、车辆如何安全通行,并请交警给学生介绍常见的交通标志;在第二课时中,笔者带领学生回到教室,引导学生交流所见所闻,并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辨析遵守交通规则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种种表现,然后结合教科书上的交通图,让学生“贴标志”,把常见的交通标志贴在恰当的位置,从而加深学生对交通标志的认识;在第三课时中,师生一起参与“过马路”的游戏,笔者让学生分别扮演红绿灯、行人、车辆等,进行模拟练习;在第四课时中,笔者把学生带到马路上进行实地演习。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使学生不但认识了交通标志,还懂得了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并积极地内化为自觉行动,提高了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外,新教材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层面设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了真情拥抱生活的时空,如《我们的校园》《春天来了》《我们和太阳做游戏》等。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放开手脚,通过考察、调查、访谈、服务等自己乐于参与的方式去熟悉生活环境,体验生活情趣,感受内在价值。如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融入校园,在舒展腰姿的柳条上、在钻出泥土的小芽中,让学生闻闻春天、听听春天、看看春天……在生活气息浓郁的自然环境中,学生率真无忌地展露着情感,充盈着心灵,飞扬着个性——这就是生活化的课堂。

二、影像回放,激活真情

教师应承认学生眼中的世界,就是他们眼睛所观察到的、心灵所感受到的世界,这是一个和成人世界大不相同的世界。收录于教材中的内容都来自“生活”, 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变换,某些完全逼真的生活场景往往难以迁移到学习中来,如《祖国妈妈的生日》中“开国盛典”“国庆节天安门广场大阅兵”“各族人民欢庆十一节”等内容,学生很难理解这些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借助直观、形象、动态、多维的声像信息的回放,刺激学生的感官,撞击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回到开国大典和国庆盛典的历史性时刻,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看到海陆空三军将士的飒爽英姿和中华儿女的欢庆振奋,以及祖国处处花团锦簇的场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然后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我们也来用实际行动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这个环节。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生活中的学生是需要点燃的星星火种,是一颗颗需要激活的苞芽。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学生在建构中发展,在发展中打造“名副其实”的《品德与生活》课。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小学)

猜你喜欢

交通标志品德与生活交通规则
交通规则
交通安全伴我行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交通规则要遵守
交通标志小课堂
我们欢迎你!
任何时候都要遵守交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