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趋势分析及预防对策

2016-07-15陈慧霞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13期
关键词:淮北地区预防对策赤霉病

陈慧霞

(安徽省濉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濉溪 235100)



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趋势分析及预防对策

陈慧霞

(安徽省濉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濉溪 235100)

摘要分析了小麦赤霉病近年在濉溪县小麦生产中频发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适期施药防控、提高施药技术、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加大抗病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等一系列预防对策。

关键词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趋势;预防对策

小麦赤霉病通常称之为“红麦头病”和“烂麦头病”,是湿润或半湿润温带麦区生产中常见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的田间危害症状表现有苗腐、秆腐、穗腐,以穗腐危害最大,其次为秆腐、苗腐不明显。穗腐发生初期,小穗颖壳上呈现水浸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展变成黄褐色或青枯状,以后在颖壳合缝处或小穗基部生出粉红胶质霉层。后期在病穗上可形成紫黑色小颗粒。病轻时,局限于少数小穗发病,病重时,全穗或大部分小穗发病,病穗籽粒干秕,皱缩并丧失发芽力,特别是病粒含有毒素,影响人畜健康,不能食用,严重时不能做饲料。因此,小麦一旦发生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而且大大降低了小麦品质。小麦赤霉病在淮北地区属偶发病害,主要表现为穗腐,正常年份几乎不发病,特殊条件下轻微发病。20世纪90年代以前,该病基本上是10a发生1次流行危害。但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品种的更换和施肥水平的提高,小麦赤霉病在淮北发生的周期缩短、频率加大,甚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了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笔者分析了该病近年来在淮北地区小麦生产中频发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对策。

1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每年都能看到赤霉病发病田块,一般可致减产10%~20%,大流行年份可减产50%~60%,2003年出现暴发流行,当年小麦几乎全部感病,不同区域病害程度差异较大。笔者仅对濉溪县7.33万hm2小麦的调查显示,病粒率低于4%的田块有5.00万hm2,病粒率在4%~45%的田块有1.67万hm2,病粒率在45%以上的田块有0.67万hm2。病情从北至南逐渐加重。重病田块主要分布在浍河以南的乡镇,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不大,10月中旬以前播种的田块较重。发病最重的陈集乡病粒率平均超过4%,病粒率达70%的田块超过0.13万hm2,产量仅为1 125kg/hm2,几乎失去人畜食用价值,当年仅因赤霉病的发生,濉溪县平均单产比常年减少675kg/hm2,总产减少5万t,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亿元。2004~2009年,小麦赤霉病中等至偏轻发生;2010~2015年,其中2012年重发,2010和2015年偏重发生。据统计资料显示,2000~2009年的10a中只有2003年1次大流行,而从2010~2015年的6a中则出现2a偏重发生,1a大发生,发生的周期缩短频率加大。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病症状见图1。

图1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病症状Fig.1 The main symptoms of wheat scab

2小麦赤霉病近年在濉溪县频发的原因分析

2.1菌源量逐年累积、充足[1]赤霉病菌主要在小麦病残体上越夏和玉米秸秆上腐生越冬。淮北地区作物种植模式以小麦—大豆、小麦—玉米为主,特别是近年玉米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濉溪县玉米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67万hm2发展到2015年的9.33万hm2,而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再加之近年要求秸秆全部还田,还田的地块大都整地质量较差,地表秸秆量上升,田间环境利于病菌的生存和积累。从近年发病情况看,玉米茬小麦赤霉病明显重于大豆茬小麦。充足的菌源是造成小麦赤霉病发生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

2.2气候条件极易满足据1961~2010年4月下旬和5月上旬的气候特征统计,小麦抽穗扬花期间平均气温稳定在15 ℃以上,温度条件能够满足赤霉病的发生。据研究和生产调查,小麦抽穗扬花期间只要遇到连续2d20 ℃以上的阴雨(或雾露大)天气,即可造成赤霉病重发。如濉溪县2012年小麦扬花期间(4月26~30日),虽然没有连阴雨天气出现,但据气象资料显示,5月1~12日出现3个降雨日(其中百善4个),南部降水19mm,北部降水7mm,其中5月9日出现大雾,10~12日轻雾,仍然造成2012年濉溪县小麦赤霉病的重发生;2013年5月7~8日降小雨,造成部分晚播麦田赤霉病重发;2015年5月1~3日降雨,双堆集11月12日播种的小麦田赤霉病重发。近年来,4月底5月初雨区北移,虽然雨日不多,但处于小麦发病的敏感期,所以也是造成濉溪县小麦赤霉病频发、重发的因素之一。

2.3品种原因淮北地区主栽的小麦品种以半冬性为主,绝大多数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感病,病穗率高,发病后不抗扩展。

2.4栽培条件近年前茬玉米种植面积较大,成熟迟,腾茬晚且秸秆还田面积大,地表秸秆残留量大,整地质量差,错过最佳播期和墒情,导致播期拉长、播种质量差,为了保苗,出现加深播种深度、加大播种量的现象,最终造成群体大、个体弱、抗性差、易感病。

因大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家中以老弱妇女为主要劳力,在生产管理上较粗放,为了提高产量,普遍增加施肥量,但施肥多是“一炮轰”为主,氮肥施用量偏高,造成前期苗旺,而后期脱肥早衰抗病性下降,易感病。

播期拉长,生育期不一致,导致小麦扬花期长,两期吻合度增大。如2015年,玉米成熟收获期的延长使秋种的播期拉长,扬花高峰在4月24~28日,5月3日仍有田块在扬花,5月1~3日的降雨导致高温高湿天气,利于病菌子囊孢子释放和侵染,加大了两期的吻合度,增加了赤霉病发生的概率,不利于统防统治。

2.5防治不到位

2.5.1侥幸不防。因小麦赤霉病在淮北地区一直属于偶发性病害,即使发生也很轻,认为影响不大,所以一些农户存在侥幸心理,不主动预防。

2.5.2未能适期防治。特别是土地流转的大户,小麦种植面积较大,防治周期相对较长,见花打药面积占比不大,错过最佳防治时机,影响防效[2]。

2.5.3阴雨天气影响。重发年份扬花期雨日(量)较多,影响田间施药操作。

2.5.4防效差。一是技术不到位,药剂的选择不对路,或是考虑节约成本,选用低价、效果差的药剂,喷药时,对水量不够,喷出的雾滴不是细匀而是粗漏等[3];二是防治次数不够,可能是考虑成本问题,大多只防治1次,在赤霉病重发年份控制效果较差。

3预防对策

安徽省淮北地区是小麦主产区,小麦面积一直稳定在166.67万hm2左右,因赤霉病危害造成的小麦损失在375~750kg/hm2。因此,加大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增加小麦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意义重大。首先,应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督导农业部门及农技人员,根据每年的不同情况提早制定出一整套防控预案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大力宣传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群众了解赤霉病的发生不仅造成小麦的严重减产,而且食用病麦中含有对人、畜有害的毒素后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提高农户防控赤霉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便能在病情发生前及时有效地组织实施防控措施。其次,农技人员要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监测,根据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从减少田间菌源量、增强寄主抗病性、预防病菌侵染和控制病情发展等方面出发,采用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综合防控小麦赤霉病。3.1选用抗病品种淮北地区主栽的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普遍较弱,一般都是感或中感品种,有个别高感品种,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也比较明显。因此,应少种或淘汰高感品种[4],选用常年发病较轻的品种,或者是抽穗开花整齐、花期短的品种[5],或者通过调整播期使小麦的花期(敏感期)与病原菌的适宜侵染期避开[6],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概率。

3.2加强田间管理首先从减少病源量开始,合理轮作换茬,处理田间病残体,进行土壤处理;其次要在适期内适量播种,切忌大播量而致大群体弱苗;再次是平衡施肥,不可偏施氮肥,防止徒长,基追比按6∶4比例进行分配,后期适时追肥,培育健壮群体,增强植株的抗病性。

3.3适期施药防控及时适期施药预防是关键。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若有阴雨天或大雾、结露重的天气,见花打药,实施大面积统防统治,若用药后遇雨,应在雨后及时补喷。

3.4提高施药技术一是要选用对症对路的农药,最好是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的药剂品种;二是提高配药、喷药技术,配药不过量、不减量,对水量充足;三是选用喷雾细匀的药械;四是看气候条件,定施药次数。病害流行的年份,在第1次用药后3~5d再用药1次。

3.5选用高效低毒农药选用渗透性好、附着性强、耐雨水冲刷和持效较长的复配制剂农药。见花用药是时机。可选用有效成分氰烯菌酯·戊唑醇600.0~900.0g/hm2,或戊唑·咪鲜胺150.0~225.0g/hm2,或咪锰·多菌灵300.0~375.0g/hm2,或苯甲·多抗45.0g/hm2,或烯肟·多菌灵195.0~405.0g/hm2,或多菌灵·三唑酮600.0~900.0g/hm2,或戊唑·多菌灵330.0~450.0g/hm2,或戊唑醇·福美双270.0~405.0g/hm2,或氰烯菌酯562.5~750.0g/hm2。对足水量喷雾预防。同时,还可辅助使用植物调节免疫剂和减量增效助剂如低聚糖素、安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激健等,调节小麦生长,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连阴雨天时,应在降雨间歇期及时用药,不可等待晴天后再用药,否则防效甚微。

3.6加大抗病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研发高效低毒农药新剂型[4]鉴于淮北地区主栽的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普遍较弱,应加大抗病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目前,推广的杀菌剂多以预防为主,且重发年份防效不理想,应组织科研部门联合攻关,研发出用于治病的农药新品种,提高赤霉病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甘斌杰.2003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防治对策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3):361-362,388.

[2]王新华.不同用药时间和防治次数对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15(3):126,128.

[3] 朱正荣.姜堰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 2005(3):55.

[4]邵振润,周明国,仇剑波,等.201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抗性调查研究及防控对策[J].农药,2011(5):385-389.

[5] 孙俊铭,韦刚,张启高. 庐江县2012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3,19(9):82-83.

[6]艾新龙,魏先尧,谢支勇,等.2006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趋重的原因及治理对策浅析[J].湖北植保,2006(6):14-15.

作者简介陈慧霞(1962- ),女,安徽濉溪人,高级农艺师,从事植物保护与农技推广研究。

收稿日期2016-04-10

中图分类号S 435.12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13-198-03

PrevalentTrendAnalysisandPreventionMeasuresofWheatScabinHuaibeiArea

CHENHui-xia

(AgriculturalTechnologyExtensionCenterofSuixiCounty,Suixi,Anhui235100)

AbstractWe analyzed the causation of frequent occurrence of wheat scab in Suixi County in recent years. A series of prevention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selecting disease-resistant variety, strengthening field management, applying pesticide prevention properly, enhancing pesticid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selecting pesticides with low toxicity and high efficiency, and increasing the breeding and extension of disease-resistant varieties.

Key wordsHuaibei Area; Wheat; Scab; Prevalent trends; Prevention measures

猜你喜欢

淮北地区预防对策赤霉病
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氮肥减量的精确运筹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私设“小金库”引发的职务犯罪预防对策研究
浙江天台县森林防火现状及预防对策
氮素运筹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淮北地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