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琉璃厂
2016-07-15阵雨
阵雨
大年初一下午3时,看完中国书店前的小车会《娘娘出宫》,我又朝着琉璃厂古文化街的巷深处走去。
只见街巷两旁,著名的文化店铺鳞次栉比,从中国书店到槐荫山房、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李福寿笔庄、荣宝斋……林林总总有近百家之多。就说这些家店门上的匾额吧,陆润庠、于右任、张大千、吴昌硕、齐白石、郭沫若、启功、沈鹏、董寿平、李铎等名家大师的墨迹尽在其中。驻足门前,抬眼望去,心早已肃然起敬。
史载远在辽金时代,琉璃厂还是京城的郊区,名曰“海王村”。到了元朝,这里开设官窑烧制琉璃瓦,成了皇家御用建筑材料的供应地。岁入明代,因建设内城和修筑宫殿而大兴土木,琉璃厂的宫窑规模开始扩大,成了明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到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北京外城,琉璃厂慢慢变为了城区,官窑从此迁至京西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并流传至今。清兵入关之后,顺治帝在京实行“满汉分城居住”,琉璃厂在外城西部,汉族官员多住于附近。及至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相继建在琉璃厂附近,宫员、赶考的举子常聚于此,渐渐吸引了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纷纷转移到此。各地的书商也不断在这里设摊儿开店。《都门杂咏》中有《竹枝词》为证:“新开厂甸值新春,玩好图书百货陈。裘马翩翩贵公子,往来都是读书人。”可见当年的琉璃厂已经成了京城最具吸引力的雅游场所和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
在琉璃厂古文化街上,可谓店铺云集,最著名的老店当数荣宝斋。荣宝斋的前身是始建于1672年的“松竹斋”,光绪年间(1894年)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将其更名为“荣宝斋”。著名书法家陆润庠题写了“荣宝斋”三个字。清末,文人墨客常来相聚。民国年间的老一辈书画大家于右任、张大千、吴昌硕、齐白石等便是这里的常客。
清末民初时,荣宝斋、大干画廊等琉璃厂老店纷纷争悬名家书画于窗前,俗称“赛窗帘”,引来四面八方的文化名士驻足观赏,一时成为琉璃厂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时有诗云:“新春渲染赛春帘,北溥南张等素缣。荣宝斋前权驻足,立游真较卧游甜。”可见“赛窗帘”之盛况。名画最多、门庭最为热闹者,也数荣宝斋。那时,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术融刻版、印刷、折裁等工艺于一体,荣宝斋的复制技术,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境界。齐白石老先生在世时,甚至辨认不出哪幅是自己的原作,哪幅是荣宝斋的复制品。
除荣宝斋,琉璃厂的店铺,很多也是名闻遐迩。如笔店就有“李福寿”、“吴文魁”、“李玉田”等,其中“戴月轩”最为著名,据说是湖笔的正宗。“清秘阁”则是琉璃厂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南纸店。“一得阁”则是卖墨的名店,很多书画家都讲,“一得阁”墨汁具有书写流利,墨迹发亮,易干易裱,耐水耐晒,不洇纸等特点,堪为文房四宝中的佳品。据传,“一得阁”的创始人名叫谢松岱,乃一介书生,进京赶考屡试不中,想起考场研墨费时费力的情景,突发奇想,终于研制出了可以即取的墨汁。于是他在琉璃厂开了一间专营墨汁的店铺,很快就生意兴隆了起来。高兴之余他更自写了一副对联:“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从此“一得阁”名声远扬。
“集古名斋仿古庐,古香古色认模糊。闲中一逛琉璃厂,攘攘熙熙好古徒。”这首诗,是对琉璃厂“汲古阁”的真实描述。“汲古阁”是一家历史悠久,专门复制、修复文物古玩的老店,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那天,我从琉璃厂走出时天色已晚,北京城街灯已经亮了,远处不时传来一阵又一阵爆竹声。我心想,琉璃厂,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一块风水宝地,也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方灵魂家园,想着想着,便觉得心中比起过年还要喜庆。恍惚间,又想起看到的一幅对联:“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琉璃厂不就是自己的一位“好友”和一部“奇书”吗?倏然,心中飘起一缕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