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某县为例
2016-07-15人民银行左云县支行刘彦军
人民银行左云县支行 刘彦军
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某县为例
人民银行左云县支行 刘彦军
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央推动农民增收和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战略部署。农村信用社作为县域金融服务的主力,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某县为例,阐述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基本情况,围绕新型城镇化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提出农村信用社的应对策略。
农村信用社 新型城镇化 支持 对策
1 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
某县农村信用社共有17个营业网点,担负着全县9个乡镇,224个行政村,14.5万人的农村金融服务。截止到2015年末,其存贷款余额均居全县金融机构首位。
为加快全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近年来,县联社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已任,配合县委、县政府在继续服务“三农”的基础上,巩固农村市场,全力做好金融服务的延伸工作,即面向涉农商户和高端农户,帮助业主做大做强;面向中小企业,做中小企业的“孵化器”和“助推器”;面向县域经济的发展,积极培育潜在市场。近年来,该社大力支持当地煤炭资源整合煤矿的改扩建,支持了多家煤炭企业;并根据县委、县政府支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支农计划,支持了11家农业龙头企业贷款7150万元;结合当地养殖业实际情况及“百园立农项目”的具体要求,支持了9家专业合作社及58户零散养殖户贷款5600多万元;注重与中小企业的合作,着力于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占比,重点支持了13家农业龙头企业共计1.7亿元,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2 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2.1农村信贷需求量大且呈多元化
在城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一方面,农民建房需要资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城镇中小企业发展需要资金,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需要资金。因此,农村地区信贷资金需求量必然大增。另一方面,信贷需求结构将进一步多元化,目前农村主要以农户需求为主,用途主要为种养殖业,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部分农户转变为离土谋生的经营者。信贷需求结构将更加趋向于农村中小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业态。
2.2金融产品需求呈多样化趋势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将催生出多种新型经营模式,如土地流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原有单纯的农户、个体户存贷款业务必然发生转变,从品种上看新型的农村二权抵押贷款等各种新型贷款品种和担保方式将会层层推新。同时,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转账电话等业务也将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延伸。
2.3缺乏有效的贷款抵押担保
一是“三农”企业大部分土地为划拨或流转,土地抵押不符合农信社的硬性条件,其他抵押物更谈不上。虽然这些企业属于政府大力支持的项目,但大部分企业难以得到信贷支持。二是作为农村新型经济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还未成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化担保公司,处于求保无门状态。三是农户担保抵押困难,农民是弱势群体,他们很难找到担保单位和符合条件的抵押品。
2.4农信社外部经营环境不佳
一是农村村委会对农户的家庭情况、财产状况、信用度等提供不详实甚至不真实,使信用社无法掌握农户的真实情况,增加了贷款风险。二是信用社收贷时,村委会不积极配合,有时还推三阻四,增加了收贷难度和工作量。三是信用社依法收贷中,贷款回收执行难问题无法解决,信用社债权难维护。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钱。四是信用环境差,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用环境更差,逃赖信用社债务现象严重。五是农业补偿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基金,农信社贷款损失得不到及时补偿。
2.5“三农”承贷主体基础较弱
一是大部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改变,农民还贷资金无保障。二是农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小富即安,无进一步的资金需求。三是农民文化水平低,种养及其他生产技术落后,市场意识不强信息不灵,虽有致富的愿望而无致富的门路,想贷而不敢贷。四是多数“三农”企业规模较小,管理水平低,组织构架及其管理制度不健全,信用等级低、有效资产不足。五是多数企业无健全的财务制度,会计报表不规范,信用社无法准确掌握其真实的经营状况和资金状况,难以发放贷款。
2.6农信社自身经营管理机制不完善
一是岗位责任模糊不清,信贷员一般只有收贷权而无放贷权,权责不平衡,影响了信贷员开展贷款的积极性。二是目标考核项目单一,主要是收贷收息收储三项,其中收息任务占总任务的60%,致使信用社的主要精力放在收息方面,对贷款无力顾及。三是僵化的目标考核,加上部分信用社缺乏开拓意识,仅满足于完成任务,不去发展新的信贷载体,贷款营销更是无从谈起。四是信用社普遍实行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因而宁肯不放也不愿承担风险。
3 农村信用社应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经济的主力,在新型城镇化战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紧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求和自身业务特点,尽快找准切入点,大胆探索,大力推进。
3.1建立农村融资担保体系及补偿机制
一是通过引资、企业入股等形式,大力发展农村融资担保机构。二是集中各级财政支农预算拨款和涉农部门支农补贴,建立农业贷款风险担保基金,用于支农贷款担保,解决农村养种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涉农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问题。三是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企业联户担保机制,切实解决涉农产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四是鼓励地方政府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专款用于农业贷款的贴息和农业贷款风险的补偿,以保护农信社持续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五是尽快组建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为广大农户和三农企业提供保险保障,解决涉农经济风险大、损失大的问题,解除农信社的后顾之忧。
3.2对“三农”需求给予信贷倾斜
信用社要立足农业,扎根农村,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要勇于承担风险,克服惧贷心理,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观念,在发放小额农业贷款的同时,适当发放中长期贷款,支持农业开发,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积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和扶贫开发等项目贷款;加大对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开展供水、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提供住房及装修贷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发放耐用消费品贷款,满足农民生活改善的需要;发放助学贷款,解决农户子女上学的问题。
3.3创新信贷方式,多渠道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从“三农”的实际需求出发,积极创新信贷方式,降低信贷门槛。一是以农民承包土地入股的形式,推广土地流转等多种经营权抵押信贷产品。二是以龙头企业带动、推广“公司+合作社+社员”的信贷模式,为社员提供担保、订单质押等贷款。三是以专业大户为主,推广联保贷款。四是开展农产品抵押贷款,如对大型农机具开展抵押贷款、对畜牧业开展专项贷款业务等。五是进一步改进小额贷款的管理,引导“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和抗风险能力,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
3.4完善农村信用社运营机制建设
加大金融基础设施投入,加快金融网络建设,优化运营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现有人员素质,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政府相关部门配合,切实加强农村信用村镇建设,构建优良的农村信用环境;加强与司法部门的合作,打击赖债行为;落实贷款授权制度,制定以效益为主的考核办法,把个人工资收入与信用社的效益紧密联系起来;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增加营利能力和营利模式,增强农村金融发展后劲,推动新型城镇化金融发展。
[1] 洪传尧.进一步改善海南省农村金融服务的对策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10).
[2] 毛晓辉.浅谈新型城镇化建设形势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运作[EBOL]. http://www.360doc.com/conte nt/13/1029/15/2873122_325070435.shtml,2013-08-14.
F832.7
A
2096-0298(2016)11(b)-022-02