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情更浓
——以《春酒》为例谈学讲教学
2016-07-15邱峰
邱峰
(江苏省睢宁县凌城中学,江苏 睢宁 221200)
酒香情更浓
——以《春酒》为例谈学讲教学
邱峰
(江苏省睢宁县凌城中学,江苏睢宁221200)
学讲方式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和落实,力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讲教学倡导教师在自主先学的前提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本文以《春酒》的创意教学为例,来诠释学讲教学,希望能为课堂教学实践发挥借鉴作用。
学讲方式;自主先学;小组讨论
《春酒》是台湾作家琦君回忆儿时家乡的春酒习俗。文章既有天真无邪的童趣,还有乡邻的淳朴,尤其是甘醇的春酒令作者陶醉。然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作者身居异国他乡,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始终萦绕心头,挥之不去。余映潮等大师都曾上过这篇课文的公开课,并留下了令人拍案称绝的教学设计。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如何才能对这篇课文做出自己富有新意的教学设计呢?
在学讲方式中,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在任务导学单中,我安排学生从课文中整理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并从中选出六个词语出题,可以看拼音写词语,也可根据拼音写词语,还可以是词语解释。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熟练朗读课文扫除了障碍,又巩固了学生词语的积累,一举两得。
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我将“家乡味”作为学生品读的重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创造性地将“家乡味”分为:酒香味、人情味、亲情味。让学生以此为突破口,去精读文章,品味语言的深意。
本班级共分为六个小组,两个小组认领同一方面,集中力量,聚焦一点。由各组组长代表本组选择。之后,学生读课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一边读,一边可以圈点勾画。在课前任务单中,学生已经就三个方面都进行了阅读与思考。而此阶段只不过是对课前阅读收获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深化,为课堂交流展示作最后的准备。
1.酒香味
示例:(1)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
其中“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写出了八宝酒何其香甜,令人难以抵挡它的“诱惑”。
(2)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
可以看出“我”不舍得一下子就把八宝酒喝完,而要细细品品。可是不幸的是酒却洒了。而杯子牢牢地捏在手里,可见八宝酒在“我”心中重要的地位。
2.人情味
示例:(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2)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3)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
(4)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我在乡邻家喝春酒,多吃多占。乡邻不以为逆,得到如此待遇,乡邻们其实是对母亲的敬重,才会对我宠爱有加。乡邻们不以我是小孩子就怠慢,反而格外照顾,疼爱。乡邻们待我如此厚爱,皆因母亲平日待人和善,热忱,才赢得大家的敬重。
(5)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
(6)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
(7)母亲从不上会的,但总是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
(8)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如此好酒,母亲不私藏,总愿意与乡邻分享;她还总乐意借花厅给乡邻请客酬谢,甚至做出的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母亲的慷慨大方,解人之困,实在难能可贵,令乡邻佩服之至。
乡邻之间,谁遇到急需用钱,起个会,大家纷纷解囊相助。会首不忘酬谢,安排“最最讲究的酒席”。正如古人所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3.亲情味
示例:(1)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2)母亲对我的关爱,怕我喝多对身体有害。关爱之情,可见一斑。
(3)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
一闻再问,让人忍俊不禁,可以相象小孩子张大嘴巴给母亲闻的可爱模样。母亲的闻,就可以知道我喝与否,问喝几杯,知道我那么馋,怕我贪杯。看我回答自如,母亲就知我没有喝多。母亲高兴原因:一方面孩子听话,遵从母亲的教导;另一方面孩子懂事,赞扬八宝酒的甜,认可母亲的劳动。
(4)“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家醅是母亲所酿,而母亲已经不在了。对母亲的深情怀念的感叹,令人唏嘘不已。
自主活动:八宝酒是我的最爱,母亲也引以为豪。既然八宝酒那么好,为了让更多的朋友知道它,请你给“八宝酒”拟写几条有创意的广告词。
此设计让学生能够训练写作创新能力。学生个个如同广告创意的高手,享受创作的快感和成就感。六组分别推选一则最具创意的广告词。让学生在激烈地讨论争议中,选出一则。
对于本课中思乡的情感,学生缺少生活体验,难以捕捉。这也成为了教学的难点。我选择了琦君另外两篇文章的段落和朱自清《背影》中的最后一节。学生对比阅读,在细细品读中感悟浓浓的亲情。温柔慈祥的母亲已经离她而去,无拘无束的童年也一去不复返,淳朴善良的乡邻也是隔着千山万水,就是如法炮制的春酒也没有了往日的滋味。这时,怎能不让她发出感慨:到哪里去寻找真正的家醅呢?
学生有感情地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家乡和母亲的浓浓的思念之情。而当母亲永远离开后,那种魂牵梦绕的思母恋家之情,难以平复。教师希望学生能明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在父母健在时,孩子要及时行孝。
[1] 王荣生.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2).
[2] 徐光敏.让美在课堂中流动[J].文学教育,2010(10).
[责任编辑田彩霞]
G63
A
1673-9132(2016)24-0220-99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